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墼

而泥磚類的“墼”字,作為土坯的形聲字也出現於西漢時期,“土墼”的稱呼也產生在漢代,“胡墼”的叫法則更在其後。 考古文物實例證明,中亞的“胡墼”尺寸普遍要比漢地的“土墼”大。 所以,“胡墼”的語源叫法有著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即是中外建築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漢人接受胡人文化的歷史見證。

胡墼 也可以成為胡基、胡期、胡其,或者叫做土墼。我國北方某些地區使用的一種建築材料。兩漢時期已開始使用。《說文》:墼,令適也,一曰未燒者。段註:令適卽令甓。甓就是磚,墼就是未燒的磚。《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七解釋,“墼”為擊壓泥土製方形的像坯一樣的東西,不入窯燒制,用做修築城壘的材料。
“胡墼”何處來有答案
本報訊 《尋根》雜誌2000年第5期發表了西北大學葛承雍教授的研究成果《“胡墼淵源與西域建築》。“胡墼”又俗稱“胡基”、“胡期”,陝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肅等許多方言都這么叫法,其實就是蓋房砌牆用的長方形大土坯。但人們並不知道這種不顯眼的建築材料背後竟隱藏著一部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葛承雍在他的論文中,首先從人類建築史追蹤溯源,指出埃及古王國、兩河流域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以及中亞和中國新疆,土坯建築都比黃河流域漢文化中的土坯使用要早,工藝技術更精,歷經幾千年沒有改變,遠遠超出了現代人們的想像。其次,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最早的土坯牆見於商末周初,但只是宮室建設中偶有出現,最常見的是版築牆,版築夯土要比土坯脫模曬乾快得多,故夯土版築沿用甚久,一直到現代西北地區農村蓋房仍然使用。儘管從西周中期中原地區已開始出現磚瓦,真正廣泛運用於民間建築則是在漢代。而泥磚類的“墼”字,作為土坯的形聲字也出現於西漢時期,“土墼”的稱呼也產生在漢代,“胡墼”的叫法則更在其後。再次,中外文化交流史表明,漢通西域後,隨著外來胡帳、胡床、胡座等家具的輸入,對中原建築尺度升高起了很大促進作用。西亞、中亞的土坯製作技術也與胡族移民一起帶進中原。考古文物實例證明,中亞的“胡墼”尺寸普遍要比漢地的“土墼”大。結論是:中原工匠模仿西域製作大土坯,為了區別內地類似泥磚的“土墼”,故叫作“胡墼”。所以,“胡墼”的語源叫法有著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即是中外建築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漢人接受胡人文化的歷史見證。
葛承雍教授認為,當漢唐時期的中原漢人把西域民族統統看作是“胡人”的時候,把外來的東西都要加一個“胡”字,例如胡椒、胡麻、胡桃、胡琴、胡笳、胡服、胡妝等等。像“胡墼”這樣一個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土坯,和其它交流的物質一樣,都隱藏或蘊含著活生生的外來文明。直到今天,“胡墼”這一名稱和建築方法仍保留在北方一些地區使用,說明其影響確實深遠。
(田明綱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12月06日第七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