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股外側皮神經受壓 股外側皮神經經過腰大肌外側緣下行至腹股溝時走行角度大,穿過腹股溝筋膜,易受傷,通常受壓部位在髂前上棘處。常見原因有:脊椎畸形、肥大性脊椎炎、脊椎裂、腰椎骶化、妊娠、盆腔腫瘤、腹膜後腫瘤、腹股溝疝、椎間盤突出等,均可致本病。2.外傷或感染如:腰肌炎、盆腔炎、神經梅毒、闌尾炎、帶狀皰疹後遺症等可誘發本病。3.其他如糖尿病單神經病易累及該神經,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受涼寒冷及潮濕是本病常見誘因,部分患者損傷病因不明。除真皮小血管周圍可有輕度炎症細胞浸潤外,無特殊變化。神經檢查可見到神經腫脹,神經周圍炎症細胞浸潤及神經退行性變。
臨床表現
多見於20~50歲較肥胖的男性。多為一側受累,表現為股前外側下2/3區感覺異常,如麻木、蟻行感、刺痛、燒灼感、發涼及沉重感等,以麻木最多見。體力勞動、站立過久時可加劇,休息後症狀可緩解。查體可有程度不等的淺感覺減退或缺失,主要是痛覺與溫度覺減退而壓覺存在。少數患者可有色素減退或沉著。有些患者皮膚可呈輕度菲薄,稍乾燥,毳毛減少。部分患者腹股溝外側壓痛,無肌無力和肌萎縮等運動神經受累症狀。本病通常為單側性,少數雙側發病。慢性病程,時輕時重,常數月至多年不愈。
檢查
皮節刺激體感誘發電位檢查,尤其兩側對比有診斷意義。該神經是純感覺神經,肌電圖檢查無意義,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受到部位的限制。
診斷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和體格檢查。
鑑別診斷
臨床上需要與股神經病變和L2神經根病變鑑別。股神經病變可同時累及感覺支和運動支,相應支配區肌無力和肌萎縮,肌電圖可見股四頭肌神經源性損害、股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及波幅降低等。L2神經根病變臨床較少見,感覺障礙分布在大腿前內側,可伴髂腰肌和股二頭肌無力等。另根據流行病史、病情經過、病理活檢,包括神經纖維染色、抗酸桿菌等綜合分析,與早期麻風加以區別。
治療
股外側皮神經炎的治療首先在於探明原發病並積極治療原發病,解除對該神經的刺激,如治療糖尿病、動脈硬化、中毒等,肥胖者減肥,嗜酒者戒酒。此外可對症治療給予維生素B、B、B或皮質激素以營養神經,消除炎症。疼痛劇烈的也可給予鎮痛劑或局部封閉。股外側皮神經注射療法:於髂前上棘下約10cm之縫匠肌處,用12號針頭垂直刺入約3~4cm後,徐徐注入維生素B或與維生素B混合液,每日1次,5~10次為一療程。可試用理療、針灸、推拿和按摩等對部分病例可能有效。對病情嚴重難以緩解病因不明者可施行手術切斷神經或實行神經松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