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詞語注釋
1.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任的職務,後來泛指職務或官職。
2.奔喪:在外聞親人去世而歸。
3.狼藉(jí):散亂不整齊的樣子。亦作“狼籍”。
4.典質:典當,抵押。
5.光景:境況。
6.賦閒:沒有職業在家閒居。
7.勾留:逗留。
8.茶房:舊時稱在旅館、茶館、輪船、火車、劇場等地方從事供應茶水等雜務工作的人。
9.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10.躊躇(chóu chú):猶豫。
11.腳夫:舊稱搬運工人。
12.馬褂: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
13.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也作“盤跚”。
14.箸(zhù):筷子。
15.大去之期:辭世的日子。
創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內容賞析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為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著,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為“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裡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著落。這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為他們過去過著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著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為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為“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為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為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為“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著照看行李”,“忙著向腳夫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裡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自我責備之中,包含著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為“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為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著……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並!望著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為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為“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為“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為“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著,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裡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仿佛輕鬆的樣子,是為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說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裡邊沒人”,仍關心著“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裡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著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才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淒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著熱切的思念。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簡潔明麗、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背影》的語言還有文白夾雜的特點。例如不說“失業”,而說“賦閒”,最後一節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表達了家庭、父親的困境和蒼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同時,文白夾雜的語句,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寫作特色
這篇散文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藉助於什麼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昧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其次,作品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兒子“看見他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父親買桔子回來時,兒子“趕緊去攙他”。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
•行文立意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名家點評
李廣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並不是憑藉了甚么宏偉的結構和華瞻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樸素,而實際上卻能發生極大的感動力的文章,最可以作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為人。
葉聖陶《文章例話》:“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
吳晗《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作品影響
這篇散文通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占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文章中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思想意義。它的出版不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們競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沖淡的散文風格。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 “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