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決策風格
美國職業生涯專家斯科特(Scott)和布魯斯(Bruce)於1995年 認為決策風格是在後天的學習經驗中逐漸形成的,將決策風格劃分為五種類型:理智型、直覺型、依賴型、迴避型和自髮型。
(一)理智型
以周全的探求,對選擇的邏輯性評估為特徵。理智型的決策者具備深思熟慮、分析、邏輯的特性。這類決策者會評估決策的長期效用並以事實為基礎做出決策。理智型決策風格是比較受到推崇的決策方式,強調綜合全面的收集信息、理智的思考和冷靜的分析判斷,是其他決策風格的個體需要培養的一種良好的思考習慣。但理智型的決策風格也並不是理想的、完美的決策方式,即使採用系統的、邏輯的方式,也會出現因為害怕承擔決策的後果而不能整合自己和重要他人觀點的困擾。
(二)直覺型
以依賴直覺和感覺為特徵,比較關注內心的感受。直覺型的決策風格以自我判斷為導向,在信息有限時能夠快速做出決策。當發現錯誤時能迅速改變決策。由於以個人直覺而不是理性分析為基礎,這類決策發生錯誤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易造成決策不確定性,容易喪失對直覺型決策者的信心。
(三)依賴型
以尋求他人的指導和建議為特徵。依賴型的決策者往往不能夠承擔自己做決策的責任,允許他人參與決策並共同分享決策成果,會受到他人的正面評價,但也可能因為簡單地模仿他人的行為導致負面的反應。依賴型的決策者需要理解生活中重要他人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四)迴避型
以試圖迴避做出決策為特徵。迴避型的決策風格是一種拖延、不果斷的方式。面對決策問題會產生焦慮的決策者,往往因為害怕做出錯誤決策而採取這樣的反應。往往是由於決策者不能夠承擔做決策的責任,而傾向於不考慮未來的方向,不去做準備,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也不思考,更不尋求幫助。這樣的決策者更容易受到學校等支持系統的忽略。所以,這些學生需要意識到自身的決策風格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努力調整,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動機,才能從根本上得到幫助。
(五)自髮型
以渴望即刻、儘快完成決策為特徵。自髮型的個體往往不能夠容忍決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是一種具有強烈即時性,並對快速做決策的過程有興趣的決策風格。自髮型決策者常會基於一時的衝動,在缺乏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做出決策,此類決策者通常會給人果斷或過於衝動的感覺。
注意事項
1. 制訂職業決策需要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長和興趣。
職業生涯能夠成功發展的核心,就在於所從事的工作要求正是自己所擅長的。如果一個人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沒有很好的交際意識,那么這個人就很難成為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員。制定職業規劃一定要認真分析出來自己的優缺點。
從事一項自己擅長的、並喜歡的工作,工作會很愉快,也容易脫穎而出。這正是成功的職業規劃核心所在。
2. 要考慮到實際情況,並具有可執行性。
很多人剛開始時雄心壯志,一心想著出人頭地。但是實際社會裡的工作,有時確實會存在一定跨越,但是更多的時候卻是一種積累的過程——資歷的積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所以職業規劃不能太過好高騖遠,而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社會情況,一步一個腳印,層層晉升,最終方才能就夢想。
3. 職業決策必須有可持續發展性
職業決策不能夠制訂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應該是是一連串的、可以貫穿自己整個職業發展生涯的遠景展望。如果職業決策定的過短淺,後面又沒有後續職業決策點支撐,肯定會使人喪失奮鬥的熱情,且不利於自己長遠發展。
如何做好
1、要有明確的職業目標。
今天的生活狀態不由今天決定,它是我們過去生活目標的結果;明天的生活狀態不由未來決定,它將是我們今天生活目標的結果。
2、職業決策需要結合自己的氣質、性格、特長、興趣和能力。
3、要考慮到實際情況,並具有可執行性。
4、正確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問題!
5、職業決策的三條底線:一是不要危害社會;二是不要危害他人;三是不要危害自己。好決定的三個特徵:一是最好十全十美;二是一般三全其美;三是最次也要你好,我也好。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局限太多,否則思考問題本身就成了問題。
6、向你信任的人求助:可以向你的朋友、學長、家長、配偶來交流,這個階段也可以求助職業顧問。
7、善於系統長遠分析但不要只做利弊分析,在生涯發展中沒有統一有效的程式,所以你要琢磨的是在職業中如何發揮你的優勢,如何讓你更自如,從長遠來看能促進你發揮優勢,讓你更加自信的都是好的決定。所以不要把自己拘泥在對個人是否有利益這個方面去思考。
8、對已經做了的決定特別是重要事項的決定,不要朝秦暮楚,不要游離不定,更重要的是只有行動、積極的行動才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工具和方法
1.平衡單
“決策平衡單”(decision-making balance sheet)經常被套用於問題解決模式和職業諮詢中,用以協助諮詢者有系統地分析每一個可能的選項,判斷分別執行各選項的利弊得失,然後依據其在利弊得失上的加權計分排定各個選項的優先順序,以執行最優先或偏好的選項。
主體框架
(1)自我物質方面的得失(utilitarian gains or losses for self)。
(2)他人物質方面的得失(utilitarian gains or losses for significant others)。
(3)自我讚許與否(self-approval or disapproval)。
(4)社會讚許與否(social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實際套用時,由於認為“自我讚許與否”和“社會讚許與否”仍顯得籠統,所以台灣生涯輔導專家金樹人將最後的兩項改為“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與“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就是從以“自我——他人”,以及“物質——精神”所構成的四個範圍內來考慮。
平衡單的設計,是用來協助決策者作出好的重大決定。它可以幫助決策者具體地分析每一個可能的選擇方案,考慮各種方案實施後的利弊得失,最後排定優先順序,擇一而行。
步驟
(1)列出可能的職業選項:諮詢者首先需在平衡單中列出有待深入評量的潛在職業選項三至五個。
(2)判斷各個職業選項的利弊得失:平衡單中提供諮詢者思考的重要得失,集中於四個方面,分別是:自我物質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質方面的得失、自我讚許(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讚許(精神方面)的得失。詳如下表所示。諮詢者可依據重要的得失方面,逐一檢視各個職業選項,並以“+5”至“-5”的十一點量表(+5,+4,+3,+2,+1,0,-1,-2,-3,-4,-5),來衡量各個職業選項。
(3)各項考慮因素的加權計分:諮詢者在各個方面的利弊得失之間,會因身處於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因此,在詳細列出各項考慮層面之後,須再進行加權計分。即對當時個人而言,重要的考慮因素可乘以一至五倍分數(*5),依次遞減。
(4)計算出各個職業選項的得分:諮詢者須逐一計算各個職業選項在“得”(正分)與“失”(負分)的加權計分與累加結果,並計算各個生涯選項的總分。
(5)排定各個職業選項的優先順序:最後,依據各職業選項在總分上的高低,排定優先次序,(如表)。職業選項的優先次序即可作為諮詢者職業生涯決策的依據。
2.決策樹法
決策樹法利用了機率論的原理,並且利用一種樹形圖作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決策點代表決策問題,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選擇的方案,用機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經過對各種方案在各種結果條件下損益值的計算比較,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決策樹分析法是常用的風險分析決策方法。該方法是一種用樹形圖來描述各方案在未來收益的計算。比較以及選擇的方法,其決策是以期望值為標準的。人們對未來可能會遇到好幾種不同的情況。每種情況均有出現的可能,人們目前無法確知,但是可以根據以前的資料來推斷各種自然狀態出現的機率。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計算的各種方案在未來的經濟效果只能是考慮到各種自然狀態出現的機率的期望值,與未來的實際收益不會完全相等。
如果一個決策樹只在樹的根部有一決策點,則稱為單級決策;若一個決策不僅在樹的根部有決策點,而且在樹的中間也有決策點,則稱為多級決策。
決策樹法對於職業猶豫者在做職業決策時提供了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