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菌

耐藥菌

耐藥菌是指具有耐藥性的病原菌。在長期的抗生素選擇之後出現的對相應抗生素產生耐受能力的微生物,統稱耐藥菌。所謂細菌的耐藥性,是指細菌多次與藥物接觸後,對藥物的敏感性減小甚至消失,致使藥物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甚至無效。 耐藥菌的出現增加了感染性疾病治癒的難度,並迫使人類尋找新的對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耐藥菌

上世紀40年代,青黴素作為第一種套用於臨床的抗生素,成功解決了臨床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這一難題。隨後問世的大環內酯類,氨基甙類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結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當時曾有人斷言:人類戰勝細菌的時代已經到來。但是,事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美好,許多抗生素在套用多年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藥效減低,天然青黴素在控制金葡菌感染方面幾乎已失去藥用價值。醫學家在研究這一現象後驚訝地發現,在和抗生素接觸多次後,細菌已進化出一整套有效的耐藥機制,耐藥菌這個暗中隱藏的敵人正在逐漸強大起來。

難以對付的敵人

在被稱為抗生素“黃金時代”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這一數字到了1999年上升到2000萬。在號稱世界上科技最已開發國家的美國,1982至1992年間死於傳染性疾病的人數上升了40%,死於敗血症的人數上升了89%。造成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耐藥菌帶來的用藥困難。

進化的力量

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樣,細菌的基因也在進化中隨機發生突變。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被殺死了,而基因突變後不敏感的細菌則可能存活下來,經過一次次的“遭遇戰”,存活下來的細菌都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成為變異的品種。如綠濃桿菌可以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阻止青黴素類藥物的進入;結核桿菌通過改變體內蛋白質結構阻止抗生素與其結合;更有甚者,有的革蘭氏陰性菌可以主動出擊,用水解酶水解掉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藥物。細菌不但可以將突變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質粒傳遞等方式把耐藥性傳遞給異種菌株,這讓醫學家大為頭疼。

醫生的尷尬

長久以來,細菌的耐藥性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醫生們相信現有藥物對付耐藥菌已經是綽綽有餘。比如對天然青黴素耐藥的金葡菌,可以套用氨苄青黴素;當氨苄青黴素無效時,還可以換用頭孢菌素;甚至於對頭孢菌素耐藥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人們還有最後一道防線——萬古黴素。但是在1992年,美國首次發現了可對萬古黴素產生耐藥性的MRSA,這幾乎將醫生逼到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

濫用抗生素是耐藥菌大量出現的主要原因。在1993年以前,美國每天開出7000萬份含抗生素的處方單,凡是懷疑有細菌感染的疾病,幾乎都要套用抗生素。感冒、腸炎、扁桃體炎都被列為抗生素的適應症;在外科,由於感染可以影響傷口癒合的美觀,即使是最小的手術,都要預先注射抗生素以防萬一。如此濫用抗生素,就像是給細菌進行選拔賽一樣,大大加快了其進化的步伐。

慎用抗生素

在我國,濫用抗生素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據調查,我國門診感冒患者約有75%套用抗生素,而外科手術圍手術期套用抗生素的情況則高達95%。在住院患者中,抗生素套用率為79%,這一數字遠遠高於英國的22%和各國平均水平30%。同時,由於醫生濫開氨苄西林等廣譜抗菌類藥物,導致人體內菌群失調並誘發二次感染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不同於美國的一個情況是,我國在職醫生中不少人沒有經過知識更新,他們所了解的關於抗生素的情況已遠遠過時,有的醫生憑經驗開藥,至今仍用天然青黴素對付耐藥性早已達98%的金葡菌。另外,有的醫院不做藥敏試驗就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也十分嚴重。藥敏實驗是確定細菌對何種抗生素敏感的重要步驟,不經過這一步就用藥,如同打一場無準備之仗,其效果可想而知。

時至今日,我國的耐藥菌問題已變得十分突出,耐藥菌引起的醫院內感染人數,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總人數的30%左右,解決細菌耐藥性問題已經是當務之急。

從我國國情出發,加強對臨床醫生的在職教育,建立細菌耐藥性的動態監測和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製步伐都是解決耐藥菌問題的可行之舉,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仍在於如何杜絕濫用抗生素。美國自 1993年通過立法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後,耐藥菌株的出現已大大減少,現有抗生素基本可以滿足臨床需要,由此可見法令法規的作用絕對不可忽視。對於廣大人民民眾來說,則應清楚,慎用抗生素不但是為自己考慮,也是對我們後代的健康負責。許多患者自己憑感覺服用抗生素,或不遵從醫囑隨意減少藥量和服藥次數,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細菌如同野草,如果一次不能將其徹底殺滅,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