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縣

考城縣是現在的蘭考縣堌陽鎮周圍地區,古時候,今蘭考縣境屬豫州之地,西周時期,其西部屬衛國,東部屬戴國。

概述

考城縣,古地名,即現在的蘭考縣張君墓鎮和堌陽鎮以及周圍地區。古時候,今蘭考縣境屬豫州之地。西周時期,其西部屬衛國,東部屬戴國。歷來分別設定了東昏縣和谷縣,進而演變為蘭陽、儀封和考城三縣。

歷史沿革

考城縣《左傳》作戴國,鄭取戴,秦朝置谷縣。及漢兵起,邑多災年因而稱災縣,東漢章帝二年(公元77年)東巡過災縣,以其名不善,“取其光烈考之義”改稱考城。考城固地瀕黃河,歷史上多次遭受水患,曾先後遷城六次,1949年考城縣治由固陽遷至張君墓。 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併,稱蘭考縣,又以二縣首字為名。
考城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亦是古往討伐征戰之地,一些著名的戰役在這裡打響。馮玉祥將軍曾在此縱橫馳騁,現今城內還有一碣記載馮玉祥事跡的殘碑。堌陽鎮政府後院有一座老房子,是當時的縣立第一高級國小校務處。1930年,地下黨吳芝圃以校長身份作庇護秘密組建中共考城縣委,領導地下革命工作 1930年4月起任中共河南考城縣委書記。吳芝圃在之後的解放戰爭中建立功勳,1949年至1966年間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省委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等要職。
民權縣,清末其地域分屬考城、睢州、杞縣。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將軍承辦孫中山先生"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學說,劃考城南三區(北關,褚廟和程莊),睢縣北三區、杞縣北五區,設"民權縣"治,是為民權縣之由來。

歷史名人

憲伯醴陵侯江淹

江淹(443~505),字文通,南朝濟陽考城(今民權縣)人。一生歷經南朝宋、齊、梁三代。幼年時家境貧困,上學力求上進,平時很少說話,不喜歡與人交往遊玩。但他寫的文章出眾。開始做南徐州從事,後來跟隨宋建平王景素來到兗州,因受廣陵令郭彥文一案牽連入獄。江淹在獄中上書,情懇意切,景素見其才華橫溢,推薦他為南徐州秀才,轉任巴陵令王國左常侍,並隨景素至荊州。那時,皇帝昏庸無道,多有失德。景素又與其同流合污,江淹多次勸戒,景素不聽,因為與景素意見不合,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令。
江淹在吳興三年,當時正逢亡,肖道成繼位,國號為齊,聞江淹才華過人,就讓他但任尚書駕部朗和驃騎參軍事。不久,荊州刺史攸之作亂。江淹認真分析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平亂的策略,深得高帝的賞識,軍書表記皆由江淹起草,並讓他掌國史兼尚書左丞,後又任國子博士,併兼御史中丞。他為官清正,先後提議罷免了中書令謝(fei),司徒左長史王績、護軍長史庚弘遠,並撤換了許多不稱職的郡縣官吏,一時朝野吏治大為改觀。明帝即位後封江淹為車騎臨海王長史,又提為冠軍長史加輔國將軍。四年後又升為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不久改任秘書監。到了中興元年升為吏部尚書,二年轉相國右長史。梁武帝天監元年,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監沮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戶。當年又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後改封醴陵侯。天監四年病逝,享年62歲,死後埋葬在江墓店(即今民權縣李堂鄉南嶽莊)。他死後武帝身穿素服哀悼,並尊稱他為“憲伯”。
江淹少年時文思敏銳,筆下生花,所寫文章無人敢比。到了晚年由於政務繁忙,文思衰退,寫的文章大不如以前,所以有“江郎才盡”之說,江淹一生著述很多,有《前後集》、《齊史志》及《江文通集》等流傳後世。事實上,江淹是“江郎才盡才未盡”。

金代四大名醫之首張從正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宋金時(約生於公元1156~1228年間)睢州考城人。 張從正張氏私淑劉完素的學術觀點,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範圍,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為祖國醫學的病機理論和治療方法做出貢獻,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為“攻下派”的代表。著有《儒門事親》。
張從正幼年從父學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勤奮自壢,弱冠成器;中年時代,即成一方名醫。他用藥也以寒、涼為多。他以為風寒等是在天之邪氣,雨露等是地之邪氣,最容易使人染病。飲食的酸苦甘鹹等是水的各種邪氣,也是致病的原因,認為這些病因都不是人體內所應有的,一經致病;就應當祛除體外。祛除方法採用汗、下、吐三法為要,凡風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風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醫奔波於陳州介徐州、開封、歸德數十府、州、縣,醫疾救亡,功績卓著,深得人民敬仰。金宣宗興定年間,諭詔從正,補太醫,因非其所願,不久辭職歸里,後與麻知幾、常仲明等講研醫理,著書傳世。約於公元1220年前後著成《儒門事親》,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親的人就應當知醫道。當時因有人對汗下吐三法持有異議、故書中有說、有辨、有誡、有箋、有論、有疏、有十形三療。還有六門三法等目。旨在於攻,故號攻下派。
張從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門事親》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鏡別集》一卷、《張氏經驗方》二氛《張子和治病撮要)一卷找秘傳奇方》二卷傳世,其餘因年代久遠,沒能流傳下來。
張從正在前人理論與臨床的啟示下,為糾正時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論,並為中醫的治療學充實了很多豐富的內容,成為獨具風格的一代名醫,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至今仍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與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