胡琴[一種民族樂器]

胡琴[一種民族樂器]

胡琴,琴類一種,因為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乾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基本信息

簡介

胡琴,又稱鄉胡、稽(同奚)琴。歷史悠久、形制古樸。發音柔美,音色動聽。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唐宋時期的胡琴曾傳入朝鮮。朝鮮成俔編《樂學軌範》(有1494年序)載:“……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

胡琴 胡琴

現代胡琴,全長60厘米。琴筒木或竹製,有半圓球形和長筒形兩種。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桿木製,琴頭呈彎月狀、無飾,兩軸置於琴桿上部右側、與琴筒呈平行,軸頂旋成葫蘆形。張兩條絲弦或鋼絲弦。五度定弦A、e,音域 A—a1。 遠在古代,中原的漢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對他們所用的樂器、音樂以及服飾等,也都冠以胡字。《後漢書·五行志》中有:“靈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漢劉熙《釋名》載:“批把本出於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詩人陳子昂,曾以千金買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時,對琵琶、忽雷等彈弦樂器,還稱之為胡琴。 胡琴是中國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所用樂器的統稱,近代才作為胡琴類拉弦樂器的專稱。胡琴始於唐代。在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於公元1099年所著的《樂書》(卷一二八)中載有:“胡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據書中所示,兩弦軸的裝置方向與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末之時,一部分奚人西徙媯州(今河北省懷來縣),別稱西奚,五代十國時,東、西奚漸與契丹人相融合。據陳暘所考,胡琴當為唐代末年我國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種樂器。它是在古代彈弦樂器弦鞀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與軋箏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漢族軋箏的影響所致,不同之處是胡琴只有兩條琴弦,軋時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處於兩弦之間。

歷史

胡琴在唐宋時期,既是拉弦、又是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方法兼而有之。與陳暘同一時代的北宋文人歐陽修,在他的《試院聞胡琴作》一詩中寫道:“胡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演奏方法則是彈撥,沒有“用竹片軋之”的含意。在另一首詩中有著頗為詳盡的記載:“奚人作琴便馬上,弦以雙繭絕清壯。高堂一聽風雪寒,坐客低回為悽愴。深入洞簫抗如歌,眾音疑是此最多,可憐繁手無斷續,誰道絲聲不如竹。”這裡顯然描寫的是兩弦彈撥樂器胡琴。可見,唐宋兩代,胡琴正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過渡的時期。

宋代的胡琴又稱稽琴。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輯的《事物紀原》中有:“杜摯賦序曰:秦末人苦長城之役,弦鞀而鼓之,記以為琵琶之始。按鞀如鼓而小,有柄,長尺余。然則擊弦於鼓首而屬之於柄末,與琵琶極不仿佛,其狀今稽琴也。是稽康琴為弦鞀遺象明矣。”照此記述,稽琴在北宋之時,仍靠彈撥琴弦來發音,而不是軋弦發音的拉弦樂器。在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卷八)中,則明確地記載著稽琴是拉弦樂器。文中說:“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軋之,其聲清亮。”把稽琴歸於公元3世紀的稽康所制,顯然是偽托古人的一種附會,這可能是陳氏效其“阮鹹造阮”之說吧。同是宋人,又同是記述稽琴,卻記載著兩種不同的演奏方法。這充分說明,宋代稽琴仍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過渡階段。   宋代晚期,中國北部邊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以馬尾作為弓毛拉弦擦奏的樂器了。在陝西榆林石窟第十窟的壁畫中,畫有一飛天用馬尾弓拉奏卷首、二軫、二弦、圓筒形琴筒的樂器。此窟年代約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時期,即與中原的宋代相交錯。在山西省繁峙縣岩山寺的經幢(為“特賜廣濟大師之塔”)上,有一線刻樂器圖形,一人正盤腿而坐,手持馬尾弓拉奏。有關學者認為,繁峙在元代之前即為蒙古管轄,並以大元為年號,此經幢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也正值宋代末年。上述兩處之樂器圖像,均與今日之二胡維妙維肖。這種用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發音的樂器,是中國北方長期過著遊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創造,它是拉弦樂器向前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南宋之時,胡琴類拉弦樂器開始走上發展時期。中國大批製造樂器用的絲弦,也始於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之際,故絲弦有“杭弦”之稱。在當時文人的筆記、小說里也不時提及,在《綠窗新語》中的“金彥遊春遇春娘”故事裡,就寫有:“金彥與何俞出城西遊春,見一庭院華麗,乃王太尉莊。貫酒坐閣子上,彥取二弦軋之,俞取簫管合奏。”這“二弦”即是與胡琴形制十分相似的拉弦樂器。   明代,胡琴類拉弦樂器隨著戲劇和曲藝的興起而有所改進和發展,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從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圖》畫卷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由胡琴、簫管和拍板三種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圖中所繪的胡琴,是龍首、卷頸、二弦、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長的千斤。這在陳暘《樂書》中的胡琴圖上是沒有的,但也保留著胡琴的較短琴筒、置軸方向和拴弦方法。它較南宋《綠窗新語》中的二弦有了較大進步,與今日的朝鮮族胡琴和我國福建地區流行的南音二弦已較為接近。朝鮮音樂家成俔編朝鮮古籍《樂學軌範》(1494年序)中載有:“胡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可見,胡琴在明代已傳入朝鮮。清代,胡琴用於宮廷的瓦爾喀部樂和慶隆樂中,而前者還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據民間傳說,胡琴是經東胡人之手傳入牡丹江鏡泊湖一帶及東鏡城等地的。後來成為朝鮮族人民所喜愛的拉弦樂器。

演奏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常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彎曲處按弦,右手用五指握弓或拇指、食指、中指握弓、在兩弦間拉奏。胡琴一般採用五度音程關係定弦,常定弦為A、e或c、g,音域A—a1或c—c2,有兩個八度。發音柔和、優美,音色明亮、動聽,接近漢族的中音板胡。左手按弦為滿手握弦,俗稱勾弦或抓弦,少換把位,有顫音、打音、滑音等演奏技巧。民間樂手演奏時,習慣不用千斤,用勾、抓弦轉調。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是朝鮮族民族樂隊中的主要拉弦樂器。擅長演奏曲調悠緩的古典樂曲或旋律歡快的民間樂曲。較著名的獨奏曲有:《紡織謠》、《胡琴·散曲》、《漁夫曲》和《農夫樂》等。

改革胡琴·四弦胡琴:朝鮮族弓拉弦鳴樂器。20世紀60年代,朝鮮族胡琴演奏家李一男等製作成功改革胡琴和四弦胡琴,四弦胡琴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已用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專業音樂藝術團體中,是朝鮮族民族樂隊的主要拉弦樂器。

胡琴[一種民族樂器] 胡琴[一種民族樂器]

改革胡琴:全長65厘米。琴筒竹製,筒長13厘米,筒前口蒙以桐木面板,面徑9.5厘米。琴桿用烏木、紫檀或紅木製作,為圓形柱狀體、琴頭呈彎月形朝前彎曲,桿的上部橫置兩個硬木製弦軸,軸頂呈葫蘆形或圓錐形,軸長11厘米,軸頭裝有金屬螺旋(又稱直行銅軸)可微調音高。弦軸下方設有腰馬支弦,琴筒下方增置木製底托,使演奏中琴身平穩。張兩條鋼絲弦。琴弓用直桿細竹系以馬尾而成,弓長80厘。這種改革胡琴,發音明亮、圓潤,音色 悠揚、悅耳,音量也較傳統胡琴增大,音域增至三個八度。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尤以獨奏效果最佳。

四弦胡琴:是胡琴的系列樂器新品種,它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胡琴三種。琴筒、琴桿均用色木製作,增設了烏木指板。高音四弦胡琴按五度關係定弦為:g、d1、a1、e2, 音域g—c4;中音四弦胡琴的定弦比高音胡琴低五度,定弦為:c、g、d1、a1,音域c—a3;低音四弦胡琴的定弦比中音胡琴低八度,定弦為:C、G、d、a,音域C—c2。這套 四弦胡琴的總音域C—c4,達五個八度。最適於合奏或伴奏使用,已用於朝鮮族民族樂隊中。

奚胡除在朝鮮族民間流傳外,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遼寧、黑龍江等省的蒙古族民間也有流傳。其結構和奏法均與朝鮮族胡琴近似,但形制較小。琴桿用色木或硬雜木製成,長50厘米。琴筒用木或金屬製成,筒長10厘米,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面徑7厘米。弦軸木製,圓錐形。張兩條絲弦或腸衣弦。琴弓用竹片彎成弧形,兩端系以馬尾,弓長40厘米。五度定弦為g、d1,音域g—g1,只有一個八度。發音柔弱,音色渾厚。但流傳不夠廣泛,現僅個別民間老藝人還有使用。[2]

製作工藝

胡琴的製做工藝非常講究,歷代的制琴工匠均採用長白山一帶的木質和木紋均特別好的刺楸木做振動面板,用內徑10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蠶絲做琴弦,用馬尾和細竹竿做琴弓子。後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和創新,逐漸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動面板,用鋼絲代替蠶絲做琴弦,演奏方法也有了改進,由“抓弦奏法”改為“手指按弦法”,同時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 胡琴歷史悠久,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民族文化遺產遭到踐踏,胡琴藝術也被中斷。新中國成立以後,延邊朝鮮族人民的胡琴生產和演奏藝術又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許多朝鮮藝術家在國內外藝術舞台上表演的胡琴獨奏,受到中外人士的熱烈歡迎。 弦,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傳統的胡琴,形制與漢族的中音板胡較為近似,但琴筒不使用椰殼。它由琴筒、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全長80厘米~84厘米。琴筒用竹筒或木料製成,多使用毛竹或花梨木、色木製作,有長筒形和半球形兩種,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筒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筒後口置音窗或敞口。琴桿又稱立竹,原多用生長年限較長、竹節較多的烏斑竹製作,以較粗的竹根部位作為琴頭,琴桿上端隨竹節自然向後彎曲,呈錐形倒向插入琴筒中。弦軸又稱周兜,為木製圓錐體,兩個弦軸呈橫八字形插入琴桿上端,較粗的軸頂部位用於張弦。最初不設千斤,只琴筒面板正中置琴馬,張兩條較粗的絲弦。琴弓用木製弓桿,兩端系以馬尾為弓毛,夾於兩弦間拉奏;胡琴,琴筒多呈長筒形,仍使用毛竹筒製成,琴桿改為用花梨木或色木製作,桿的上端呈彎月狀向前或向後彎曲,兩個弦軸改為從前方平行插入琴桿上端,軸頂張弦部位旋成葫蘆形,也有的弦軸是從後面平行插入琴桿的。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陳列著一件來自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胡琴。琴身全長63厘米,琴筒為稍呈橢圓的長筒形,用一段帶竹節的毛竹筒製作,筒長12.4厘米、筒前口縱徑8.8厘米、橫徑9.5厘米,蒙以桐木面板,筒後端敞口,琴筒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琴筒上的竹節正處於琴桿與桐木面板的中間部位,在竹節的中心開有一個較大的橢圓形通氣孔,以使琴筒兩端空氣流通、有利共鳴。琴桿用色木製作,長度與琴身全長相同,為圓形柱狀體,中段較粗,兩端略細,琴頭呈彎月形朝筒前口方向彎曲,頂端無飾,琴桿上部平行設有兩個色木旋制的葫蘆形弦軸,軸長12厘米,軸頭部分穿過琴桿,軸頂張弦部位呈葫蘆形,直徑3.6厘米。琴桿中部置有用絲弦拴制的千斤,琴桿下端裝入琴筒方孔中。琴筒面板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兩條絲弦。琴弓用木製弓桿,兩端系以黑色馬尾而成,弓長59厘米,手執的弓柄部分較為寬大。琴身通體髹以深棕色油漆,只面板和弓桿塗飾透明清漆,還保持著木材的原色,木紋清晰可見。此琴為50年代製品,選料講究,工藝細緻,音色優美,不愧為胡琴精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這個博物館還珍藏著一件朝鮮製作的胡琴。琴身全長73厘米,琴筒用帶節毛竹製成,筒長13厘米,筒前口蒙以桐木面板,面徑10厘米,筒後敞口,竹節在面板與琴桿之間,中央開有圓孔作為風口。琴桿色木製,呈圓柱形,琴頭呈彎月形朝後彎曲。張兩條粗絲弦,馬尾弓長69厘米。這件胡琴,是1963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音樂代表團訪華時,贈送給中國人民的珍貴禮品。

歷史意義

胡琴藝術節 胡琴藝術節

胡琴是朝鮮族人民喜歡使用的一處弓弦樂器,相傳是中國宋代東北一帶的奚部族創造的,故面得名。胡琴能機動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特別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幾乎就是語言聲腔的再現。 胡琴的製做工世非常講究,逐漸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動 面板,胡琴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

相關詩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qiú)不暖錦衾(qīn)薄(bó)。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乾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胡琴賦

【當代】薛剛

韶武九成,引鳳凰而來儀;師曠六律,百獸率而齊舞。仲尼適齊,聞樂而忘味;季札使魯,聆音而興嘆。何聲樂之綿渺,驅性靈而風偃。蓋其理淵奧,其存罔象。包方輿之遐域,瀰漫漫之洪覆。化萬國以禮樂,格大千以風雅。胡琴者,古琴也,其身民樂之首,其聲哀而不傷。時曰奚琴,發軔乎羌胡:逮至三唐,遷播於禹域。岑長史置樂,冠琵琶並羌笛;維也納陳弦,惟《江河》與《二泉》。巍巍洋洋,為盛乎千載矣。

弦、絲、筒、皮諸物為構胡琴也。絲源龍媒,弦自春蠶,皮取虺蟒,筒本紫檀。絲弦相摩,始出八音。檀蟒相盪,彌增遒渾。其聲哀切,其響銷魂。罄六合之美,窮洪荒之奇。囊吳楚之煙雨,括關山之風塵。無定決絕,城崩孟姜之哭;海內冤橫,野厭腐屍之陳。曲江潛行,子美哀終極;南嶺浪跡,子瞻狂而傷神。春溪冷月,秋星草堂。蒼梧凝愁,江漢吟傷。浮生九嘆,莫出其音;人間七情,鹹入其響。

江南遺叟,莫知其名。少習管弦,長擅絲竹。比跡伯牙,抗節嵇生。才堪宏彥,樂動鈞天。市頭淪落,閭巷徘徊。白雪皚皚,乃作自來。友生興嘆,甚道其哀:淅瘋飄飛雪,蓬垢見老翁。媼嫗牽杖引,如聞幽咽聲。其始也,清哀音以小引,徐婉約而摧藏。乃轉商而為角,後變徵而悠長。似平湖之微波,時粼粼而風揚。齎志未申,撫跡有思:牙牙黃髮,無母何恃;岌岌弱冠,無父可怙;汲汲而立,無家且瞽。逝者已矣,形容淒楚。自此淪落,天涯何處。

其漸也,依宮符以潛轉,響頓挫而抑揚。忽舒緩而蓬勃,激清切而慨慷。宮羽相宣,角徵並發。淒悽然,恰若寒雁之獨鳴;泠泠然,又似咽泉之漱澗。愀愴惻隱,拙膩案衍。時繽紛而綺錯,忽悄然而細長。切哀怨於篪塤,優細柔於簫笛。或徘徊而往復,或既蹈而不返。或淅嚦而如絕,或繾綣而漸昶。忽磅礴而激盪,揚矯厲而奔壯。將登高而凌蒼昊,即颯遝而崒森爽。輾陰陽於二弦,格乾坤於指掌。弄玉降兮意迥,王母來兮神恍。

其末也,徐潤和以趨緩,收豐烈而靜悟。操宮商以調平,知萬法而虛無。曲已終而響絕,聲繞樑而不去。撫塵心而勤拭,棄浮榮而忘辱。涼天宮之至樂,豈人間之可語。

審聲知政,武城未輟弦曲;移風易俗,堯都復奏鹹池。詩書興邦,乃周公之夙願;禮樂立國,況宣尼之奢景。古人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情發乎中,乃形於聲,成於文,蘊乎至德之理,堪為眾樂之最。收鄭衛之曼曼,節桑濮之靡靡。克循理以格物,依宮商以矯性。道民聲以向和,日就月將,則天下趨化成矣。

胡琴藝術節

從徐州走向維也納

說起徐州胡琴藝術節,早已成為徐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它於2004年10月創辦,初衷意在弘揚中華傳統民樂文化,推動胡琴藝術的創新發展,豐富徐州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沒想到第一屆就整出了大動靜。2004年10月17日上午8:00在徐州市體育場舉行的“樂神出行”大型花車巡遊啟動儀式上,由1490人站立連續演奏的《光明行》、《二泉映月》、《小花鼓》、《賽馬》等二胡名曲,歷時8分53秒96,創造了規模最大的二胡現場演奏金氏世界紀錄,英國吉尼斯總部19日就頒發了金氏世界紀錄證書;之後,閔惠芬、蔣巽風、劉文金、張銳、張韶、周耀錕、劉長福、許講德、宋飛、姜克美、於紅梅、馬向華、朱昌耀、鄧建棟、齊·寶力高、黃安源等近百位胡琴藝術家盛裝分乘12輛彩車和由1490人組成的15個演奏方隊,在風景秀麗的雲龍湖畔和市區十里長街繼續巡遊演奏,市民夾道歡迎,整個城市萬人空巷。  第二屆徐州國際胡琴藝術節舉辦於2006年10月,在民眾性與專家性結合的基礎上,又突出了創新與發展的主題。 這個以胡琴藝術為主題的大型民族音樂文化活動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後,本屆胡琴藝術節又重在突出“國際性”,以四場“東方弦魂”音樂會為一條線索,走出徐州、走入北京、走進奧地利金色大廳,展示中華民族胡琴藝術的魅力。  徐州人文氣息濃厚,有著梆子戲、柳琴戲、琴書等八大國家非物質遺產。如今,這座城市正處於加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據《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最新排名顯示,徐州位列世界最主要的500城市第325位。  徐州、北京、維也納。中國徐州國際胡琴藝術節一路走來,得到了眾多藝術家和廣大人民民眾的熱情支持和熱烈歡迎,本次走出國門,必將成為中國胡琴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次盛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