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聖彼得堡愛樂樂團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最優秀的交響樂團,也是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歐洲音樂史上的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克拉拉·舒曼、安東·魯賓斯坦、斯托科夫斯基、高克等都與該團合作過;俄羅斯偉大作曲家鮑羅廷、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柯夫以及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諾夫的許多重要作品也有該團首演。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20世紀,包括蕭士塔高維奇的6部交響樂的首演。

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英文名:
Saint-Petersburg Academic Philharmonic Named after D.D.Shostakovich (The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a)
俄文名: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Академическая Филармония имени Д.Д.Шостакович
現任首席指揮:尤里·特米爾卡諾夫
英文: Yuri Temirkanov
俄文: Юрий Темирканов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去世前9天親自指揮樂團首演了他的《第六交響曲》;1918年4月24日,普羅科菲耶夫親自指揮樂團首演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古典);而在1926年5月12日,蕭士塔高維奇的初啼之聲———《第一交響曲》在這裡經由樂團演奏家之手呈獻給了聽眾,此後的35年間,蕭士塔高維奇將6部交響樂的首演都留給了聖彼得堡愛樂。從1938年起執掌樂團達50年之久的指揮泰斗穆拉文斯基,將俄羅斯這支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一舉帶上了堪與西方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偉大樂團比肩的世界一流地位。
樂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成立的聖彼得堡音樂協會。“十月革命”後,樂團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它與普通民眾的關係越來越近。1921年,彼得格勒愛樂樂團正式成立。正式命名後的彼得格勒愛樂樂團以艾米爾·庫泊為首席指揮。當時的庫泊已經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指揮,在“十月革命”前,他曾經指揮過華格納的《尼伯龍的指環》在莫斯科的首次演出,並且首演了拉赫瑪尼諾夫、米亞斯科夫斯基、斯克里亞賓和許多其他作曲家的新作品。在格拉祖諾夫的邀請下,他來到彼得格勒,成為馬林斯基劇院的指揮,也同時兼任彼得格勒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但是不久之後,他決定離開蘇聯,定居於巴黎。庫泊的短期執棒並沒有給這個剛剛經歷過戰亂的樂團帶來太多的影響。隨後是一段沒有首席指揮的日子,1924年,隨著這座城市名稱的變化,樂團也改名為列寧格勒愛樂樂團。1926年,尼古拉·馬爾科被任命為樂團的首席指揮。
馬爾科在這裡的任期也僅有短短的3年時間,但是,在這3年裡,他成功地建立起列寧格勒愛樂樂團與傑出的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之間的特殊關係。1926年5月12日,19歲的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一交響曲由馬爾科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次演出,而這部作品的盛名就從此開始遠揚世界。人們正是從這次音樂會才開始認識到了一個年輕的名字,認識到了此後將在20世紀音樂中發揮巨大作用的一個人物,儘管這時,他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未諳世事的孩子。此後的第二年,1927年11月6日,在紀念“十月革命”10周年的時候,馬爾科指揮他的樂團再次首演了蕭士塔高維奇的另一部作品—第二交響曲。
馬爾科很快也與他的前任庫泊一樣遠走他鄉,在他之後成為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的是亞歷山大·高克。這位對管弦樂合奏及音樂風格有著獨特感受的指揮家在任期間,樂團一如既往地對於蘇聯作曲家的新作品抱有極其濃厚的興趣,甚至視演奏及推廣這些作品為己任。1931年11月6日,高克指揮樂團首演了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三交響曲。從此,高克本人也與蕭士塔高維奇的音樂結緣,由列寧格勒歌劇舞劇院首演的芭蕾舞劇《黃金時代》和《螺絲釘》都是在高克的指揮下進行的。
對這個樂團的發展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從1938年起掌權達40餘年之久的指揮泰斗穆拉文斯基1937年11月21日,第五交響曲由穆拉文斯基指揮的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演,它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不僅使蕭士塔高維奇擺脫了批判運動所帶來的心理和社會壓力,也使穆拉文斯基脫穎而出,成為蘇聯新一代指揮家中的使使者。6個月後之後,他被任命為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穆拉文斯基和他率領下的樂團與蕭士塔高維奇的音樂有了一種共存的關係,作曲家的全部15首交響曲中,多半是由這個樂團首次向世人介紹,其中由穆拉文斯基指揮首演的除第五交響曲外,還有1939年11月5日首演的第六響曲,1945年11月3日首演的第九交響曲,1953年12月17日首演的第十交響曲1961年11月1日首演的第十二交響曲。此外,第十一交響曲是由莫斯科的蘇聯國家交響樂團於1957年10月30日首演,幾乎與此同時,穆拉文斯基也在列寧格勒指揮了這首交響曲。
穆拉文斯基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任期一直延續到1982年,前後歷時40餘年。直到逝世之前,他都保持著與這個樂團親密無間的特殊關係。在他任職期間,除了極少數例外情況,他幾乎將自己的指揮活動完全限制於這個樂團,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在他的培養和訓練下,這個樂團建立起一種特別富於俄羅斯傳統的合奏方式,毫無矯飾造作之感。這是典型的俄羅斯音樂,同時又融入了穆拉文斯基特所特有的洗鍊和清澈。樂團演奏中的織體極為明淨,結構嚴整。在音樂的演繹方式上,穆拉文斯基特彆強調尊重作品的原意,一切都按照樂譜所標示的那樣去做,避免過多的個人理解而使音樂的表現出現偏頗。在他的指揮下,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俄羅斯傳統曲目方面成為眾口一致的最佳表演者。穆拉文斯基曾經率領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進行過為數不多的出國巡迴演出,在25年的時間裡僅僅在外舉行過30多場音樂會。
1988年穆拉文斯基逝世之後,尤里·捷米爾卡諾夫成為樂團新的首席指揮。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恢復其舊稱,樂團也從1991年起更名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尤里·特米爾卡諾夫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曾獲得全蘇指揮比賽第一名,1977年39歲時就被任命為基洛夫劇院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而捷吉耶夫曾是他的助手,是在他離任後接管基洛夫劇院的。
1980年,特米爾卡諾夫出任英國皇家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引起國際樂壇注目。1987年,他帶BBC交響樂團訪問前蘇聯,不久又率領基洛夫歌劇院前往倫敦皇家歌劇院指揮《鮑里斯·戈杜諾夫》《葉甫根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1992年,特米爾卡諾夫被皇家愛樂樂團聘為首席指揮,2000至2007年被美國巴爾的摩交響樂團聘為音樂總監,還客席指揮過眾多世界一流樂團,如今還兼任莫斯科大劇院和丹麥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以及聖彼得堡每年廣場藝術國際音樂節的藝術指導。他說:“我的日程每年都在變化,但重點在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如今,在特米爾卡諾夫的指揮下,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建立起一種特別富於俄羅斯傳統的合奏方式,演奏風格充滿激情,富有力度感,極為明淨,結構嚴整,毫無矯飾造作之感。樂團尤為擅長演奏俄羅斯傳統曲目,其中最典型、最具權威性的就是對柴可夫斯基和蕭士塔高維奇的完美詮釋。
另一個在近年中與這個樂團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的指揮家是莫里斯·揚松斯。早在1973年,揚松斯就受到穆拉文斯基的邀請,擔任了樂團的副指揮。目前由於任職過多,同時擔任著奧斯陸愛樂樂團和匹茲堡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揚松斯很難給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分配出太多的時間,因此,他與這個樂團的合作更專注於西方的經典曲目,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主要指揮俄羅斯作品。
2008年11月19日和20日,俄羅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在尤里·特米爾卡諾夫的指揮下於上海大劇院演出了兩場柴科夫斯基作品專場音樂會。曲目包括歌劇《葉普蓋尼·奧尼金》中的波羅乃茲舞曲、《第一鋼琴協奏曲》(攜手俄羅斯鋼琴家丹尼斯·馬祖耶夫)、《第六交響曲“悲愴”》、《第四交響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