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和原理
“另一種通道”
本來是一種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該通道的感覺,現在還是這種刺激卻同時引起了另一種通道的感覺,這種現象叫聯覺。
例如,色覺又兼有溫度感覺,例如,紅、橙、黃色會使人感到溫暖,所以這些顏色被稱作暖色;藍、青、綠色會使人感到寒冷,因此這些顏色被稱作冷色。還有一種色覺稱“光幻覺”,可伴有味、觸、痛,嗅或溫度覺。“語—色聯覺”是指某些辭彙引起的色覺。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甜蜜的聲音”、“冰冷的臉色”等等,都是一種聯覺現象。人們在繪畫、建築、環境布置、圖案設計等活動中經常利用聯覺現象以增強相應的效果;有些畫家進行過聯覺實驗,比如用鮮明的色調對比引起一種非視覺的反應;聯覺還被許多詩人用做一種創作手段。不妨想像一下,如果聲音能用視覺感知,而味道能用聽覺感知,那將是什麼樣的情景;可能會看到帶顏色的音符,品嘗到甜的或鹹的歌曲,觸摸到粗糙的樂曲。
有時,在有些人身上產生的聯覺在別人身上並不一定存在。例如,一個兒童看到紅色會覺得酸,看到藍色覺得苦,這種聯覺的現象非常特殊。別人不一定會有這種聯覺。有這種聯覺的兒童,長大以後他的這種聯覺也可能消失。
理論支持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目前科學界存在多種理論,其中一種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神經學家理察·系托維奇提出的。他認為,這種紊亂現象是由大腦中最原始的邊緣系統,或者說主管情緒的大腦區域造成的異常活動。“這是一種所有人都會產生的現象,只不過一些人對此有意識。”
西托維奇的理論沒有多少支持者。卡列哈斯認為:“建立在客觀數據基礎上的所有理論都認為,聯覺現象是因大腦不同區域之間存在額外聯繫而造成的。”例如,當一個物體的反射光抵達眼部後,視網膜上的視覺神經脈衝就會一直作用到大腦後部,在這一區域會對物體的形狀、顏色、厚度和運動產生圖像。接下來,這些特性就會在大腦顳葉和頂葉的不同區域間分配,進而做進一步的處理分析。
例如對於顏色的分析,有關信息會抵達大腦的V4區域,這是一個紡錘形的腦回區,該區域也對每個數字的形狀產生概念。美國加州大學大腦和認知研究中心的兩位研究人員認為,數字——色彩聯覺現象可能是大腦V4區域與毗鄰區域之間交叉活動的結果。
分類
按照人的感官分為3類
化學的(如:味覺、嗅覺)、機械的(如:觸覺、聽覺)和光學的(如:視覺)。聯覺又叫做通感,據科學家的統計全世界每2000人中只有一人。但通感研究者也有一個說法,跟基因遺傳有關係。 聯覺者的感官知識部分聯繫在一起,有的人是2種感官聯繫在一起,少數人是3種感官聯繫在一起的。聯覺的分類是分成以下幾類的:
2種感官
字母--顏色聯覺;符號--味覺聯覺;聲音--顏色聯覺(聽到聲音看見五彩顏色的彩帶飄在空中);聲音--味覺聯覺;
3種感官
時間--空間--情感聯覺(注釋:擁有這種聯覺能力的人對歷史教科書等過目不忘);
一種隨著人成長而喪失的能力
在潛能上,每一個人都能體驗聯覺的感受,惟一的困難在於將這種感知上升到意識層面。
美國神經學家理察·西托威克(Richard Cytowic)在其《嘗出形狀味道的人》(The Man Who Tasted Shapes)的一書中說:“我們可以把感覺與電視轉播信號相比擬。電視信號從演播室出發,經過漫長的旅程,最後傳送到電視機上。電視螢幕上出現的畫面可比作我們正常的感覺,信號在其行程的終點被轉換成電視圖像信息。但是如果我們能在信號傳送的中途截獲並解讀它,我們看到的東西就不同於電視畫面:這種經驗可以與聯覺的感受相比擬。”
5種不同的類別
在15年的研究中,西托威克估算了這種現象在人群中的發生率:大約在25000人中有1人具有較穩定的聯覺感知。在這些人中大部分是女性,因此可以構想,聯覺是一種與X染色體相關聯的遺傳特性。實際上,繼承這個特性就意味著要打亂髮育期間的一種進程,在這一進程當中,人的感覺被“分為”5種不同的類別。
在西托威克看來,這種感覺分類的過程從胎兒大約4個月時就開始了,直到青春期才徹底結束。
1年多前,英國劍橋大學的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文章再一次證實了這個論點。他認為,各種感知能力在開始時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才逐漸被分開。因此,對一個嬰兒來說,媽媽的聲音很可能帶有美麗的顏色和溫馨的香氣。
研究進展
在某些人身上,各種感覺區之間的聯繫是如此之多,以致沒有發生感覺的分離,從而在成年後出現了聯覺的感受。在外人看來,他們是一些特殊的“幸運兒”,得以自動獲得這種感覺,事實上他們並不想這樣。對於他們來說,世界可能完全是另一個模樣:伴有視覺的聲音類似於五顏六色的煙火,對語言和抽象的概念與顏色混在一起。西托威克解釋說:“多數情況下,兩種合併的感覺往往是視覺和聽覺。如清脆的鈴聲可能引出一組三角形,出現在自己面前約15厘米遠的地方;狗的叫聲可能與一組運動著的圓和點聯繫起來。”發生這種聯覺是因為負責這些感覺的大腦皮層區很接近:解讀顏色的皮層區與解讀數字和聲音的皮層區都相距很近。
感觀麻煩
(西班牙《趣味》月刊2007年8月號文章:感觀麻煩.有刪節)
春天清晨,路易斯都是邊看報紙邊吃早餐。他喜歡緊跟時事,但是除此之外,閱讀還能帶給他獨一無二的感受。每看一頁報紙,他的大腦中都會出現不同的色彩,比如A版讓他聯想起藍色,D版則是綠色,H版也許是黃色。而且每一個字母也能帶給他相同的感受。
克里斯蒂娜一直希望成為一個鋼琴演奏家,但是每當她坐在琴前,手指碰觸琴鍵的時候,一股強烈的色彩感就會衝擊全身,就好像遭受了一次棍擊一樣痛苦。這讓她不得不放棄了夢想。克里斯蒂娜和路易斯的感受並非幻覺,而是聯覺。聯覺是一種奇怪的可以以不同方式變現出來的感觀混合現象。一些人“看”到了聲音,另一些人可以“感覺”到色彩,或者“嗅”出形狀。由劍橋大學心理學家科恩領導的聯覺研究組發現,每2000人當中就有1人擁有聯覺能力。
自1880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在《自然》雜誌上描述了第一例聯覺現象後,針對這種認知變化的研究就一直在經歷起起伏伏的探索過程。今天,全世界的神經學家都在研究聯覺現象。科學家肖恩·戴就是一位擁有聯覺能力的人,他把聯覺分為了40種類別。感觀混合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不同的感觀混合現象。最常見的現象是通過形狀、氣味、聲音或者味道感知到色彩。
聯覺:讓你聽見顏色的超能力?
(科學人 雜誌知識庫 2003年6月號 第 16 期,有刪節)
布雷克斯利捏制漢堡牛肉餅時,他的嘴裡出現鮮明的苦味。瓊斯(假名)聽見鋼琴彈出升C 的音符時,她的眼前出現藍色,其它的音符則引發不同的色調,因此鋼琴的琴鍵就像是標上了顏色一樣,讓她容易記住以便彈奏音階。還有,柯爾曼看著印在紙上的黑色數字時,他看到的是有顏色的字,每種有不同的色調。
布雷克斯利、瓊斯及柯爾曼屬於一小群具有「聯覺」(synesthesia)【1、2】的人,除此之外一切正常。他們以非常的方式去經歷平常的世界,好似存在於幻想與現實之間的神秘無人之境。對他們來說,觸覺、味覺、聽覺、視覺以及嗅覺等感覺都混合在一起,而非各自分離。
有關聯覺的常見解釋,是說受影響者只不過又經驗了童年時期的記憶與聯想罷了,可能是某人在孩童時期玩弄冰櫃上頭的磁鐵,數字5是紅色,6是綠色。不過,這種理論並不能回答為什麼只有一些人保留了如此鮮明的感官記憶;不論年輕時你經驗過多少次冰與雪,你在看一幅冰塊的相片時可能會「想」到冷,但你大概不會真的「感覺」到冷。
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具有聯覺的人形容降 C音 是「紅色」,或說雞肉嘗起來「很刺人」,不過是在打比方罷了,就好比在英文中會用「吵鬧」來描述花俏的T恤,或者用「尖銳」來形容濃重的起司。我們的日常用語之中,充滿這種與感覺有關的隱喻,或許具有聯覺的人只是在這方面更有天賦罷了。
1999年,我們決定試著弄清楚「聯覺」是否的確是真實的感官經驗。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已經困擾了研究人員有數十年之久。普通的做法之一,就是直截了當地問受試者:「這只是你的記憶,還是你真正看到了顏色,就好比出現在你正前方一般?」我們試著發出這些問題,卻未能得出太多進展。
有些受試者確實回答:「喔,我的確看得清清楚楚。」但更常見的反應則是:「我好像看到了,又好像看不到。」或者「那不大像是記憶;我看見的數字很清楚是紅色,但我又曉得那不是紅色,而是黑色;所以我想那一定是記憶了。」
要確定某種效果真的是來自知覺,心理學家經常用一種簡單的測驗,稱為「凸顯」或「區隔」。如果你要在一整片垂直的線條中,找出散布在裡頭的一組傾斜線條,這些傾斜的線條會像鶴立雞群一樣明顯;你確實可以在瞬間就將斜線從背景的直線中區隔出來,好比說斜線排成三角形,在腦子裡形成獨立的形狀。同樣地,如果背景主要是由綠色的小點所組成,然後要你去找尋其中紅色的點,那么紅點便會凸顯出來。反之,一組黑色的數字2散布在同樣顏色的數字5當中,就幾乎可以隱身其中(參見105頁插圖);除非你一個個數字檢查,否則就難以分辨,就算每個數字2與其隔壁數字5之間的差異,一如斜線與垂直線一樣明顯亦然。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某些根本或初級的特徵,好比說顏色及線條走向,才能提供形成群組的基礎;而較為複雜、帶有意義的符號,像是數字,就不成了。
於是我們想知道,如果把混雜在一起的數字拿給具有聯覺的人看,好比可以把數字5看成紅色、把數字2看成綠色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把一組數字2排列成三角形,如果聯覺是種真正的感覺,那么我們的測試者將很容易「看」出一個三角形來,因為對他們來說,數字應該是有顏色的。
我們以志願的受試者進行了凸顯實驗,答案可是一清二楚︰與正常人相比,具聯覺者有高達90%的正確率,可辨識出由成群的數字所形成的樣式(這個機率與不具聯覺者在字母顏色各異的情況下得出的結果,正好是一樣的)。這樣的結果證明,由數字所引發的顏色感是真正的感覺,並非由聯覺者所捏造;他們不可能靠造假而有那么好的結果。在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中,我們要求一位將數字5看成淡紅色的聯覺者看著計算機螢幕,我們偷偷把原本不帶顏色的數字5逐漸加上紅色,而他卻毫無所覺,除非在紅色變得相當深之後才會發現;如果我們加上的是綠色,那么他馬上就能夠看出。
腦中如何處理視覺訊息?
證實了聯覺的真實性,就帶來下面的問題:為什麼有人會經驗到這種奇特的現象?我們的實驗讓我們傾向下面這種想法:具聯覺者所經驗到的現象,是由於腦中配線發生錯接所造成。這個基本的概念早在100年前左右就有人提出,不過目前我們已經找出這種「接錯配線」的現象可能發生在腦中什麼地方,也知道是如何發生的。
各個腦區彼此交錯活化
假定神經線路的錯置確實是造成聯覺的根本原因,那為什麼會發生呢?我們曉得這種現象在家族中盛行,因此具有遺傳的成份。或許某個突變造成原本分離的兩個腦區之間出現了連結,又或許突變導致了修剪某些區域之間多餘連結的機制出了問題,使得原本只應該留下少數的連結,卻多出了許多。如果這種突變只在某些腦區表現(產生作用)而其它區域沒有,那么這種東一塊西一塊的補丁,或可解釋為什麼有些具有聯覺的人混淆了顏色及數字,而其它人在聽見音素或樂音時看見顏色。具有某一種類型聯覺的人,還可能擁有另外一種,這種現象更加重了上述想法的可能性。
雖然一開始我們認為聯覺是由於實質線路的誤植,但目前我們了解到,同樣的現象也可能出現線上路(腦區之間的連結數目)正常、但腦區之間負責溝通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的情況。因此我們現在的說法是:交錯活化。
舉例來說,相鄰的腦區通常會彼此抑制對方的活性,這有減少干擾的作用。如果有某種化學上的不平衡降低了這種抑制,好比說阻斷了某個抑制性神經傳遞物的作用,或是不再製造該抑制性物質,就有可能使某區的活性引發其相鄰腦區的活性。理論上,這種交錯活化也可以發生在相隔甚遠的區域之間,因此或可解釋一些不那么常見的聯覺型式發生的原因。
還有其它的實驗也支持交錯活化的理論,甚至還有助於解釋不同聯覺型式的產生原因。其中一個實驗利用稱為「排擠效應」的視覺現象(參見右側下方插圖)。請你注視影像當中一個小十字,一旁還有個數字5,你會發現,就算不直接注視該數字,你還是很容易就看到它。但如果我們在數字5周圍放上四個其它的數字,好比是3,這么一來,你就不再能認得出5來了,它看起來就像是失了焦。
具有正常感覺的自願受試者,能夠正確辨識出中間那個數字的能力,跟用猜的差不了多少,這並不是因為5位於視野邊緣而變得模糊所致,因為原來在沒有3的環繞下,你可以把5看得清清楚楚。你未能辨識的原因,是由於注意力有限;位於旁邊的一堆3,分散了你對於中央數字5的注意力,而讓你看不到它。
以顏色為代碼的世界
在一項測定視覺區隔能力的實驗中,將特定顏色與一定數字產生聯結的聯覺者,可以一眼看出在白底黑字中隱藏的排列形式,但具有正常認知的人必須一個字一個字搜尋才能挑出來。
在一項認知測驗中,“不可見”的數字會向聯覺者現身。具有聯覺者可以經由中央數字所引發的顏色,推論出那是什麼顏色。
隨著招募了更多的志願受試者之後,我們馬上發現,並不是所有將外在世界著上顏色的聯覺者都是一樣的;對有些人來說,甚至一周當中的日子及一年中的月份都會引起顏色,例如星期一可能是綠色,星期三是粉紅色,而12月是黃色等。
隱喻的能力
我們與美國聖地亞哥沙克生物研究院的鮑恩頓進行腦部顯影實驗,初步證據顯示,V4顏色區的局部活化方式,與我們對於聯覺的交錯活化理論所預測的相符;英國倫敦精神研究所的葛瑞(JeffreyGray)及同事也報告了類似的結果。讓聯覺者觀看黑白數字,在腦中引起興奮的區域,除了與正常人相同的數字區外,還包括顏色區。我們的研究小組還發現不同種類聯覺之間的差異:一位具有較低等聯覺的受試者比起對照組來,其前期處理顏色的腦區有更高程度的活化;反之,具有較高等聯覺的受試者,這些前期腦區的活化程度則較低。
對於聯覺的神經作用基礎有所了解,有助於解釋一些畫家、詩人以及小說家的創造性。根據一項研究,具有創造性的人表現聯覺的比率,是一般大眾的七倍高。
許多具有創造性的人所共有的一項本事,是使用隱喻的能力。(「那是東方,而朱麗葉就是太陽。」譯按:此為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句。)就好似這些人的大腦組成可將看似不相干的領域給連了起來,譬如太陽和美麗的年輕姑娘。換句話說,一如聯覺將看似不相干的感覺實體做了任意的連結,譬如顏色及數字,而隱喻則是將看似不相干的「概念領域」給連結在一起。也許這並不只是巧合而已。
聯覺及將不相干的觀念與想法連在一起的傾向;簡言之,就是具有創造力。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看來沒什麼用處的聯覺基因,能在人類族群當中存續下來。
我們的研究除了能弄清楚藝術家為什麼更容易經驗到聯覺之外,還指出我們每個人多少都具有這方面的能力,而且這項特徵還可能為抽象能力的演化給鋪了路;那可是造成人類出類拔萃的能力。在這方面扮演一角的TPO(以及位於其中的角回),平常就參與了橫跨不同模式的綜合作用。據信TPO也是觸覺、聽覺及視覺訊息的匯聚之所,因而能夠建構出高階層的知覺。譬如說,貓是毛茸茸的(觸覺)、會發出喵嗚及呼嚕聲(聽覺),同時具有某種外形(視覺)及氣味(嗅覺)的實體;所有這些感覺馬上就匯整出貓的記憶,或是「貓」這個字的發音。
人類腦部的高層級功能
與猿及猴相比,人類的角回比例超大。有沒有可能剛開始是為了要進行跨模式的聯繫而演化出來,到後來則由其它更抽象的功能(好比說隱喻)所徵用?
大腦皮層的角回執行了最基本的一種抽象概念:從一組非常不同的實體當中抽出共同的特性來。我們還不知道它是怎樣辦到這一點的,但只要出現了跨模式的抽取能力,也就可能為形式更複雜的抽象概念鋪路。伺機將某種功能取代變成另一種,是演化上常見之事,譬如哺乳動物耳中供聽覺之用的骨頭,是從爬蟲類的顎骨演化而來。除了產生隱喻及抽象思考外,跨模式的訊息抽取甚至可能促成語言的起源。
我們剛開始研究聯覺時,對於它會帶領我們走向何處並沒有任何概念;我們更沒有想到這個令人迷惑、長久以來被貶視為奇聞軼事的現象,竟然可能提供了一扇窺視思想本質的窗子。
其他觀點
什麼是聯覺?
聯覺(synesthesia)一字由希臘詞根syn(一起)與aisthesis(認知)組成,代表某些在其他地方都正常,能夠經驗到兩種或更多中感覺相混的人。
幾十年來,這種現象都被斥為造假,或只是由於記憶所致,但最近卻顯示那是真實的感覺。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交錯活化”所致,亦即原本兩個分離的腦區互相引發對方的活性。
科學家研究參與聯覺的機制,也同時得知了大腦如何處理感覺訊息的一般過程,並知道如何在看似無關的輸入訊息之間產生抽象的連結。
關於聯覺的常見疑問
是否有不同種類的聯覺?
科學上記錄的越有50種。這種情形有家族遺傳性,在女性及有創造力的人身上可能較常見,大約每200人當中有一位。最常見的一型,是在看見數字或聆聽音樂時會引發顏色感。有一個罕見的類型,可以把每個字母都與男性或女性產生關聯;這是大腦具有傾向吧世界一分為二的例證之一。
如果某位聯覺者將單個字母或數字與某個顏色產生對應,那么當他看到兩個非常靠近的字母,譬如“ea”或是兩位數,譬如“25”時,又是如何?
他會看到對應各個字母及數字的顏色。但如果幾個字母或數字太靠近,他們就會彼此抵消(顏色消失),或是當兩個都引發同樣的顏色時,彼此會有加強作用。
如果具聯覺者能說不止一種語言會如何?
一種語言會帶有顏色的形素,但另一種(或更多其他種)可能就沒有,或許不同的語言由腦中不同區域來表現。
如果具聯覺者只是在腦海里想一個字母或數字,又會如何?
想像可以比真正看到實體引發更強烈的顏色感。或許想像的活動與看到真正的顏色,活化了同樣的腦區,但由於視網膜沒有傳來真正的數字訊息與之競爭,因此想像的數字引發了更強烈的聯覺顏色。
聯覺是否會增強記憶?
可以的。已逝的俄國神經學家廬力亞描述過一位擁有驚人記憶力的記憶專家,他的五種感官都連在一起。就算只有兩種感覺相連,也可能對記憶有幫助。
主要特點
與生俱來
一些人認為,人生來就具有聯覺能力。科恩和他的研究小組已經發現,從出生到6個月大的嬰兒會把各種感觀混雜在一起,這是因為出生時他們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在這一階段,各神經元和大腦區域之間的互相聯動非常旺盛,當功能逐步健全時,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目前,科學界還無法解釋到底是哪種基因對聯覺功能發揮了作用,以及其遺傳構成。也是這是由某一基因突變引起的大腦各區域間的異常聯繫。或者也有可能是因為出生時的大腦區域間過度聯繫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反而更加活躍造成的一種現象。
科學研究指出,聯覺現象大多出現在數學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較差以及有過預知經歷的人也通常會出現聯覺現象。也有人認為,聯覺能力與一個人的創造力有關,因為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具備聯覺能力。給人印象最深的例證是俄羅斯記者所羅門·舍列舍夫斯基,他之所以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完全是因為他的5種感觀之間能夠互相聯動造成的。在他聽到一條稿件的內容後,會立即看到顏色,聞到氣味,並產生其他連帶反應。俄羅斯神經心理學家亞歷山大讓他背誦各種方程式、不同語言的詩歌和長長的名單。幾年後發現,舍列舍夫斯基依然可以想起所有內容,但對他的智商測試卻顯示,他的智商屬於正常水平。
上天的額外恩賜
對於人類認知和意識行為的研究,聯覺現象具有特殊意義。許多專家指出,對聯覺現象的研究為找到比喻和語言能力的神經學基礎打開了大門。顯然,人類的祖先並不是因為部落首領命令他們把一件東西叫做香蕉,就從此學會了說“香蕉”這個詞,而是他們具有了使語言溝通能力出現並發展的某種技能。一些針對聯覺現象的研究提出,使聲音和物體形狀之間建立聯繫的能力可以成為語言和抽象思維發展的一粒種子。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神經學家格林森巴徹說:“我們都在試圖承認現實面前人人平等。但聯覺現象證實,我們周圍的人可能會對世界擁有不同的體驗。”對於許多有這種能力的人來說,這種“本事”是上天的額外恩賜。他們從中看到了這種能力帶來的優勢以及科學的進步。那么,這種能力是否能夠依靠後天學習得來呢?伴隨基因技術的發展,能否把原來不具備這一能力的人轉變成一個聯覺者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