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常見的骨關節病之一。大多因風濕病、血液病、潛水病、燒傷等疾患引起,先破壞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造成壞死。其主要症狀,從間斷性疼痛逐漸發展到持續性疼痛,再由疼痛引發肌肉痙攣、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最後造成嚴重致殘而跛行。激素藥亦會導致本病的發生。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原因為外因和內因,且內因外因相互作用,使人體陰陽失去平衡,氣血的失恆而生疾,亦稱"髀樞痹"、"骨痹"、"骨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對本病的成因機制以及診斷治療由巨觀感性的認識和研究進入到生化等微細病理改變的探索,並且治療也由最初的單一藥物或手術簡單治療,進展到包括人工關節置換在內的多種系統治療之中。現代醫學認為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國內外專家均主張早期壞死採取姑息手術,如:核心減壓、帶血管骨移植術、血管植入術、骨支架術等。晚期不可避免的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但總體看來,手術療法因其痛苦大、費用高、恢復期長、局限性廣、遠期效果不能盡善盡美等而不被眾多患者所接受。也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對於股骨頭壞死的治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病因
1、酒精刺激導致骨壞死。在各種可能引起骨壞死的病因中,慢性酒精中毒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於長期大量的飲酒而造成酒精在體內的蓄積,導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損害。血脂的升高,造成了血液粘稠度的增高,血流速度減緩,使血液凝固性改變,因而可使血管堵塞,出血或脂肪栓塞,造成骨壞死。2、創傷導致骨壞死。如外力撞擊引起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髖關節扭挫傷等。創傷是造成骨壞死的主要因素。但創傷性骨頭缺血壞死發生與否、範圍大小,主要取決於血管破壞程度和側支循環的代償能力。無疑,由於各種外傷導致骨內血管或骨頭血管的破裂管及扭曲或受壓均可引起骨壞死。臨床表現為痕跡骨折、頭呈半脫位,下肢肌肉萎縮、跛行、負重疼痛加重等。
3、藥物導致骨壞死。如因氣管炎、哮喘、風濕、類風濕、頸肩腰腿痛、糖尿病、皮膚疾患等,而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由於大量或長期使用激素,導致了激素在機體內的積蓄而發病,這是早期的一種說法。由以上來看,對這種疾病,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要積極的治療,及時的康復。
症狀
1、患肢溫度稍低,畏寒畏冷:在股骨頭壞死早期,患者會自我感覺下肢怕冷,不敢穿得太少,總有一些涼的感覺,溫度稍低,雙下肢能為敏感地感覺到,尤其對空調和電風扇的敏感度更強。若患者一般平時不怕冷,而近期總是下肢有些冷,這就是骨頭壞死的症狀都有什麼中的下肢畏寒。2、髖關節活動受限制,出現沾粘的現象:如當平躺於床上時測試屈膝抱胸、屈膝外展、屈膝內旋等動作時無法主動或被動完成,抬腿欲跨坐上機車時有輕度障礙,健側髖關節所能完成的極限動作患側髖關節無法完全比照作出。
3、行走出現障礙:感覺下肢活動不如以往靈活,有的患者甚至會有跛行,這都是骨頭壞死的症狀都有什麼。此外,在雙足跟不離地且張開與肩同寬的情況下,讓患者蹲下到底,患側的髖關節無法比照健側髖關節作出極限的動作(青蛙肢的患者及彈響髖的患者除外)。患者的重心往往會放在健側的下肢上,而無法讓患側髖關節承受太多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