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尼塞里

耶尼塞里

耶尼塞里(Janissary),耶尼塞里,本來是一個土耳其語,意為「新軍」,是由「新(yeni)」與「軍(ceri)」兩個字所組成的,後來便成為英文的"Janissary"(法文則稱之為"Janissarie")。1363年由蘇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說初創於約1330年奧爾汗秉政時期)並於15~17世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徵兵制度。每五年從被征服的巴爾幹地區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強行徵召未成年男子,將他們分到奧斯曼軍事封建主家庭生活數年,學習土耳其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並皈依伊斯蘭教,繼而送入伊斯坦堡、埃迪爾內的專門學校接受軍事訓練和宗教灌輸,爾後補入軍中。

新軍的崛起

耶尼塞里是1363年由蘇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說初創於約1330年奧爾汗秉政時期),15~17世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徵兵制度。每五年從被征服的巴爾幹地區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強行徵召未成年男子,將他們分到奧斯曼軍事封建主家庭生活數年,學習土耳其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並皈依伊斯蘭教,逐漸從文化上進行同化,繼而送入伊斯坦堡、埃迪爾內的專門學校接受軍事訓練和宗教灌輸,以培植對蘇丹的效忠精神,爾後補入軍中。禁衛軍的標誌為大鍋,士兵均為蘇丹的奴隸,被編成若干連隊(50~100人),集中住在兵營,終身服役,不得婚娶和從商,但享有優厚的薪餉,功勳或才能卓著者可提升為“阿加”(高級官吏)。禁衛軍由一名“阿加”統率。若士兵有才能,可被提升至總督,甚至國相。這些新軍是奴隸,也是軍隊的中堅。14世紀中期兵力不足3000人,16世紀達4萬人(一說10萬人),至17世紀初達9萬餘人。禁衛軍裝備精良,紀律嚴格,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為當時土耳其戰鬥力最強的精銳部隊。除部分騎兵外,主力為步兵。早期武器裝備以弓箭、馬刀、彎劍為主,後來逐漸為火槍所取代。新軍信的伊斯蘭教是蘇菲派,名為拜克塔什教團。他們是不許結婚的,這是為了保持一種強烈的軍團精神,營房以外無家庭。只有退役的新軍才可結婚。在作戰時,他們在情勢最吃緊時才出擊,因此總是打勝仗。

特點

這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王牌軍隊既然被稱為「新軍」,正代表著他們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過去的傳統封建騎兵西帕希有明顯地不同。第一,耶尼塞里的組成,清一色是基督教青少年。雖然最早這隻軍隊是由基督教奴隸與俘虜中抽組的,但很快地就演變為大量徵召非穆斯林青少年進入耶尼塞里,使他們逐漸在耳濡目染之下,轉變為堅信的穆斯林。當然,無可避免地,他們將接受嚴格地伊斯蘭教教育。第二,耶尼塞里是支薪的軍隊,他們穿著整齊的制服。他們的薪資不但依賴年資,也必須依照他們各自的戰功,與依賴地產的封建騎兵迥然不同。第三,他們是當代首個由全面配備滑膛槍的士兵單獨編隊之軍隊,雖然編制中,耶尼塞里仍保有弓箭部隊與冷兵器的部隊。
自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組建耶尼塞里以來,他們便以其勇猛善戰,與其強大的火器,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東征西討,大開疆域。幾乎所有的重要戰役他們全都參與了(君士坦丁堡的進攻、巴爾幹半島的征伐、對波斯帝國薩非王朝的戰爭,都有他們的影子)。耶尼塞里雖然不全然由火槍部隊所組成,但其槍炮的威力卻使西方人對之印象深刻,不但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贏得「彈藥帝國」的稱號外,耶尼塞里的強大火槍戰力,也仍活躍於各款遊戲之中(諸如:世紀帝國系列、哥薩克系列、全軍破敵系列)──他們通常以「土耳其火槍兵」或「土耳其禁衛軍」之名出現。由於耶尼塞里的戰功,使得他們往往能取得政治上、經濟上較為優越的地位,也因此,後來越來越多穆斯林家庭刻意是自己的子女信仰基督教,使他們取得成為耶尼塞里的資格,而這點正與設立該軍的原旨相反。

腐敗

和平年代,各部隊分別駐守巴爾幹、近東、北非軍事要塞和大城市,充任衛戍部隊。進入17世紀後,禁衛軍開始蛻化,禁戒廢弛,訓練鬆懈。經營商業手工業,本來他們是不許結婚的,但到了蘇里曼大帝時期,有所放寬。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幾乎成為定製,職位傳子,紀律敗壞。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兵源出現世襲化。完全喪失戰鬥力。

廢棄

他們屢屢廢立蘇丹,也積極干預朝政。他們深深地介入到那無止盡的血腥奧斯曼宮庭鬥爭之中。隨著耶尼塞里的特權化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敗,耶尼塞里在17世紀以後也逐漸喪失戰力,此後到了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面臨列強侵逼後,興起的西化運動中,耶尼塞里卻成為了死硬的反動勢力,他們堅決抵制所有危及自身特權的一切改革,他們一次次地以軍事政變,阻止改革,因而成為了帝國新生的一大阻礙。終於,在馬赫穆德二世統治時,忍無可忍的蘇丹以血腥地手段,運用新式大炮,在1826年終結了這隻締造與腐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然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卻仍舊無法逃過瓦解覆滅的命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