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宗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氏宗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氏宗祠,位於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鄉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稱龍川。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議決族內大事的場所。胡氏宗詞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內裝飾以各類木雕為主,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稱。龍川也是原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的祖居地。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宗祠是一個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尋根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徽州人在與同姓人交談時常用的一句話就是“都是一個祠堂的”,可見祠堂在尋根之旅中有標誌作用。

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里人兵部尚書胡宗憲倡導捐資擴建。懸掛在宗祠正廳上首的匾額書有“宗祠”兩個大字,上款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澤王書”。

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再次重修。現建築主體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築藝術風格,而內部裝飾則以清代風格為主。

建築特點

綜述

建築概況

宗祠內部部分格局 宗祠內部部分格局

龍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146平方米。長寬比例2:1。祠前廣場、望柱、欄板、旗礎石和階墀地坪均花崗石。南向,照壁隔龍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橋。

建築布局

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 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

三進七開間。前進門樓重檐歇山式,戧角8隻,台階5級,面寬22米。儀門高2.3米,共闊3.4米。門前石鼓、石獅對峙。門樓前後向有10根方石柱、5 根月梁和4塊額枋。門樓後天井進深13.77米,闊13.10米。東西廊廡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級台階為中進——祭典正廳,進深17.47米,闊22.16米,頂高9.3米。14根圍粗1.66米銀杏圓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構成屋架。圓柱由蓮花形棗木柱櫍和8邊形石磉承頂。東、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門。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數。後進享堂上下兩層,前有狹長小天井,東西兩廊現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門24扇。門樓上原懸明代文徵明手書“龍川胡氏宗祠”匾額,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2字,落款為“嘉靖丁末年光澤王”(嘉靖帝叔父)。正廳前原掛木刻楹聯兩副。

藝術風格

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特點,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築物為目標,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線和配合的群體建築為特徵的,它重視的是各個建築物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體現出這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實踐性精神。宗祠建立在高1米的台基上,前後三進,由照牆、門樓、廊廡、正廳、廂房、寢樓及特祭祠等幾大部分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龍川胡氏宗祠的長度是寬度的兩倍。它展現了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的理性精神。其空間布局雖講究嚴謹均衡,但又求靈活舒暢。宗祠的照牆距離門樓達25米之遠,龍川溪在照牆、門樓之間涓涓東流。這種既服從自然環境而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的空間觀念,構成龍川胡氏宗祠總體空間的寬鬆、和諧、舒暢、均衡的美感。胡氏宗祠建築的空間觀念是徽派所有建築類型的平面布局的設計法則,與《園治·相地》中“得景隨形”相一致。宗祠的門樓、廊廡、天井、正廳、廂房、寢樓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組合,使整個建築既擴大了空間,又使各個獨立的建築相互連線,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物遺存

建築

宗祠門廳 門廳前台基占地100平方米。階墀、欄桿全部用麻石砌成,兩邊設花崗石旗桿礎石6個。門廳兩側各有一隻石獅,臥立於石座。祠堂在龍川溪北岸,溪南有一道長24米的青瓦粉牆,花磚為脊的八字形照壁,它與祠堂隔溪相對。這種布局顯示了明清以來徽派祠堂的典型風格。
宗祠 宗祠
宗祠正廳 正廳5開間,是宗族後裔舉行祭典的地方,高10米,由14根直徑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和大小21根“冬瓜梁”組成。立柱豎在蓮花瓣柱上,底層為八角形磉基。月梁、雀梁、雀替、平盤斗、軒頂桁全部縷空雕刻。廳兩邊有高4米、寬60厘米落地槅扇32扇,上部為縷空如意花格,裙板雕成花草、走獸、蟲魚。
宗祠 宗祠
宗祠前進 宗祠前進7開間,面寬22米,進深8米,高9米。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上所築的八戧角,氣勢雄偉壯觀。這門樓又俗稱“五鳳樓”,取“丹鳳來儀”之意。門楣上大小額枋全部精縷細雕,內容有人物、麒麟、走獸,額枋邊雕以荷花瓣。額枋與檐口之間設斗拱16個,底座為雲紋雕刻,使整個門樓成為一個木雕畫面。門額後二門門楣上原懸有明代文徵明題“龍川胡氏宗祠”匾一塊,現已流失。門廳後是天井,占地158平方米,花崗石板鋪地,兩邊為迴廊。東西兩廊用12根4米長、33厘米見方抹角石術。同12根月梁銜接而成。
宗祠 宗祠
宗祠後進 後進是寢室(並非給人居住,是放祖宗牌位的地方),7間開,分上下兩層,重檐建築。兩廂隔扇門裙板均為木雕花瓶圖,計100幅(至今尚留48幅),東西廂各有落地槅扇16扇,上部鏤空欞花,裙板雕有形狀各異的博古花卉。樓上朝南有一排窗欞,從視窗縱觀整個屋面脊部全用口字花磚砌成。
宗祠 宗祠
副祠 副祠,名為丁家祠堂,位於正祠東側的邊房,其結構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關於胡氏宗祠副祠丁家祠堂是因感謝丁家對胡氏的貢獻,胡氏特別在自家的祠堂里為丁家建造了一座祠堂,龍川全村幾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這丁家說來也是另外一段傳奇,丁家人在這裡已經繁衍了十六代,代代都是單傳,如今的丁家三代同堂,依舊是男丁單傳。)
丁家祠堂 丁家祠堂

工藝

木雕 龍川胡氏宗祠以其木雕藝術精湛而享有“木雕藝術殿堂”之稱。大額枋、小額枋、斗拱、楓拱、雀替、梁駝、平盤斗、鬲扇、柱礎,就連小小的梁臍,無一不精雕細鏤。它們或用淺浮雕,或用深浮雕,或鏤空剔透,或浮鏤結合,極盡雕刻之能事。門樓前向明間的大額枋上,九頭雄獅,抱球歡騰。而與其相對應的大額枋上,則是九龍騰飛,珍珠滿天。刀法蒼勁有力,布局靈活生動。它們不是機械地排列成隊,而是前後、上下的立體組合。匠師的技藝才華在這裡得到充分表現。在小額枋上,雕飾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兵舍僮環,樓台亭榭,山水拱橋,結構對稱,內容有別,雷同中求變化,嚴謹中求靈巧,表現了既威武莊嚴,又活潑親切的情感色調。
木雕 木雕
磚雕 磚雕主要裝飾在門樓兩邊的八字形牆體上。梁、枋、雀替、駝峰等,均能精心設計,入微刻畫。戲劇人物瀟灑自如,雄獅猛虎威武逞強,花果飄香,回紋井然。
磚雕 磚雕
石雕 石雕除須彌座外,則以一對圓雕石獅為代表,這對石獅造型生動,體態高大。雄獅居東,腳戲繡球,側首西望,神態安詳,雌獅在西,爪撫幼獅,凝眸東眺,性情溫柔。兩獅坐立在宗祠大門兩側,既威嚴又慈祥。
石雕 石雕
鬲扇 鬲扇在徽派古建築的裝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具有隔開空間、組合 空間之作用,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其裝飾功能。由於不是一個很大的平面,而是若干扇的有機組合,龍川胡氏宗祠的鬲扇達128扇之多。正廳祭龕前及其兩側的22扇鬲扇,裙板上精雕出一幅幅動人的以鹿為中心,襯以山光水色、松柏翠竹、花草飛鳥的百鹿圖,其布局的合理、畫面的清新、層次的分明、氣韻的生動。
鬲扇 鬲扇

研究價值

祠內雕刻 祠內雕刻

龍川胡氏宗祠以徽派建築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築之林。其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以後又歷經修葺,最後一次在清光緒二十四年重修,仍保持了明代徽派雕刻藝術的風格。宗祠建築線條粗獷,作風淳樸,是徽派古建築藝術集磚木石雕於一體的寶貴遺產。

保護措施

宗祠修繕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

2014年年底,績溪縣對龍川胡氏宗祠屋頂破損瓦片進行更換,對部分腐朽的建築木構件進行更換、修復、保養,消除漏雨點,布設防雷裝置,對整個宗祠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為確保施工期間的遊客人身安全,採取限制遊覽區域、調整遊覽線路、增加安全警示標誌等措施。維修工程於2015年5月完工。

宗祠保護

1982年10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7月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國家文物局撥款9.5萬元修繕。

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宗祠文化

胡錦濤與夫人劉永清在自家房前合影留念 胡錦濤與夫人劉永清在自家房前合影留念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是古代民間建築專家的傑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有些宗祠建築具有“天人合一”、人文與生態和諧統一之功。

從內涵作用看,績溪古宗祠通過紀念祖先、弘揚祖德這個機制,又成為古近代社會農村團結人、教育人、培養人的學校,成為推動村落社會公建公益事業建設的組織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導修德,正人正已。績溪古宗祠文化突出的地方在於:許多立在宗祠、寫在族譜中的“族規”、“家訓”,都是教育子孫注意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從政官德、經商道德等等的修煉。提倡以孝事親、以誠待人、以信為本、以忍處世。可以說,宗祠是古代落實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從所提倡的道德內容看,不少東西在今天仍不失為值得傳承、弘揚的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績溪有“兩多”:為官者多,商販者多。這應當歸結於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圖”時,準入祠堂者除長輩外,得需有功名者,明顯鼓勵讀書,鼓勵成才,鼓勵建樹功名以光宗耀祖,這樣自然人才濟濟,龍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龍川村在歷史上先後出了20位進士和舉人。

胡氏文化

績溪龍川胡氏,於東晉年間由中原世家大族遷居於此,聚族而居。自宋以後,受徽文化薰陶,家族崇尚儒學,重視教育,耕讀相伴,賈儒並舉,族人多知書達理,厚積薄發,代有人才。僅在明代,家族中就出了10多為進士,被稱之為的“進士村”。其中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戶部尚書的胡富,還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的胡宗憲。龍川胡氏家族在醫學、商業領域也多有建樹。

龍川傳說

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鬚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

副祠傳說

據傳說,龍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駛如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故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當了。但這家丁姓16代中代代單傳卻是一個“謎”。古祠的“謎”,又何止一個。古祠大修之後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隻蜘蛛。有人說,古祠選用優質木料有關,也有的說,關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

交通信息

龍川胡氏宗祠距績溪縣城僅11公里,縣汽車站對面有公交到達龍川,每20分鐘一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