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五風十雨亦為褒 ,薄夜焚香沾御袍 。
當知雨亦愁抽稅,笑語江南申漸高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都城:京城,指北京。渴雨:乾旱無雨。《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漢鄭玄箋:“時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視天河,望其候焉。”攤稅:攤派稅賦。
⑵五風十雨: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指風調雨順。漢代陰陽家以為“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徵象。語出漢王充《論衡·星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褒(bāo):讚美言詞。
⑶“薄夜”句:黃昏時分,神宗焚香禱雨,露水沾濕了龍袍。薄夜:傍晚;夜初。薄:迫近。唐張祜《雜曲歌辭·水鼓子》:“雕弓白羽獵初回,薄夜牛羊復下來。”焚香:燒香。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詩:“焚香玉女跪,霧裡仙人來。”御袍:皇帝的龍袍。
⑷“當知”二句:抽稅即徵收稅金。申漸高是五代時吳國的樂工,善詼諧諷刺。徐知誥即後來的南唐烈祖李昪(biàn)任吳國中書令時,曾因都城久旱問左右:“近郊頗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漸高答:“雨畏抽稅,不敢入京耳。”徐知誥大笑,便下令減稅(見《南唐書》)。此用其事,意思是說,想起申漸高講的笑話,應該知道都城久不下雨,是因為雨怕抽稅啊。
白話譯文
風調雨順本是上蒼的褒獎,可如今難得一見哪!每到夜晚,皇帝都要焚香禱告,祈求風凋雨順,香菸陣陣沾染著龍袍。皇上您也應當知道,雨不下來,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稅呀!當年的申漸高不就笑著這樣給他的主子解釋過這種現象嗎?
創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初夏,京畿大旱,神宗皇帝依歷代舊制在宮中露天焚香祈雨,一批幫閒文人到處宣揚天子的美德。而當時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廣大市民正紛起反對明王朝的苛捐雜稅。其時,湯顯祖剛棄官歸隱,目睹這一鬧劇,憤而寫下了這首政治諷刺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歌巧妙用典,寓莊於諧,以輕鬆幽默之筆,寫憂民之心。
首句“五風十雨亦為褒”,用語含蓄,謂五風十雨原是古代對政績的一種褒美之辭,如今“都城渴雨”,則政績無由得見。言外之意,而今大旱是上蒼對朝政混亂的怪罪。
次句“薄夜焚香沾御袍”承首句,寫神宗皇帝祈雨時的情景,皇帝夜間焚香祈雨,以致龍袍上都沾滿了露水。乍看對神宗有讚美之意,詩人似乎是在恭維神宗皇帝,其實只是詩人慾抑先揚,明褒實貶的手法而已,詩人的揶揄之意十分明顯。
三四句筆鋒陡轉,引用典故,詩人借用申漸高的故事進一步譏評時弊,對神宗皇帝的祈雨進行了嘲諷。申漸高是五代時吳國樂工,當時關稅很重,商人苦之,正逢都城大旱,中書令徐知誥問左右:“近郊頗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漸高作諧語答曰:“雨畏抽稅,不敢入京耳。”皇帝應該明白,雨也害怕抽稅,一方面是裝模作樣,惺惺作態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卻又巧立名目,對人民苛捐重稅盤剝,橫徵暴斂,搜刮民脂民膏,顯得是十分滑稽可笑。這正說明了上層統治集團的虛偽和無恥。神宗祈雨的虛偽,至此被揭露無遺。
這首詩語意含蓄,用典貼切,諷刺性強,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名家點評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蘇州大學終身教授錢仲聯:在這首詩中,湯顯祖連用兩個典故,辭意犀利,語氣詼諧,真可謂“嬉笑之怒,甚於裂眥”。尤其難得的是,他把諷刺的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明神宗,由“祈雨”一事而引出“雨畏抽稅”的笑謔,與明神宗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在歷代的譏評詩中是十分罕見的,詩人晚年的反叛精神由此亦可見一斑。(《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劇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晚年曾號繭翁。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居玉茗堂。進士出身,歷任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主事等職。萬曆十九年(1591年)因上書指責輔臣,揭露政治黑暗,貶廣東徐聞縣典史,後量移浙江遂昌知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春棄官歸里。此後家居十八年,從事寫作,享有盛名。作有傳奇《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五種。其詩文集有《紅泉逸草》、《問棘郵草》和《玉茗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