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寺[四川省內江市聖水寺]

聖水寺[四川省內江市聖水寺]

內江聖水寺坐落於四川內江市中區西北部壕子口,沱江右岸,距市區約2公里。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因其歷史久遠,古蹟遍剎,高僧大德輩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內江市聖水寺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3)。因該寺後山有泉水溢出,終年不竭,被視為“靈泉”、“聖水”,故名。宋初擴建後更名為“興慈禪院”,又名“聖水興慈寺”,宋末復名“聖水寺”。

歷史沿革

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3)。聖水寺 自唐宋以來歷代均有修繕。明末清初毀於兵燹,清康熙、雍正年間有一次大規模復建和擴修。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內江聖水寺 內江聖水寺

寺廟占地2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大小廟房170餘間,常住僧伽50餘人,極盛時常住僧眾達300餘人,號稱“中川第一禪林”。現存主體建築按東、西、中分布。東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和圓覺樓。西為古大悲殿,中為說法堂。寺後山岩存唐宋以來摩崖造像67龕450軀。大悲殿有晚唐作品千手觀音摩崖造像,高寬各8米。

寺內還有宋代和明代石拱橋、石坊及歷代名人碑刻、岩刻20處。地藏殿天花板繪有玄奘取經圖,人物生動,筆法精細。

建築風格

寺院屬依山式建築,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布局的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均屬明清風格;中軸兩側是迴廊,有客堂、五觀堂、禪堂、念佛堂等;寺院左側有玉佛殿、三聖殿、藥師殿;再向左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側以祖師殿為主體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

主要景觀

聖水寺現有石刻67龕、450餘尊,總長60餘米。從年代可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從內容上看,有闡釋教人的,有宏揚佛法的,有教化眾生的,有啟迪人發願祈福的;從題材上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其中的千手觀音石刻造像和圓覺樓的十二圓覺像,分別代表了唐、宋石刻造像的不同風格。此外,明代所建的石拱橋和放生池以及藏經樓前經幢都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同時,聖水的書法更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趙貞吉所書“聖水寺”和“書聖水岩石”豪情奔放,飄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文化交流

聖水寺法會 聖水寺法會

因為聖水寺人傑地靈,歷來就是八方香客和僧伽朝拜的地方。1997年4月14日至5月14日,內江聖水寺在四川省佛教協會的支持下,如法如律地舉行了“四川省第八屆傳戒法會”,這也是聖水寺建國以來首次合法舉辦的公開的大型宗教活動。這次法會共接待了來自四川各地及鄰近省市的受戒沙彌共298名,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受到中國佛教協會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如今,聖水寺更是香火旺盛,經禪慧眾,成為歷史以來的中興時期。

寺內高僧

聖水寺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幾名高僧大德,他們是丈雪、默野、可拙、清德諸師以及王恩洋居士。

丈雪

丈雪 丈雪

丈雪,蜀中詩僧,生於明代萬曆38年,康熙34年圓寂,有《錦衣傳燈錄》、《青松集》、《耆老篇》等著述傳世。他是繼唐神秀、惠能之後,蜀中禪學一脈宗師,對四川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可拙

可拙和尚是今江蘇溧陽人,屬梁平雙桂堂破山祖師的弟子,清康熙年間隻身來到聖水寺 ,率領眾僧,歷經艱辛,修復了早巳破敗的寺院,並開期傳戒,使聖水寺達到極盛,躋身於四川八大叢林之列,占地3萬多平方米,常住僧伽120餘人。其時,寺內樹木參天,臨沱江一面楠木成林,後山古柏森森,香火鼎盛。

王恩洋

王恩洋居士是我國近年佛教界著名學者。1942年,他來開壇講學說法,並與內江一些知名人士積極籌備“東方文教研究院”。1944年,在其他幾位居士的支持下,該院終於建成,次年在聖水寺開學。研究院共分為問學部、研究部、修學部和函授部,學者甚眾。如今中國西南、港台許多地區的大德高僧當年都是王恩洋居士的學生,他有幾十萬字的著作散見於世界各地,許多文章成為當今人們研究的熱點。

清德

清德上人,1925年生於四川資中縣。1945年在四川彭縣九峰山海會堂出家,1958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佛學院,曾任聖水寺方丈、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現任雅安滎經縣雲峰寺方丈、四川省佛教協會副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省、市政協委員。數十年來,清德和尚篤信佛教,鑽研佛學,矢志不渝,深得佛門弟子的愛戴和三室弟子的敬重。1986年來後,他積極協助宗教部門落實宗教政策,四方籌集維修寺院資金,為聖水寺的修復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後受到省、市政府和宗教部門的表彰,還先後與美國、日本、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友好交流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