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胡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胡堅,女,教師,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經濟學總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女教授協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才研究會金融人才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第十屆、十一屆北京市政協常委。作為高知分子,胡堅教授提出養老金運營性入市是可行的。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98年10月-2004年3月,在日本中央大學商學部從事金融學專業研究;

2005年3月獲日本中央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

1991年8月-1992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訪問學者;

1982年9月-1984年12月,北京大學經濟系(碩士研究生,外國經濟思想史專業西方經濟學研究方向),1984年12月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78年2月-1982年2月,北京經濟學院經濟學系(本科生,經濟學專業)1982年2月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4年12月起至今,北京大學(經濟系)經濟學院,教師。

2009年4月23日起至今,澳門理工學院兼職教授。

其中:

1998年-目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

1996年-目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破格晉升);

1992年-1996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破格晉升);

1987年-1992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1984年-1987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助教。

1982年2月-1982年9月,北京市財貿幹部進修學校,教師。

1976年11月-1978年2月,北京市海淀磁芯板廠,工人。

研究方向

1993年後主要研究方向:

投資學與資本市場;

中國金融市場與金融體制改革;

中國證券市場;

亞洲金融市場;

國際金融中心的理論與實務;

性別與發展;

1993年以前主要研究方向;

西方經濟思想史;

總量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理論;

發展經濟學理論與政策 。

主要貢獻

著作

經濟學

1.胡堅、王海平主編:《國內金融發達城市金融產業促進政策比較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年1月。

2.王鐵軍,胡堅主編:《中國中小企業融資28種模式成功案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

3.胡堅:《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多維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pp302;

4.胡堅、陶濤:《日本金融:危機與變革》,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pp229;

5.胡堅:《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再崛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pp217;

6.胡堅:《欣欣向榮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pp376;

7.胡堅:《轉變中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台灣)大秦出版社,1996年12月,pp365;

8.胡堅:《日本金融市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10月,pp157;

9.胡堅、劉偉、叢培國和江明華:《當代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pp250。

文學

1.胡堅:《飛過滄桑的蝴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pp269。

2.胡堅:《愛的答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pp280。

譯著

1.(美)傑克·弗朗西斯和羅傑·伊博森著:《投資學全球視角》(胡堅等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美)彼德.紐曼等著:《新帕爾格雷夫辭典--貨幣金融卷》(第一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譯,胡堅教授主持),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pp835。

3.(美)威廉·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胡堅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01年3月,pp400。

4.(日)林華生:《日本在亞洲的作用》,(曾剛譯,胡堅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pp244。

論文專著

1.胡堅:“供應學派兩個主要經濟模型述評”,厲以寧主編:《西方經濟思想評論》(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0年,pp97-123。

2.胡堅:“90年代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步驟與走向”,晏智傑、寧騷、李玉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課題與展望》,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pp120-140。

3.胡堅:“林華生(日)著:《日本在亞洲的作用》(中譯本)序言”,2000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pp3-7。

4.胡堅:“中泰兩國金融體系比較及未來發展”,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泰關係--紀念中泰建交25周年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5.胡堅:“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北大論劍》,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年7月。

6.胡堅:“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2)”,蕭灼基主編:《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7.胡堅:“第一章 退市機制與股市的最佳化資源配置功能”,韓志國、段強主編:《退市機制--市場壓迫還是壓迫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8.胡堅:“對女性學學科教學、學生培養和課程設定的一點思考”,魏國英、王春梅主編:《女性學理論與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pp133-139。

9.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的危害”,計高成主編:《世界反腐風雲備忘錄》,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pp277-284。

10.胡堅:“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趨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第2輯),2002年9月,遼寧人民出版社。pp5-19。

11.胡堅、孫素民:“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3)”, 蕭灼基主編:《2003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355-368。

12.胡堅:“王曙光:《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序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1-3。

13.胡堅:“加入WTO對於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

14.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張保民等主編:《亞洲地區的行政改革》,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特區行政及公職局出版,2003年10月。

15.胡堅、秦娟娟:“中國國際資本管理制度變化”,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16.胡堅、高飛:“中國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4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pp265-281。

17.胡堅:“王學東:《商業房地產投融資與運營管理》序言二”,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8.胡堅、郭國聖:“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5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pp81-100。

19.胡堅、梁志隆:“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6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0.胡堅:“序言”,韓玲慧:《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4月。

21.郜全亮、胡堅:“2006年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Pp343-368。

22.胡堅、郜全亮:“東協經濟合作背景下的中國與泰國經貿與投資關係”,傅增有、薄文澤主編:《中泰關係30年:回顧與展望》,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Pp126-131。

23. 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的現狀即未來發展方向——兼論金融海嘯對於澳門金融的影響”,李向玉主編:《騰飛的澳門:回歸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卷)》,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Pp313-320頁。

24.胡堅:“論澳門產業結構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楊允中、饒戈平主編:《國家十二五規劃與澳門特區的發展——紀念《澳門基本法》頒布18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出版,2011年7月。

25.胡堅、王智強:“中國女性勞動力教育回報率問題研究——基於heckman模型和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魏國英、馬憶南主編:《亞洲女性論壇報告——性別平等與女性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學術刊物論文

(如無特別註明,均為獨立完成)

1、“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結構主義和新古典主義思潮”,《經濟科學》,1992年第2期,pp67-72。

2、“‘評斯拉法對李嘉圖‘不變價值尺度’難題的解答”,《經濟科學》,1993年第1期,pp67-71。

3、“英美銀行兼營證券業務的爭議及其發展概況”,《經濟學動態》,1993年第6期,pp57-60。

4、“發展市場經濟與轉變思想觀念”,《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1期,pp39-41。

5、“目標與人--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觀念更新與轉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2期,pp54-62。

6、“大陸、香港、台灣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高等教育論壇》,1994年第1期,pp20-26。1993年5月28日(美國)《世界日報》先行刊載。

7、“B股與其相關市場的聯動關係”,《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pp36-48。

8、“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規律與上海的選擇”,《經濟科學》,1994年第2期,pp9-14;並被編入國務院研究室財金貿易研究司課題組“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專輯”,《經濟研究參考》1994年第115/116期。

9、“發展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關係”,《經濟評論》,1994年第4期,pp29-32。

10、“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體系的基本構想”,《經濟科學》,1995年第2期,pp38-43。

11、“讓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pp22-23;1996年6月29日《文摘報》轉載。

12、“香港與廣東省的金融互動關係”,《國際金融研究》,1995年第5期,pp18-21。

13、“1997年之後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幾個問題”,《銀行家》,1995年第2期,pp8-11。

14、“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pp65-69。

15、“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失業問題”,《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1期,pp25-31。1995年11月9日《華南早報》(香港)先行刊載。

16、“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銀行家》,1996年第2期,pp8-12。

17、“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評論》,1996年第3期,pp84-90。

18、“香港--面臨挑戰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6期,pp16-17。

19、“香港與亞洲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關係”,《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7期,pp25-27。

20、“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運作”,《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8期,pp24。

21、“九七臨近話滙豐”,《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9期,pp17-18。

22、“中銀集團--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柱力量”,《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0期,pp35-36。

23、“過渡時期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1期,pp19-21。

24、“論亞太地區多層次的國際金融中心體系”,《經濟科學》,1996年第6期,pp67-72。

25、“日本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改革與調整”,《經濟問題》,1996年第11期,pp46-49。

26、“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現狀與前景”,《銀行家》,1996年增刊,pp9-12。

27、“香港回歸在望,更上層樓--96年經濟、金融回顧與97年展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1期,pp30-32。

28、“中國因素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2期,pp28-29。

29、“1997年前後的港台金融關係”,《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3期,pp24-25。

30、“香港上海,比翼齊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4期。

31、“過渡時期香港銀行業監管體制的演變及未來發展方向”,《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5期,pp24-26。

32、“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展望”,《經濟問題》,1997年第4期,pp32-34;《華人月刊》(泰國),1997年7月號,第18期。

33、“談中國因素對香港證券市場的影響兼論今後兩地證券市場互動的方向”,《證券市場導報》,1997年第3期。

34、“回歸在即,紅籌更紅”,《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6期。

35、“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及最新進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8期。

36、“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反腐倡廉”,《中國監察》1999年第9期。《澳門日報》,1999年3月28日、4月4日、4月11日分上、中、下三部分連載。

37、“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與金融風險防範意識的培養”,《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38、“中國應增強金融實力”,《中國國情與國力》,1999年第7期,《新遠見》1999年第4期轉載。

39、“風險資本投資機制與高科技產業”,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經濟活頁文選(理論版):為高科技產業走向市場搭建橋樑》,1999年第14期,總第16期(1999年7月);《會計之友》2000年第1期。

40、“從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看我國銀行業構建中的幾個核心問題”,《中國金融》,2000年第6期。

41、“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體系三大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問題》,2000年第4期。

42、“論在西部大開發中消除城鄉差別的基本戰略”,《寧夏科技》,2000年第3期,第18頁。

43、“中國經濟的光和影”(中日文雙語),《新瀉大學經濟學年報》第25號(2001年3月印刷出版)。

44、“香港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爭議及對內地銀行業的啟示”,《經濟科學》,2001年第4期。

2004年3月被收入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主編:《中國現代銀行核心競爭力培育與創新運營成功模式全集》第二集1579-1584頁。

45、“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經濟界》,2001年第5期。

46、“在不同學科的交匯點行進”,《當代經濟科學》,2001年第5期。

47、“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南方金融》,2002年第1期。

48、胡堅、楊素蘭:“國際金融中心指標體系的構建――兼及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9月(第40卷第5期)。

49、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上),《信用合作》(台灣)第79期(2004年1月20日)。

50、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下),《信用合作》(台灣)第80期(2004年4月20日)。

50、魏子力、胡堅:“基於網路的信息與證券市場監管”,《經濟科學》,2004年第2期。

51、胡堅、高飛:“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借鑑”,《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2、魏子力、胡堅:“行為金融理論回顧及其前沿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年第31期。

53、“金融業改革和開放進程中需保持金融穩定”,《銀行家》,2004年第4期。

54、胡堅、錢宥妮:“中國消費者短視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

55、胡堅、董曦明:“西方干預理論述評――兼論西方外匯干預理論在我國的實用性”,《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2005年5月)。Pp17-23。

56、劉洋、胡堅:“中國期貨市場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Pp54-。

57、胡堅“近期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的重點及其影響”,《南方金融》2005年第8期。

58.胡堅、錢宥妮:“政府在日本金融制度演化中的作用”,《北京行政學院學報學報》(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43期)。

59.胡堅、董曦明:“匯率目標區在外匯干預中的作用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167期)。

60.胡堅:“積極發揮工會作用 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中國政治類全國核心期刊),2006年第20卷增刊。

61.卜紫洲、胡堅:“我國銀行卡業的產業結構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2.胡堅、董曦明:“銀行往來關係研究理論及啟示”,《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3.胡堅、郜全亮:“國際證券交易所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南方金融》,2007年5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4..胡堅、趙翔:“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途徑”,《南方金融》2008年8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5.胡堅、呂鵬博:“上海股市與香港股市的連動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12月,(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66.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邁向何方”,澳門社會進步協會:《九鼎》,2009年第4期,總第18期。

67.李繼民、胡堅:“經典產業組織理論框架下我國保險行業的SCP 範式研究”,《商業時代》(《中文核心期刊要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0年第32期。

68.李繼民、胡堅:“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績效與規模經濟——基於2004-2007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6期,總第371期。

69.胡堅、王智強:“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研究——基於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財政研究》(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2010年11月。

70.胡堅、王智強:“房地產業公司治理與績效關係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

71.胡堅、楊光、王智強:“我國政府財政支出擠出效應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貿類核心期刊),2013年第8期。

報刊文章

(經濟學與金融學)

1、“第二屆證券市場暨金融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簡介”,《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2、“90年代開發中國家外資流入規模增大利弊並存挑戰尤多”,《中國城鄉金融報》,1995年4月19日。

3、“新加坡香港角逐亞洲第二大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城鄉金融報》,1996年3月20日。

4、“香港基金市場的發展”,《金融時報》,1997年5月18日。

5、“香港經濟騰飛的奧秘”,《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17期。

6、“金融業的發展對香港經濟的作用”,《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20期。

7、“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金融內參》,1998年1月13日(總73期)。

8、“人民幣變動的趨勢與中國經濟”,(日)《東海日中貿易中心通訊》,1999年第1期,總第165期。

9、“也談實行個人金融財產實名制”,《經濟學訊息報》,1999年4月16日。

10、“要用政策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中國改革報》,1999年6月29日。

11、“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海淀政協檔案資料彙編》(中關村發展戰略議政會專輯),北京市海淀政協辦公室,1999年6月。

12、“新形勢下中關村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海淀報》2000年1月15日第二版。

13、“香港金融創新給我們的啟示”,《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3月2日第四版。

14、“董建華美加招呼‘外援’--香港跨世紀發展人力資源戰略初露端倪”,《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5、“優勢城市群戰略可獲得規模經濟效果”,《南方日報》2000年6月12日。

16、“縱觀香港經濟的重新定位”,《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7、“市場不相信新經濟神話”,《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9日。

18、“用經濟學原理反思‘假日經濟’”,《南方日報》2000年5月15日。

19、“對於中關村地區建設高科技園區的建議”,北京市海淀區政協辦公室:《海淀政協》(檔案資料彙編)第22期,2000年8月,pp19-20。

20、“密切關注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日報》,2000年9月28日,第12版。

21、“讓新世紀充滿愛”,《北京大學校報》第917、918期(2001年1月1日)。

22、“中國大陸股市的‘結’與‘解’”,《商業新聞周刊》(台灣),總第7期,2001年1月8日-14日,pp100-101。

23、“發展結構層次豐富的證券市場”,《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3月29日(2001年第12期)。

24、“建立退市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中國證券報》2001年4月17日,第九版。

25、“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和文物收藏”,《東南文化》,2001年第4期。

26、“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上),《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14日(2001年第22期)。

27、“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下),《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21日(2001年第23期)。

28、“中國股市急需藍色兵團”,《證券日報》,2001年10月17日第4版。

29、“降息推動經濟成長--評央行再度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中國財經報》2002年2月22日第2版。

30、“低利率:世界經濟的新特點”,《人民日報》,2002年3月1日,第7版。

31、“交易所也上市”《三聯生活周刊》,2002年第16期。

32、“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黃河證券責任有限公司主辦《黃河證券研究》,2002年第3期。

33、“‘造假’拖累美元”,《人民日報》2002年7月19日。

34、“開拓創新拳頭產品”,《經濟日報》2003年11月25日第14版。

35、“笙歌伴憂思: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祭—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胡堅教授”,《中國市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

36.胡堅:“金融與實體經濟:孰重孰輕?”,《實效管理》,2012年第6期。

37.胡堅:“貝盧斯科尼們無法抵禦金融全球化的風險”,《中國健商》2012年第3期。

38.胡堅:”再接再厲,繼續創造新的輝煌”,《金融時報》2012年11月23日第五版。

發表於其他報刊、論文集的文章(文學)

1、“給我一個小小的世界”,《南方周末》1992年11月12日。

2、“今夜無人安睡”,《北京大學校報.校慶專刊》第3版,2003年5月5日。

3、“永恆的四季”,何芳川教授紀念文集編輯組:《何芳川教授紀念紀念文集》,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4、“燕園,與你同在”,趙為民、郭俊玲主編:《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5、“等您,在燕園”,劉昀、王曙光編:《岱嶽長青:陳岱孫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主要研究課題

1)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建設,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委託項目,2011年4月——9月,完成結項,課題主持人。

2)國內巨觀調控債務風險化解問題研究,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9年9月立項,2010年3月結項,課題主持人.

3)國內金融發達城市金融產業促進政策比較研究,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7年4月至10月,課題主持人。

4)我國金融產業組織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2年,課題主持人。

5)台灣金融危機的金融適時引發因素,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2002年,課題主持人。

6)保險監管的國際比較研究,中國保監會,2002年,課題主持人。

7)網際網路上信息的蒐集、開發與利用,北京大學“985”跨學科項目,課題組負責人之一。

8)中國金融市場案例庫,國家體改辦,1999-2001,課題主持人。

9)中國存款保險制度研究,世界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2001年,課題組負責人之一。

10)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與發展,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1999年,課題主持人。

11)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分析與政策,湖南省省委和省政府,1999年,課題主持人。

11)影響1997年前後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因素與對策,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青年),1992-1996,課題主持人。

13)日本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進程與影響,卡樂B日本研究基金會個人科研資助項目,1995年11月,課題承擔人。

學術研討會

1993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工商管理教育研討會》,香港。發表論文:“大陸、香港、台灣工商管理教育比較研究”。

1993年12月,台灣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第二屆證券市場暨金融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灣高雄。發表論文:“B股與其相關市場的聯動關係”。

1995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走向》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失業問題研究”。

1996年12月,台灣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第二屆證券市場暨金融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灣高雄。發表論文(英文):“H股在香港上市及其對香港股市的影響”。

1997年7月25-26日,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化經營與中國:機遇與挑戰》國際研討會,北京。 發表論文(英文):“香港產業結構的問題與對策”。

1997年8月24日-25日,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與香港城市大學亞太金融研究中心:《香港與內地二十一世紀金融市場發展國際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論中國因素對香港證券市場的影響”。

1998年10月13日-15日,日本本田財團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亞非研究所:《面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課題與展望》大型國際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90年代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步驟與走向”。

1999年3月27日,澳門科教文中心、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歷史學會和澳門澳門包公廟值理會:《呼喚廉政——包青天文化研討會》,中國澳門,發表論文:“從亞洲金融風暴看反腐倡廉“。

2000年5月25日,中國人才研究會金融人才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暨金融發展論壇》,中國上海。發表論文:“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與我國銀行體系構建中的核心問題“。

2000年7月7日,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泰關係》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中泰兩國金融體系比較研究及未來發展”。

2000年8月,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北京市發展計畫委員會、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經濟台:《2000年北京經濟論壇》,北京。發表論文“走金融創新之路,應對中國加入WTO的挑戰”。

2000年8月31日,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財金前沿”系列新書發布會特邀嘉賓。

2000年10月,台灣淡江大學:《經濟全球化》國際研討會,台北。發表論文(英文)“中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研究。”

2001年1月14日,作為傑出女性,參加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舉辦的“新世紀百位傑出女性喚文明促發展研討會”,北京。主題發言:“作一個新世紀的傑出女性”。

2001年2月28日,日本大阪大學國際公共政策學院:《資產管理多樣化和個人金融服務行業:國際比較》國際研討會,日本大阪。發表論文(英文)“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其業績的影響:中國的實證分析”。

2001年4月9日-10日,北京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經濟全球化與兩岸及港澳地區經濟整合前景》學術研討會,北京。主題發言:“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四地金融發展與互動”。

2001年4月21-22日,北京大學中外婦女研究中心:《高等學校女性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對女性學學科教學、學生培養和課程設定的一點思考”。

2001年5月3日-4日,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中日詩歌比較研究 世界良寬研究 中日連句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從理性的書頁中飛出一隻感性的蝴蝶--詩歌、經濟學與我”。

2001年5月11-12日,中國金融學會:《中國金融學會綜合理論研討會》,中國北京,與會代表。

2001年9月10-11日,中國證監會:《中國上市公司的現代企業建設:公司治理大會》,與會嘉賓。

2001年9月10-11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1年兩岸證券與資本市場發展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及主題報告:“存托憑證在大陸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及影響””。

2001年9月28日,北京大學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海潤光華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工程與金融風險管理研究與套用國際研討會》,中國北京,與會代表。

2001年10月,台灣中華兩岸論壇促進會:《兩岸知識經濟與社會發展研討會》,台灣台北,會議分會主持人。

2001年12月17日,日本熊本學園大學:《中國不良資產處理與金融改革》國際研討會,日本雄本。發表論文:“關於中國不良債權處理的爭議與思考”。

2002年1月10日,《法制日報》·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出版社:《第二屆中國律師與企業實務諮詢會》,特邀嘉賓。

2002年7月4-5日,北京大學·韓國開發研究院·韓國有利銀行:《中韓建交10周年紀念研討會—中韓經濟合作基本方向與今後課題》,中國北京,大會主持人。

2002年8月23-24日,中國人民銀行:《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研討會》,中國上海,發表論文:“國際短期資本流動風險防範工具及其使用條件”。

2002年9月9日,《北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二次共同學術研討會》,中國北京。發表論文:“論中國在西部大開發中消除城鄉差別的基本戰略”。

2002年9月30日,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與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日民間交流的未來――以經濟文化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特邀嘉賓。

2002年11月8-9日,澳門理工學院:《亞洲地區公共行政及社會服務之改革》國際會議,中國澳門。發表論文:“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對經濟的影響”。

2003年10月20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第三屆華融論壇》,北京。發表演講:“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發展方向――開拓創新拳頭產品”。

2003年11月10日-14日,日本早稻田大學現代中國綜合研究所:《東亞經濟圈國際研討會》,日本東京。發表論文:“中日韓經濟的合作之路――現狀、前景與對策”。

2004年9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韓國三星經濟研究院:《中韓經濟論壇:中韓金融改革與發展國際研討會》,特邀嘉賓。

2004年9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北京商務中心區管理委員會:《CBD金融發展論壇:多層次資本市場與地方經濟發展》,特邀嘉賓。

2005年1月15日,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金融投資家俱樂部:《2005年中國地產創新論壇》,北京。特邀嘉賓。

2005年3月25日,中國金融學會:《中國金融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2005年學術年會》,中國北京,與會代表。

2005年4月4日-5日,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慶祝中泰建交30周年暨詩琳通公主50華誕――全球化時代的中泰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發表論文:“東協經濟合作背景下的中國與泰國經貿與投資關係”。

2005年9月16日,北京市人事局、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北京市紀念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二十周年“首都經濟與產業發展論壇”》,北京。發表演講:“加入WTO之後中國金融業面臨的挑戰”。

2005年11月5日,,中國企業家協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中國工商時報社主辦,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承辦:《第二屆中國民營企業投資與發展論壇――後“非公36條”時代的創新與商機》,北京,特邀嘉賓。

2005年11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5)》成果報告會,北京,評論人。

2006年4月18日-19日,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21世紀的東亞:文化建設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參會代表。

2008年1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和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08特華金融論壇:“最佳化資本市場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北京,與會嘉賓。

2008年4月12日,外交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第四屆東亞思想庫網路金融合作會議》,中國上海。發表論文:“中日韓:從經濟合作走向金融合作”。

2008年4月20-21日,中國金融網:《2008年中國金融形勢分析、預測與展望專家年會暨第四屆中國金融(專家)年會》,北京。特邀嘉賓。

2008年11月20日,中國人才研究會金融人才專業委員會:《第四屆理事會暨兩岸三地金融合作與發展高層研討會》,北京,參會代表。

2009年4月21-22日,澳門理工大學:《騰飛的澳門:回歸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澳門,發表論文:“澳門金融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兼論金融海嘯對澳門金融業的影響”。

200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學:《紀念澳門回歸10周年學術研討會》,北京,發表論文:“澳門金融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

2010年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培訓中心、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特華金融論壇:2010中國巨觀經濟形勢分析研討會》,北京,與會嘉賓。

2010年9月25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人才——金融生態城市建設與融和:中美金融人才論壇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成立20周年慶典》,北京,與會嘉賓。

2010年11月18日,中國人才研究會金融人才專業委員會:《第四屆中國金融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與發展高層研討會暨首屆金融人才發展基金獎頒獎典禮》,北京,頒獎嘉賓。

2011年3月30日-4月1日,澳門,澳門基本法推廣委員會主辦:《紀念<澳門基本法>頒布18周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澳門產業結構的適度多元化”;

2011年5月20日-23日,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2011年陸家嘴金融論壇》,與會嘉賓。

學術交流活動

1994年11月,訪問奧地利維也納經濟與管理大學,授權簽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與奧地利維也納經濟與管理大學合作交流協定。

1996年6月,訪問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商學院與美國林肯保險公司,探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與兩者合作交流的可能性。

1998年11月-12月,日本中央大學商學部訪問教授。期間,曾經到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日本椙山女子學園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2000年10月,訪問日本新瀉大學經濟學部,授權簽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與日本新瀉大學經濟學部合作交流協定。

2000年11月,訪問日本新瀉大學,授權簽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與日本新瀉大學現代研究社(研究生院)合作交流協定。

2000年11月,參加日本東京經濟大學建校50周年紀念活動並進行專題演講“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未來走向”。

2001年2月,赴日本東京,參加亞洲開發銀行“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亞洲債券市場發展”workshop。

2001年10月,率團赴台參加台灣海峽兩岸交流學會和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主辦的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

2002年5月,隨北京大學代表團赴德國訪問,到德國各主要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2002年8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現代中國綜合研究所作學術講座。

2004年12月,赴日本中央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2007年5月,赴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進行考察訪問。

策劃主持活動

1998年

1、5月參與策劃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活動,包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新老校友返校活動和北京大學金融界校友會活動。

2、策劃和主持1998年10月13日-15日,由日本本田財團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亞非研究所共同主辦,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為後援的《面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課題與展望》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年

5月主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大型系列講座”。

2000年

1、 5月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學院《中國加入WTO與民族產業發展大型論壇》(北大百年大講堂)。

2、 5月策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1實際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學術研討會。

3、 10月策劃和主持《紀念陳岱孫先生誕辰100周年研討會》

2001年

1、 5月策劃和主持“中國金融市場改革與開放大型系列講座”。

2、 5月,為慶祝建黨80周年,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校團委主辦大型交響清唱劇《江姐》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的演出。

3、 12月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中國金融中心成立大會及美國2001年以來10次降息與近期經濟形勢展望研討會》。

2002年

1、1月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歐元啟動、歐盟與中國學術研討會》。

2、4月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日本不良資產處理的經驗學術研討會》。

2、 5月策劃和主持大型經濟學學術講座“關於經濟成長的問題”(美國耶魯大學諾德豪斯教授)。

3、 7月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韓國開發研究院主辦,韓國有利銀行協辦《韓.中經濟協作基本方向與今後課題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4、 9月9日策劃和主持《北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二次共同學術研討會――構築循環式區域開發模式,探索跨學科研究的可能性》。

5、 與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共同策劃和主持9月25日學術講座“日本製造業及其今後的展望”(日本經濟廣報中心副會長、歐姆龍公司會長立石信雄)。

6、 10月參與舉辦北京大學第二屆文科論壇“走向未來的人類文明――多學科的考察”。

2003年

2003年12月14日策劃和主持由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國金融投資家(北大)俱樂部發起主辦“中國金融投資講壇”。

電視訪談

1998年4月,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北大繽紛100年”電視專訪。

1999年3月4日浙江《錢江晚報》“中國新聞周刊” (第十八版視點·沙龍)專題採訪“實名制實行非常有必要”。

1999年6月30日,香港《文匯報》專題採訪“香港回歸兩周年”。

1999年7月4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環球中心採訪“香港回歸兩周年”,1999年7月4日播出。

1999年8月26日,北京電視台“點點工作室”《周末視點》採訪“關於實行金融儲蓄實名制”,1999年9月12日BTV(1) 7:30播出,BTV(2) 11:30播出。

1999年8月28日《中國市場經濟報》(第二版“觀點”)專題採訪“‘消費預期’哪裡出了問題”。

1999年9月25日,《中國市場經濟報》(第二版“觀點”)專題採訪“要讓國資公司叫好也叫座”其中“難題是誰來運作”。

1999年10月期《半月談》(內部版)採訪對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的思考,見“是是非非話擴招”。

1999年11月20日《中國市場經濟報》(第二版“觀點”)專題採訪“摘牌:股市建設的當務之急”。

1999年12月2日接受北京電視台“點點工作室”《周末視點》採訪“如何招聘和引進人才”,1999年12月5日播出。

1999年12月10日《中國青年報·京萃》(第二版)“失敗的,也要肯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鬍堅教授談大學生創業”。

2000年3月5日《北京大學校報》(第二版)董立:“紮根北大--記經濟學院胡堅教授”。

2000年3月17日《中國資產新聞》(第一版)專題報導“國債是賠是賺”。

2000年3月31日《中國資產新聞》(第八版)專題報導“資產評估有譜嗎?”。

2000年5月,寧夏電視台“西部暢想”節目專題採訪“話說西部大開發”。

2000年6月27日,《中國財經報》(第一版)專題採訪“衝出怪圈大步走--由‘中部不會沉默·山西突圍’引出的話題”。

2000年12月22日-28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經濟半小時”關於“鄭百文重組”等中國股市問題專訪。

2001年4月17日,《中國企業報》專題採訪“韓國大企業改革我們可以借鑑嗎?”

2001年4月29日,《中國市場經濟報》(第二版),

2001年7月16日,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世紀大講堂”節目專題講座“國際金融中心及其發展的規律”。

2001年8月26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專題採訪“從億安科技看股市監管”。

2001年9月3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專題採訪“談市場秩序的整頓”。

2001年9月10日,《中國市場經濟報》(第五版)專題採訪“削尖腦袋上市為那般”。

2001年9月21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經濟半小時“大公司、小股東--找尋令人尊敬的上市公司”電視論壇特邀嘉賓。

2001年9月26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專題採訪“關於銀聯卡”。

2001年9月27日,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專題採訪“關於銀行超級市場”。

2001年12月15日,《北京財富周刊》(第二十三版)專訪“投資--專家給您支個招”。

2002年1月16日,《海淀報》(第三版),《委員訪談》“胡堅:中關村急需網路環境的創新”。

2002年1月21,作為北京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廣東電視台“證券無限三地通”訪談節目《財經聯線》特邀專家,錄製《財經聯線》專題節目“安然事件與日元貶值趨勢”。

2002年2月28日,《科技日報》(第九版)“特別關注”專訪“日元貶值何時休”。

2002年《新財經》3月號“教育產業發展在於供需有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兼金融學系主任胡堅教授訪談錄”。

2002年5月22日《中國經濟時報》(第三版)報導“防範金融風險需內外兼修”。

2002年7月15日《國際金融報》(第一版)報導“公司造假拖累華爾街股市暴跌”。

2002年12月30日《光明日報》“經濟周刊”(第一版)專訪“讓市場來決定利率高低”。

2002年12月《金融信息參考.金融文摘》 “胡堅:在國際金融理論研究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2002年12月30日《光明日報》(第一版)專訪“讓市場來決定利率的高低”。

2003年1月。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節目專題採訪“關於香港興建迪斯尼樂園的利弊”。

教授課程

總量經濟學(本科生)

個體經濟學(本科生)

發展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

投資學(本科生)

國際投資學(研究生)

貨幣銀行學(本科生)

香港金融市場(本科生)

國際金融專題(本科生,研究生)

中國證券市場(研究生)

投資學專題(研究生)

資本市場專題研討(研究生)

性別與發展(研究生)

社會職務

校內職務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29日(北京大學校發(2009)170號檔案);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1997年6月至2002年3月)兼金融學系主任(1993年12月至2003年4月);

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5月起至2005年);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12月至2002年3月);

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員(1994年起至今);

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理事(1999年12月25日起至今);

北京大學詩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理事(2005年4月起至今);

北京大學青年經濟學會學術顧問(1999年11月起至今);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董事會董事(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研究中心學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1月21日起至今);

北京大學第十六屆校工會副主席兼第四屆教代會執行委員(2000年3月25日至2004年12月);

北京大學第十七屆校工會副主席兼第五屆教代會執行委員(2004年12月起至3013年2月);

北京大學外國專家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1998年起至今);

北京大學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交流委員會委員(1999年起至今);

北京大學會議中心理事(2001年5月起至今);

北京大學出版社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2004年6月起至今)。

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2005年8月起至今)。

校外職務

北京市經濟學總會第九屆常務理事(2000年10月起至2004年1月),第十屆常務理事(2004年3月至2009年6月),第十一屆常務理事(2009年6月至今)。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99年10月8日起至今);

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2006年4月起至今);

北京市女教授協會副會長(2009年5月31日起至今);

中國金融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2005年3月起至今);

中國人才研究會金融人才專業委員會第二屆(2000-2004年)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三屆理事會(2004-2008年)理事會副理事長,第四屆理事會(2008年起至今)副理事長;

中國金融學會農村金融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1995年9月至2001年9月);

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工程委員會理事(2003年8月起至今);

中國女科技工作者聯誼會會員(1994年起至今);

中央金融工委“中國金融青年論壇理事會”副會長(2002年9月至2004年)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理事(1998年6月19日至2003年10月);

政協海淀區第六屆常委(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

政協北京市第十屆常委(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

政協北京市第十一屆常委(2008年1月起至2013年1月);

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常委(2013年1月至今)

政協北京市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專門委員(2013年1月至今);

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十四屆執行委員會委員(2003年9月至2008年10月);

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2008年10月);

第三世界女科學家學會會員(1994年起至今)。

顧問、編委、評審和專家組成員:

《2000年北京經濟論壇》顧問(2002年);

北京大學中國企業家特訓班聯合會名譽顧問(2001年1月起至今);

《經濟科學》雜誌編委(1993年12月起至今);

《國際融資》雜誌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2001年12月起至今);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世界婦女博覽》常任理事(2002年3月起至今);

吉林人民出版社《國外經濟暢銷書系》編委會編委(1997年);

第九屆孫冶方經濟學獎初評小組評審(2001年2月);

共青團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和全國金融系統青年聯合會主辦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青年金融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2001年8月,2002年8月,2004年9月);

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科研項目”線上評審(2001年7月);

“2001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100名財經專家評審之一(2001年);

中國證監會證券市場形勢分析座談會專家之一(2002年1月31日);

中國人民銀行“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及其風險防範”專家小組成員(2002年8月);

財政部國際司《國際財經專題論壇》專家小組成員(2003年2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江萬齡金融博士論文出版基金委員會”論文推薦小組委員(2004年6月至今)。

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外匯管理雜誌》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年8月至今)。

北京大學校工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編委會委員(2007年9月)。

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家: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博士後工作站指導專家(2002年8月起至今);

特華投資有限公司博士後工作站指導專家(2002年2月起至今);

中國民生銀行博士後工作站指導專家(2003年10月起至今);

北京銀行博士後工作站指導專家(2009年9月起至今)。

榮譽與獎勵

1987年獲“北京大學1986-1987年年度優秀教學獎”;

1993年獲“北京大學1992-1993年年度優秀教學獎”;

1994年被選拔為“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

1995年10月被評為“北京市培養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培養人選;

1995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省部級);

1996年論文“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上海的選擇”入選《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

1996年獲北京大學首屆“陳岱孫經濟學獎”(教學獎);

1997年論文“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上海的選擇”入選《中國改革成果通報》(1997年卷);

1997年被北京大學學生會、研究生會評為“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1997年12月獲得北京大學“1997年花旗銀行獎”;

1998年獲寶鋼教育基金獎(省部級);

1999年5月,獲北京大學香港中國經貿同學會第一屆經濟學院優秀教學與研究獎;

1999年9月以個人教學和科研成果參加北京市教育工會舉辦的“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科研成果展”;

2000年5月獲北京大學香港中國經貿同學會第二屆經濟學院優秀教學獎;

2000年12月獲得北京大學“2000年度摩托羅拉獎”;

2001年10月論文“風險資本投資與高科技產業”獲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形勢社科優秀成果評審委員會評選的《2000年度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形勢社科優秀成果獎》。

2003年4月6日作為作者之一參與撰寫的《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獲得"國家信息中心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3年11月獲得海淀區政協“第六屆政協建言立論獎”並被評為“2002年至2003年信息工作先進個人”。

2004年9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為首都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統一戰線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4年12月指導的博士學位論文“日元國際化研究――前景、影響和借鑑意義”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三等獎。

2005年1月,參與提出的兩份提案《關於完善回龍觀文化居住區的配套設施建設的建議》和《關於北京有線電視調價的建議》被評為政協北京市委員會2004年度優秀提案。

2006年1月,提出的提案《關於改進我市辦理第二代身份證工作的建議》北政協北京市委員會評為年度優秀提案。

2006年12月,榮獲北京市教育工會授予的“2006年度優秀工會積極分子”稱號。

2008年9月,獲得北京大學“北京銀行獎”。

2009年1月,參與提出的提案《關於建立並實施城鄉無社會保障高齡老年人津貼制度的建議》被評為北京市政協2008年度優秀提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