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胡纘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世甫,一字可泉,自號鳥鼠山人,秦安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在江蘇鎮江有“海不揚波”、屈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牌匾,系胡纘宗之遒勁剛健之書。
個人經歷
明嘉靖十八年(1539)的冬天。對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胡纘宗來說,是一個酷烈的冬天,這年,距他不阿權貴、為民請命、上疏彈動橫恣山東的魯王僅三年,距他總理河道、開考城(今河南蘭考縣)黃河支流,以減輕舊德(今河南商丘縣)、瞧州(今河南瞧縣)的水患不到一年。這年,中原地區遍遭饑荒,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經他東奔西走,歷盡苦辛,向朝廷請得販災銀款20萬兩,河南百姓幸得飽暖。也是這年,河南巡撫官署失火,將符救也燒了,因之,他被免去官職,踏上了永別仕途、西歸故里的漫漫長路。這年,他六十歲。“六十而知天命”。這年冬天的長風和濃雲是否在胡纘宗內留下了什麼暗示,當初升的陽光逼近他日漸蒼老和衰竭的面當他把目光投向西歸路上的重重群山時,他的內心是否涌動著潮的悲倫?“他鄉萬里關河渡,逆旅千山風雨秋。”(胡纘宗《哭內》)二十九歲考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三十九歲,升任郎中。四十歲,任安慶府(今安徽省安慶市)知府,至六十歲這年冬天,先後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縣)知州、蘇州知府、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河南左布政使、山東巡撫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在三十一年的官任期間,“禮民愛士,著於一時”、“廉潔辯治,名與況鍾須玩”,在調任蘇州知府離開安慶時,安慶百姓“舉轅垂涕所遏之者以萬計”……“君不見絕代李廣豐封侯,君不見劉才高翻下弟。君不見賈誼白首埋長沙,君不見屈平《離騷》空灑涕。……”(胡纘宗《君不見行贈朱士光太守》)“人皆曰:‘仕途,畏途也’。予不以為然;及人仕,始知之。吁:可畏也!”(胡纘宗《願學編》)
胡纘宗正是以他為官三卜多年的親眼所見,在這年冬天返回故鄉——甘肅秦安的路上,省檢自己大半生歷程,從而借感命運的多變與無奈,仕宦途中的險惡與陰冷,便將自己的餘年,定位在“開閣著書”這一朝向內心的人生坐標上。隴山的黃土給了他前半生的耿直、果敢和剛毅,隴右的渭水和藍天也同樣給了他後半生的靈秀和豐盈。六十歲以前,大地灣的和風陪他走在了坎坎坷坷、反覆無常的人生險途;六十歲以後,女蝸的子民們用寬厚和憨直的微笑將兩鬃白霜、風塵僕僕的他接回。而兩者的合一,便是體現在他於這年始開始的,以淡泊的心境、豐厚的閱歷以及智慧敏銳的洞察力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暢遊(詩歌、書法、史志等創作),形成激昂悲壯、關注民生。疾苦、感情熾烈但又決無撫媚之態的獨特風致。嘉靖三十五年(1560)九月初三,是胡纘宗辭世之日。是年,他八十一歲。在家鄉的山山水水映照下的這二十一年裡,他享了天倫人情之美,也暢飲了思想和精神的瓊漿。此時此刻的,應該是最幸福的。留在他身後的《鳥鼠山人集》18卷,《擬涯翁擬石樂府》、《擬漢樂府》4卷以上的均被收入(《明史、致志》)、《近取錄》、《願學編》、《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安志》、《鞏昌府志》、《秦漢文》、《雍音》、《儀禮集注》、《春秋集傳》、《瀆子錄》等著書,足以等身。也正是這些多屬於他晚年所創作的作品,使得他成為明代甘肅作家中聲望不蜚者。是命運對一個心智卓群之人最為巨大的回報。在溢目之際,他該為他的這種人生關口毅然決然的選擇而自豪和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