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胡小明教授簡介
胡小明,男,1952年4月生於四川涪陵,土家族,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
1983年畢業於成都體育學院,1986年經全國體育史助教班研究生課程考核結業,任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副主編;1987年經國家體委所屬院校集中評審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95年受聘為全國體育院校體育概論教材編寫組組長,1996年評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997年評為國家體委學科帶頭人。1998年因學科建設需要調入華南師範大學, 2001年選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進入A級特聘教授崗位。兼任四川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期深入中國西南邊陲羌、藏、彝、苗、納西等少數民族聚居區考察原生態身體活動與原始文化遺存。多次赴海外進行學術交流:1992年赴韓國講學;1995年到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大學地理人類學系做訪問學者,並赴阿拉斯加原住民聚居區考察;1998年赴泰國參加亞運會科學大會;1999年應邀到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英國斯特拉瑟科萊德大學國際社會體育研究中心研修;2000年赴澳大利亞參加奧運會科學大會;2001年後相繼赴港、澳、台進行學術交流;2002年赴希臘、義大利、法、德等國考察西方體育源流。2008年赴愛爾蘭、英國、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國考察北歐體育文化發展。
主要成果及獲獎情況:
專注於體育人文學科的研究,在國內奠基“體育美學”、“體育人類學”兩門新學科,並被韓國兩家出版社翻譯出版及海外學界引用。自1979年參與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有關條目起,迄今已出版專著《體育美學》(1987)、《民族體育集錦》(1989)、《體育美》(1991)《體育人類學》(1999)、《體育休閒論》(2008)等多部。並與他人合作著書《體育學》、《中國武術文化概論》、《中國體育史話》、《運動競賽學》、《西南絲綢之路》、《學校體育與現代社會》、《民族體育》、《體育人文社會學概論高級教程》、《民族傳統體育學高級教程》、《體育基本理論教程》、《體育休閒娛樂理論與實踐》、《體育人文社會學導論》、《體育價值論》、《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等多部,並在海內外各種報刊上發表文章百餘篇,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及港台刊物等轉載和引用。2009年出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體育美學》(高教出版社)。在體育界率先提出“人文體育觀”,繼而分析論體育面臨休閒時代“從生產到生活、從群體到個體、從工具到玩具”的社會功能轉變,倡導後奧運時期中國體育“分享運動”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目前正致力於“身體運動促進原始文化形成”的實證研究。
曾於1982年獲四川省科研成果獎和國家體委科技成果獎;1985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首次頒發的自學成才獎;1990年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的稱號;1991年被國家民委和國家體委授予全國民族體育先進個人的稱號;1999年出版的專著《體育人類學》入選“廣東省中青年社會科學家文庫”;2004年獲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並被廣東省評為南粵優秀教師。2005年獲廣東省體育科學技術獎成果一等獎,2006、2011年獲廣東省哲學社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0年《體育人類學》評為精品課程,2011年《運動休閒論》評為精品課程。
近年來個人主持完成的研究課題:
2010年主持在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重點項目“體育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10ATY001)。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研究”(99BTY002)、“建設小康社會與體育休閒娛樂理論的研究”(03BTY016)、“體育的人文價值與審美理想”(06BTY001);國家體育總局資助項目“高水平競技運動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的研究”、“當代國外體育人類學主要學說的編譯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體育人文價值的研究”;廣東省高教廳人才引進項目“民族體育學研究”;廣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世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融入世界體育文化的研究”、“體育休閒娛樂理論與俱樂部經營”;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廣東體育改革與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體育的人文價值研究”;廣東省體育局軟科學項目“廣東省競技體制改革與發展”;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五”規劃2005年度重點課題 “政府組織在選擇和培育廣州體育主導產業進程中的對策研究”;廣州市社科聯第六次資助立項“廣州市體育改革的效益和發展方向”;廣州市體育局項目“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廣州體育社團實體化的改革方案設計”、“體育改革與制度創新”;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古代體育”等。
承擔下列教學課程: 體育學概論、體育人類學、體育美學、運動休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