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繆正西作散文]

聽雨[繆正西作散文]

《聽雨》是作家繆正西的散文作品。文中多次有引用關於寫雨的詩句,是一篇比較優美的散文作品。

基本信息

從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么喜歡雨。依稀只記得小時候,總是倚在窗前看那紛飛飄墜的雨絲,聆聽點點滴滴灑落大地的雨聲。多少歲月流逝,兒時的景物已日漸遠去,而今仍眷戀絲絲扣入心弦的雨滴;每當有雨的夜晚,就睡得特別香甜,仿佛淅瀝淅瀝的雨滴,是雨精靈所奏的催眠曲,讓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燈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想來蔣捷也是一位聽雨的知音,可是任你多少豪情,國破之後,聽雨卻是萬般淒涼的,“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倒像是詩人滴不盡的亡國淚。歌樓中,客舟中,僧廬下,不同的景物,不同的心境,只憑那晶瑩的雨滴串成了詩人感性的一生;“絲絲楊柳絲絲雨”、“春雨如絲”、“雨又蕭蕭”、“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讀蔣捷的每一句詞,總會嗅到格外清新的雨滴,或許只有那似淚的雨滴,才能道出詩人獨特的心境!多少次漫步雨中,多少次隔窗聽雨,更是多少次廊下觀雨,但都無法將自己的感受化為詩句,也許是未經歷大風大雨,沒有如詩人般善感的心,能把一絲一絲的雨線編織成一串錦繡的文章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颱風雨中。”夢想中的江南應是煙雨迷濛,煙雨繚繞,該有霏霏的雨,才有美麗的江南吧!有“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才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吧!儘管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遙指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不再,然而懷鄉思古的幽情,仍是這樣油然地生成,雖是相隔如此遙遠,中國仍是中國!只要那細細的雨絲下在江南的水鄉澤國,下在華北的黃土高原,下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下在蜿蜒的萬里長城,下在東北,下在雲貴,下在西藏……縱使赤焰燃燒,也制止不住渴望甘霖的人心。

是濛濛細雨也好,是狂風暴雨也好,還是霪雨霏霏、連日不開也好,我都默默聽著,聽它打在窗上、瓦上、湖上、橋上……聽它擊奏著千變萬化的交響曲。沒有雨的四季,不知是如何單調?驚蟄是春雨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唯有“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才令人感覺春天的氣息。炎炎仲夏,有雨一陣,才會清涼無比!七夕有雨,才能平添牛郎織女愛情的神話色彩,是七夕雨像極了織女的傷心淚,還是織女的眼淚化成了雨滴,流落人間,讓中國的子民永遠世世代代傳說著這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才讓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綠肥紅瘦”是“昨夜雨疏風驟”使然。如詞人哀怨的閨情,是否也像陣陣來襲的雨兒,“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蕭瑟的秋天,需要秋雨的點綴。冬天的台北沒有霜雪,有的是冷冷的雨。基隆的雨季總是那么長;有一次,在中正公園冒著寒雨期待著遠遠駛去雨港的花蓮輪,那是眺望基隆港雨景最美的一次。迷迷濛蒙的雨,使得雨港宛如一位蒙上面紗的少女,有著一股說不出的朦朧美。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曾多次悸動於這句話;也曾自許“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雖然少年的夢遠去了,當年的豪情不再,但聽雨的興致愈來愈濃。任憑風吹雨打,聽雨的情致不減,自綿綿春雨到冷冷冬雨,從兒時到年邁,不變的仍是如跳躍音符的雨聲,伴著我步著漫漫長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