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肩關節是人體具有最大活動範圍的關節,但也是穩定性相對較低的關節。無論是發育的原因,還是損傷所致的骨結構缺損、盂唇病變、關節囊或韌帶過度鬆弛以及肩周圍肌肉麻痹等原因均可導致肩關節不穩定。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先天性或發育性因素骨骼因素:肩盂發育過小、臼面過深、肩盂過度後傾(後張角過大)、肩盂後下緣缺損等均是盂肱關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肱骨頭髮育異常、後上方缺損(西洋斧狀畸形)、肱骨逆向扭轉畸形使肱骨頭前傾角過大等往往是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基礎。
軟組織因素:見於胚層發育缺陷(messoderal)所致的全身性關節囊及韌帶鬆弛征(Ehlers-Danlossyndrome)。
2.麻痹性因素肩周主要肌肉及支配肌肉的神經可因麻痹而致肩關節不穩定。臂叢神經損傷(包括產傷)、腋神經損傷、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副神經損傷以及新生兒產癱後遺症等均可造成肌肉癱瘓,發生肩關節不穩定。
3.外傷性因素青壯年的外傷性肩關節脫位可造成關節囊的撕脫、盂唇剝離以及盂肱中、下韌帶損傷及鬆弛,是導致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和半脫位的常見原因。盂唇撕脫很難癒合,前下方盂唇撕脫可造成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前方盂唇剝離則易造成復發性肩肱關節半脫位。
肩袖的功能不僅關係到肱骨近側端的運動,而且對盂肱關節的穩定至關重要。肩袖廣泛撕裂使盂肱關節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出現不穩定。老年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的同時常合併肩袖損傷,以致日後出現肩關節不穩定。
肩袖間隙分裂(tearofrotatorinterval)是肩袖損傷的一種特殊類型。岡上肌腱與肩胛下肌的肌間隙分裂使完成臂上舉時二肌的協同作用,以及肱骨頭固定於肩盂上的合力作用明顯減弱,造成關節失穩,以及上舉過程中的肩肱滑脫(slipping)現象。
4.特發性肩鬆動症特發性肩鬆動症為一種無明確原因、無解剖形態異常的肩關節多向性不穩定,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X線檢查見在上位出現肩肱關節滑脫現象,向下牽引上臂時出現肱骨頭向下鬆動(losening)。本症在英美的文獻中被稱為多向性肩關節不穩定或多向性盂肱關節半脫位(multidirectionalunstableshoulder),在日本則被稱為動搖性肩關節症(looseshoulder)。有些學者認為,本症患者的肩盂後下緣有缺損,肩盂後張角過大,是一種嚴格局限於肩肱關節內的不穩定。
5.精神因素隨意性盂肱關節脫位及半脫位因肌肉隨意收縮所致。Rowe在1973年強調指出了本病病因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二)發病機制
廣義的肩關節是指盂肱關節(第1肩關節)、肩峰下關節(第2肩關節)、肩肋胸壁間連結、喙肩鎖間連結、肩鎖關節及胸鎖關節6個部分構成的關節複合體,前三者是肩關節複合體的主要運動部分,後三者屬於微動部分。
狹義的肩關節是指盂肱關節而言。盂肱關節是由肩盂與肱骨頭組成的杵臼關節。肱骨頭較大,近似球形:肩盂關節面近似卵圓形,其面積僅為肱骨頭關節面的1/3,其盂較淺,呈碟狀,周邊有纖維軟骨環繞形成盂唇。肩關節囊壁較鬆弛且富有彈性,在前、後部及腋部形成皺襞,使肩關節保持了最大的活動範圍。肩關節不穩定通常是指肩肱關節的失穩。
肩關節依靠其韌帶組織、關節囊以及周圍的肌肉保持其穩定性,主要的穩定結構除了纖維關節囊、肩肱韌帶、喙肱韌帶以及加深關節盂的盂唇等關節內穩定裝置以外,還有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以及連線軀幹和肩胛帶的肌群(胸大肌、胸小肌、菱形肌、肩胛提肌、背闊肌、斜方肌、前鋸肌等)。肩關節內穩定裝置、肩袖肌群、三角肌、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對肩肱關節的穩定性最重要。這些肌肉既是肩關節的穩定結構,又是肩關節運動的動力裝置。
症狀
1.病史及發病年齡先天性或發育性肩關節不穩定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即出現症狀。Ehlers-Danlo症患者則可能有遺傳史或陽性家族史。特發性肩關節鬆動症(looseshoudler)多見於20歲左右的青年,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外傷後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及盂唇損傷(Bankartlesion)多見於青壯年,且有急性外傷史。對青壯年因運動或作業損傷造成的肩關節半脫位也需除外肩袖損傷。對老年人損傷性盂肱關節不穩定也應考慮到在退變基礎上發生肩袖破裂的可能性。
2.症狀疼痛:表現為肩部鈍痛,在運動或負重時加重。關節失穩及彈響感;70%的患者自覺盂肱關節失穩及有彈響,常在上舉或外展到某一角度時出現失穩感,並在負重時症狀更明顯。約半數以上患者有疲勞及乏力感,尤其是不能較長時間提舉重物。約1/3患者有肩周圍麻木感。
在盂肱關節復發性前脫位,脫位發生時有典型的畸形及功能障礙等表現,在外鏇、外展位後伸時易發生,且復位較易,但症狀不如急性肩關節脫位明顯。
3.體徵檢查時使患者充分暴露雙肩,端坐於檢查者對面。檢查內容應包括:
(1)肌肉有否萎縮:如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以及上肢帶其他肌肉。
(2)關節活動範圍:包括上舉、外展、後伸以及被動內、外鏇(和健側同時進行,以便對比)的範圍。在被動伸屈運動時及主動外展、上舉時按觸其關節前方以探知有無彈響或失穩振動感,如肩肱關節各方向均有過度活動則應進一步檢查四肢其他關節。
(3)關節穩定性檢查:前後方向推壓肱骨頭,以探知有無過度鬆動現象。在內鏇位及外鏇位分別向下牽引上臂,如肱骨頭明顯下移,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出現明顯凹陷,則說明有向下方向失穩(loosening)。特發性肩鬆動症及肩袖間隙撕裂具有上述表現。肩前方及下方的不穩定是最常見的類型。少見的復發性肩後方脫位,存在後方不穩定,肱骨頭易被推向後方。
(4)壓痛部位:復發性肩前方脫位或Bankartlesion肩盂前方及前下方可存在壓痛;肩袖損傷壓痛常位於肩峰下和大結節近側。肩袖間隙分裂於喙突外緣有壓痛,被動外鏇時疼痛加重。先天性發育不良以及麻痹性、隨意性肩關節半脫位所致的肩肱關節不穩定往往無固定性壓痛點。
全身性關節及韌帶鬆弛症或有明顯麻痹原因等的明顯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並不困難。但是,盂肱關節鬆弛所致的半脫位及特發性肩鬆動症的臨床診斷較困難。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應根據發病年齡、病史、臨床症狀,詳細的物理學檢查、X線檢查、關節造影、CT檢查以及關節鏡檢查等方法作出病因診斷並確定不穩定的類型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