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海源閣 Liaocheng the source Club
聊城海源閣位於聊城市古城區萬壽觀街東首路北楊氏宅院內,由清代江南河道總督、著名藏書家、聊城人楊以增創建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海源閣興盛時總計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00餘種、220000餘卷,金石書畫不勝枚舉。其藏書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文物之豐富,海內聞名。中國歷史博物館將海源閣與江蘇常熟瞿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浙江吳興陸心源的“百百宋樓”並稱為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
楊氏藏書始於楊以增之父楊兆煜,後經楊以增、楊紹和、楊保彝、楊承訓四代人的努力,多方蒐集,上百年的積累,使藏書逐漸豐富起來。其中楊以增和楊紹和兩代在豐富海源閣的藏書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楊以增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先後在貴州、廣西、湖北等地為官。51歲家居時建"海源閣"藏書樓。後又擔任過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代理陝甘總督、江南河道總督等官職。鹹豐五年(1855年)逝世。楊以增一生酷愛藏書。步入仕途後,他借居官之便,廣交文士,大量蒐集珍本秘籍,成為名揚海內的藏書巨擘。明清私家藏書,素以江浙為中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楊以增出任江南河道總督後,這種局面被打破。鹹豐年間,當時江南一帶太平軍、捻軍在此與清軍作戰,江南舊家藏書多不能守,大量散失,流入市場,給楊以增大批收購珍貴善本提供了機會。號稱乾嘉間文獻之宗王、"三百年來藏書之巨擘"的蘇州黃丕烈的"士禮居"和汪士鍾藝芸書屋藏書散出,大多歸於鐵琴銅劍樓與海源閣,而以海源閣為最。
到了以增的兒子紹和一代,藏書又有進一步發展。楊紹和,鹹豐二年(1852)考中舉人,官戶部郎中,同治四年(1865)考中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紹和為官京師時,慈禧發動宮廷政變,怡親王載垣作為顧命八大臣之一被殺,楊紹和乘機購得怡府大量宋版珍本運回聊城。楊紹和的兒子楊保彝(1852--1910),撰寫《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四卷,著錄善本之書四六四部一一三二八卷,海源閣孤本秘籍一萬多卷。海源閣經過前後四代人的努力,歷時百餘年,其藏書規模之大,質量之精,在當時可以說是獨步江北。清末詩人葉昌熾贊它:“四經四史同一齋,望洋向若嘆無涯,稽天始有逢原樂,此事難教語井蛙。”楊保彝曾編《海源閣書目》六卷,載書3236種、208300多卷。又編《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四卷,載本464種, 計11328卷。近代著名學者傅增湘曾盛讚海源閣集“四部之菁英”,“舉曠世之鴻室”。1972年9月毛澤東主席將海源閣藏書《楚辭集注》的影印本,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
聊城海源閣於20世紀30年代後,屢受戰亂之苦,樓舍損毀,珍藏流散,大部分輾轉收入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海源閣。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時,八路軍某部曾發布入城三項命令,第二條就是“保護中國四大藏書家之一海源閣”。1956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閣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對外開放,聊城市政府籌巨資於1992年10月重新修復了海源閣,並舉辦了《海源閣發展史陳列》展覽。展覽分為前言、時代背景、藏書概況、藏書興起、藏書發展、藏書管理、地位與貢獻、重新振興、名家題贈、結束語等九個部分。展品有楊氏珍藏印章、歷代主人畫像、楊以增與林則徐往來書札手稿二十餘件以及許多珍貴文物圖片。還藏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萬里、谷牧、宋任窮的題詞、啟功、沈鵬、劉炳森、李苦禪等名家字畫上千幅,古籍圖書近萬冊。
聊城海源閣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標誌,是聊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