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原文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①。
虛歷金華省②,何殊地下郎③。
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④。
獨步詩名在⑤,只令故舊傷。
創作背景
《唐書》:廣德元年,適召還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鶴注】詩云“蜀使忽傳亡”,當是永泰元年成都作。原注謂忠州所作,非。不應正月已卒,六月始聞也。
注釋
①庾信詩:“蜀使何時回。”
②王洙曰:《後漢・班固傳》:王鳳薦班伯,召見宴�,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向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漢宮闕記》:金華殿,在未央宮白虎殿右,秘府圖書皆在焉,故王思遠《遜侍中表》云:奏事金華之上,進議玉台之下。
③王隱《晉書》:蘇韶仕中牟令卒,韶伯父承第九子節,夜夢見韶,言顏回、卜商,今現在為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鬼之聖者項梁成,賢者吳季子。
④丹檻,用朱雲上書事。白雲,用陶潛《停雲》思友意。⑤曹植詩:“仲宣獨步於漢南。”
賞析
(此詩將生前死後,逐句配說。其歸朝、歷省,乃為常侍時事,若折檻、詩名,則概論生平才節也。上下界限,仍見分明。不相見,不得面別也。虛歷二句,言生雖未展,死實不亡。唐史稱適負氣敢言,權貴側目,當至德時,陳江東利害,繼又抗疏陳西山三城戍,故云“致君丹檻折。”)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