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耩 jiǎng (1) 用耬播種 【sow with a drill】。如:耩子(耬車。一種畜力條播機);耩豆子 (2) 耕地 【till】 鋤得五遍,已上下不煩耩。――《齊民要術》 (3) 用耬施肥 【spread manure with a drill】。如:耩糞耩 jiǎng ㄐㄧㄤˇ 用耬播種或施肥:~糞。~種子,~棉花。簡介
耩地講究技術。扶耬掌舵要穩,耬不能亂晃,還要掌握好力度,保證耩得不深不淺。拉耩步履得勻稱,不然耩的壟就不直,還要保證行距均勻,免得浪費地力。耩(jiang)子,就是現在的播種機的祖先,現在北方農村還有人在用。
更多關於耩子
江淮平原,常種的莊稼有小麥、黃豆、玉米、高粱等。播種玉米和高粱,要整齊地起壟,打墒。然而,小麥、黃豆等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整墒是不必的了,這時耩子就派上了用場。
耩子,長了三條木“腿”,“腿”的底部套上尖利的鐵足,“腿”的中間是空的,像武俠小說中的“空心腿”,“腿”的根部扣著一個放種子的方形木斗。播種在鄉下叫耩地,均勻搖晃,種子便順著“空心腿”,緩然而下,矜持而穩重地進入了豐沃的大地。
晃耩子的技術含量很高,非一般農民可為。擅長晃耩子的,頗似專業技術人員,在鄉村備受“恩寵”。村裡的技術人員還有:會壘柴垛子的,懂得炕煙的,喜種西瓜的,等等,這些人統一被稱為“把式”。他們幹的農活重要,且不耗體力,實惠多。村子裡,少數人才能評上“把式”。就像國外有些高校評職稱,評個講師、副教授什麼的,不算回事,熬時間就行了,但要扶正當正教授,沒那么容易(但據說國內現在也不難,待考)。“把式”的數額有限,採取的是“結構控制”方式:老的不退,新的沒有機會上來。
操作耩子農民叫“把式”,緣於牲口拉耩子的過程,並不是勻速直線運動。牛的力氣大小,速度快慢,直接影響到播種的密度。晃耩子的人首先要控制好速度,其次是晃動均勻,絕對不能像初戀的情人一樣,忽快忽慢,忽冷忽熱,那樣播種出來的莊稼稀稀拉拉,莊鄰看了會笑掉大牙。麥青的三月,映山紅綴滿山坡,麥子的綠色讓人快慰。駐足在田邊的農人,會對麥子的長勢,品頭論足,說三道四,誰家麥子長得好,說明誰家會過日子,誰家連麥子都種不好,還有什麼奔頭?那些“把式”,很在乎他人的評論。
剛才說了,拉耩子的牲口最好是牛,北方一般不用馬和驢乾重活。牛有耐力,通人性;馬跑得快,但沒有力氣,幹不了重活。毛驢,我就不想贅述了,這傢伙看起來嘴硬,其實最容易投降,它累的時候,就會跪在地上,不動,任你怎么鞭打、哀求,它都趴地不吱聲。特別是遇到上坡,毛驢會突然跪下了,讓主人慾哭無淚。
那年頭,整個公社也只有幾十頭牛,每每遇到牛感冒、發燒,領導就十分重視,像對待階級兄弟一樣。實在沒有牛乾重活,只有人拉耩子,十幾個人,每人拉一條粗麻繩,腳蹬著土地,身體前傾,累得哼哼歪歪的,這畫面我在電視劇《西遊記》里看過,我自己也拉過耩子——做過牛的替身。
《齊民要術·小豆》篇云:“熟耕,耬下以為良;澤多者耬耩,漫擲而勞之。”即熟耕地以耬下種為好,若地濕,則應以耩子耩地,撒在溝里摩平。到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的農業耕種方式幾千年都沒有變化,所以我對此很熟悉。在古書里瞧見農具,我也覺得非常親切。它們就是我們熟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