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子[張家界老院子]

老院子[張家界老院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院子位於湖南張家界市城區永定大道鷺鷥灣大橋東200米,常張高速入口處,距火車站2公里,飛機場5公里,1路。2路。7路。9路公車直達,交通十分方便,是您遊歷張家界的必選。

基本信息

老院子[張家界老院子] 老院子[張家界老院子]

張家界老院子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區永定大道鷺鷥灣大橋東側200米,長張高速入口處,交通方便,乘1、2、7、9路公車直達。老院子始建於清雍正初年,其建築風格為四井封火牆式土家建築, 融土家園林.土家吊角樓於一體,是典型的畢茲卡(土家族)居民。是整個湘西乃至全國倖存下來,保存最為完好的土家古宅,堪稱土家建築的活化石,被譽為“土家地一宅”。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這裡讀書。

老院子是田氏族人的祖居,田氏先祖田承滿在北宋年間,先後出任太保.太傅.太師之職,官居極品,曾以統撫街代朝廷官束湘西諸土司王。老院子末代之一的田奇鐫是新中國的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老院子世代書香,人傑地靈,譜寫了一部歷史罕見的家族傳奇史…….

做客老院子,讓您感受大山深處.“蠻夷”之地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您講述八代書香的家族傳奇故事,揭示人才輩出,人才可持續發展的真諦;老院子擁有罕見鎮宅之寶,更有許多未解之謎,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神秘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貫通.是一部破譯多元化的教科書;老院子邀請您一起參與土家活動,觸摸土家人好客.多情.粗纊.淳樸的情懷,體驗純樸古老的土家習俗;同時,這裡聚集了大湘西一帶的奇人,為您展示精彩無比的絕技絕活,令您聞所未聞,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遊客來此,既可欣賞書畫家的藝術精品,又可品嘗正宗的土家美食。此外,老院子旅遊景點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本土文藝節目,讓您盡情領略精彩的土家文化,震撼您的心靈。

老院子 老院子

老院子末代之一的田奇雋是新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長期主持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的工作。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抗日戰爭時期曾隨避亂西遷的長沙兌澤中學在老院子就讀過 。

老院子自二零零六年六月面向市場開放以來,受到社會各界人士高度好評,專家學者讚譽它是"文化之魂"、"成功的人才搖籃",對今天的社會教育、親職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鑑作用,不少望子成龍的遊客領著子女前來頂禮膜拜求取教子經。旅遊業人士則認為老院子是稀缺的文化旅遊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具有高品位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教育價值。如果能全面恢復田氏家族五大槽門的原貌,形成規模,必將對張家界的自然景觀形成強勢互補。

地球村假日村長 歐明魁 向您傾情推薦-張家界人文精品景點-“老院子”

時光在此倒流

探訪湘西神秘豪宅

記錄著古老的土家文化

瀰漫著芬芳的土家氣息

特別推薦:

1.三百年滄桑,哺育八代書香的傳奇

老院子 老院子

2.故園依稀,朱鎔基少年求學的地方 3.民族歌舞特色表演,《血色湘西》主要拍攝地

乘車路線:市區乘坐1、2、7路公車老院子站台下車即可

行車路線:常張高速公路出口沿永定大道中段路北側

講解導遊服務:景區內免費講解

門票價格:70元

文化價值

張家界老院子是一座具有千年文化底蘊且保存完好的土家豪門古宅,以其深厚的多元文化內涵,典型的湘西建築風格,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電視連續劇《血色湘西》在張家界地區的唯一拍攝地,遊客參觀老院子後評價很高。

其一

老院子的土家民居文化。現存建築始建於宋真宗年間,於清雍正初年進行較大修復,是典型的四合天井烽火牆式土家建築,現存老屋共用了820根椿木,100多名工匠花了近3年時間才得以完工,三層堂屋,四個天井,四合圍牆,坐南朝北,東西對稱,布局嚴謹,磚木結構,渾然一體。其“八斗天窗、七星耀斗”的採光、通風模式是世界建築的絕唱!

其二

老院子的儒家文化。老院子的主人從北宋宋真宗年間就開始興辦教育,於1048年創辦了紫荊書館,於1352年創辦天門書院,在1940年將書院和長沙兌澤合併。從雍正年到民國,獲取功名著達43人,北伐名將2人,現世的後輩子孫多為教、科、衛界知名學者。老院子的主人三星高照,長盛不衰,與老院子的“詩書留後、孝悌傳家”的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值得提出的是:前任總理朱鎔基、中科院院士田奇鐫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其三

老院子的傳統飲食文化。老院子的田家是從重慶遷移過來的,而且長期在朝廷為官。大湘西菜餚的特點燒、烤、煮、炸、煎、炒、醃、泡聚集了京菜、川菜、湘菜等眾多口味,與老院子的田家是絕對分不開的。

其四

老院子的道學、風水文化。假如把張家界市區比作一個很大的太極的話,那么,澧水河就是太極中間的“S”,老院子就處在太極的陽面,金盆東闊、太極西繞、筆陣南開、官轎北起是老院子風水的真實寫照。

其五

老院子的收藏文化。老院子的收藏種類繁多,陶瓷、古床、銅器、銀器、麻紗、字畫等在收藏界比較有價值的達14370件,其價值已達10億元人民幣。那有1037年歷史的土家民居建築,那深入老院子每一代兒孫的儒家文化,那結合京、川、湘各家菜餚之長的湘西土家菜,那在老院子無限延伸的道學、風水文化,那老院子每一代掌門人執著的收藏文化,都在見證及福佑著老院子的滄桑的歷史及光輝的未來!

景點介紹

老院子

這棟老屋是一棟四合天井封水牆式的土家族的古民宅,湘鄂渝邊區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名門望族之家——田家老院子,也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並不打眼,其實它神奇得很,可以說是藏而不露,深隱玄機。現在,就請大家跟著我,踏進老院子的門坎,慢慢地用目光去審視,靜靜地用心靈去感受,共同去探討這院中深藏的玄機吧!

紫荊堂

這棟老屋建於清朝雍正初年,距今天約為三百年,共用了820根椿木,100名工匠花了三年時間才完工,共占地21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1間,三層堂屋,四個天井,四合圍牆,坐北朝南,東西對稱,布局嚴謹,磚木結構,渾然一體。建築學家認為這棟老屋是土家庭院建築的經典。

大家知道,木質結構的房子怕的是火,這么大一棟木房子如何防火呢?當時本地有一位人稱活神仙的易經大師名叫易家德的人專門運用易學原理設計了六合網捕雀防火法。事實的確如此,三百年來,這所院子從來沒發生過一星半點火災。堂屋中央掛著一個老人的畫像,他就是田家大院的老祖宗、第一代掌門人,也是這所宅院的總設計師——田起瑗,就是這位老人開創了田家的基業,嚴謹持家,福佑子孫,造就了八代書香門第,八大豪門顯戶。畫像兩旁的百字聯概述了田氏先人於宋代從四川成都萬里橋移居湖南張家界的前因後果,以及田氏族人分脈合流的全過程。

大家不是很注意一進廳上那塊御匾嗎?這塊匾可有來頭啊!清朝鹹豐年間,宮中太后身患絕症,無醫可治,皇帝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此時,田起瑗重孫田祚秩正做京官,四品朝議大夫,聽到信息後獻出了祖傳秘方,治好了太后的病,鹹豐皇帝龍顏大悅,深感田祚秩的母親秦氏夫人教子有方,御筆題寫“寶 含芳”四個大字,以示表彰,並赦封她為四品恭人。當時田祚秩的父親已經亡故,其母寡居在家,字就是寡婦的意思。這塊輝耀門庭的御匾,田氏後人一至保存至今。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拜訪老院子第一代掌門人田起瑗——起瑗公。

本原居

這間屋子就是起瑗公的書房兼臥室,自清朝到民國,老院子八代掌門人都住在這兒。門首“本原”兩個字,就是指創業者和繼承家業者。起瑗公秀才出身,生於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配婚有黃氏、候氏二位夫人,父親田三聘,祖父田宏毅均是秀才出身,起瑗公是次子,人稱二老爺。起瑗公飽讀詩書,通今博古,為人剛直、仁厚,治家嚴謹,教子有方。老院子就是他四十三歲時建造的,院子大門兩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詩書留後”,下聯是“孝悌傳家”,就是他親筆所題,並在院中石碑上刻寫有千古留芳的文天祥的正氣歌,立在正堂,要求子孫朝誦夕背,這些都反映了他“重文、崇教、載德”的治家理念和處世的人生信條。

在他訓教治理下,田氏八代書香,子侄輩發展成本地聲名顯赫的八大豪門。大庸有首民謠,專道田氏家族的富貴顯赫:“大庸有個田三聘,兩個兒子八個孫,八大莊園千擔課,四十男丁取功名,銀子用倉裝,金子用秤稱”。人們常說:“一代富,二代窮,三代四代住橋孔”意思是指富貴不過兩代,但像田氏家族,富貴八代,人才輩出,這在我國家族史上,卻是極為罕見的。(指床)大家不是很注意這張床嗎?我就說說這張床吧!這張床叫五滴水福雕花床,全由黃楊木和梨木雕刻而成,是馳名中外的土家族滴水床,名稱的由來據說是仿照土家吊腳樓的三層排水屋檐而製作,一般為三層,這張床卻有五層,是床中極品,獨一無二,可見主人身份的高貴。請大家細細觀看,從床檐到床腳,從床柱到四壁,內內外外都雕刻著文房四寶,琴棋書畫、生活用品和自然景物,另外還有歷史人物、戲劇故事,古代寓言等內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大千世界,盡在其中。

它好似一部人生、歷史和哲理的教科書,也是以畫面解讀生活的警世恆言。土家族人,特別是富貴人家是很看重床的,床不僅僅是睡眠休息之處,也是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睡在這張床上,睜開眼睛一看,四時風月,自然萬像,人生內容盡在視野之中,它時刻提醒主人要認識生活,懂得生活,珍惜生活,創造生活。田家歷代掌門人就是睡在這張床上,做著美夢,釋放理想,從而把美夢變為現實,把理想轉化為生活的。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床檐正中還雕刻有一個蝙蝠的圖案,這個圖案聯繫到一個動人的故事。

起瑗公在某個冬天的黃昏,在院子前的草地上發現了一隻奄奄一息的蝙蝠,心地善良的起瑗公便把這隻蝙蝠揣在懷裡帶回家,每天給它餵豬血吃,蝙蝠養好後又飛回了夜空。有一個夏天的傍晚,田老爺在大廳乘涼,一條三尺寸的巨毒五步蛇滑到起瑗公腳邊,抬頭張口要咬人時,被突然撲過來的一隻蝙蝠撞出一米開外,起瑗公驚醒,知道是蝙蝠救了他。從這以後,起瑗公就把蝙蝠刻在床上,視為救命恩人和田家的保護神。這張床也就叫做五滴水福床。

龍龜池

這是一隻龍頭神龜,可能誰也不會相信,都或許認為這是人工做的水中盆景,不是的。這隻龍頭龜是修建這口水池時從地底下挖出來的,當時誰也沒在意,起瑗公說:“這龍頭龜很有靈性,就把它放在水池內吧!龍頭龜就這樣在池水中靜臥了二百三十年,”說來也怪,老院子地勢很低,背後又靠澧水河,每年發洪水時,周邊的房屋都進了水,就老院子不進水。是不是龍頭龜保佑呢?誰也不敢斷言。

有一年,澧州知府來訪,看上了這隻龍頭龜,非要化三千兩銀子買了去,當時的第三代掌門人起瑗公的孫子昌典公說:“知府大人要我院中其它什麼物件,我都樂意奉送,唯獨這隻龍頭龜,是鎮宅之寶,是龍王爺送的,沒有了它,我這院子早就被大水沖跑了。”龍頭龜是不是龍王爺派來為老院子鎮洪水的?誰也說不清,但有了它,老院子二百三十年來卻是沒遭水衝過,雨泡過。

織房

這是一台老式織布機,在改革開放前,在全國各地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但在化纖代替棉紗的今天,它已經成了稀罕之物。老院子中人的日常穿戴、床上用品大都靠自己紡紗織布,既有女工專織專紡,也有院中女眷親手勞作。重點介紹這台織綿機吧!土家織錦,土家語叫西蘭卡普,漢語稱土花布,打花鋪蓋。西蘭是鋪蓋,卡普是花。土家綿在民間的套用主要體現在被面及小孩的窩窩被、腳被、蓋裙上,同時也是姑娘陪嫁,定情之物,還用作跳擺手舞的披甲和祭祀用的壁掛。土家姑娘一般九歲左右就隨母學織,圖案花色由簡到繁,到成年之後,常織的花樣已經牢記在心,無需蘭本。在土家山寨,幾乎家家都有織綿機,姑娘們以能織紋樣的多少和織制技術、花色乖巧論聰明高低。陪嫁用的花被都需要姑娘自織自縫。

織錦源於土家族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從古到今,對子孫繁衍的重視及對愛情的忠誠專一是民間藝術的表現主題,反映在織棉紋飾中,就是四十八勾,由此引伸變化出一系列勾紋。四十八勾紋呈現多層次的中心擴散狀,民俗專家考證為太陽崇拜的反映。土家族先民認為男人代表月亮,女人就是太陽,紋飾層層相扣,有如眾人在月夜圍著篝火在跳擺手舞。織綿圖案大致可分六大類:動物、植物、日常用具、抽象幾何紋和天象題材。土家織綿被蓋聞名全國,遠銷海內外,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珍品。姑娘織綿的時候有時還一邊唱著歌兒。

院士館

田奇鐫是從老院子中走出來的最後一代人,生於1899年,1975年病逝,起瑗公第四代孫。父親田運厚:舉人出身,清末州同;祖父、曾祖父均供職京城,任朝議大夫。大哥田奇瓚,留學日本,曾任北伐軍軍法處長、省政府參議。三哥田奇局,畢業於黃浦軍校,曾任北伐軍師長;表兄湯自模:行伍出身,曾任中國革命軍軍長,陸軍上將。

田奇鐫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27年回湖南創辦地質研究所,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員,湖南大學礦治系教授,解放前曾率隊普查湘西礦產資源。湖南和平解放時,率領地質調查所的員工保護該所,使數萬元儀器設備完整的歸屬人民。1949年被邀請參加開國大典。解放後,任地質部礦產司副司長、總工程師、主持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的工作,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應邀訪問蘇聯,並作“中國震旦系”的學術報告,曾出任援越工作組長,兩次訪匈牙利,撰寫礦產資源論文和地質報告百萬餘字,專著有《湖南泥盆紀腕足類》,被地質學界譽稱為田泥盆,是新中國地質學界卓有成效的權威和領導人之一。晚年曾回家鄉考察,預言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可能存在無牙芙蓉恐龍化石,這一預言後經證實完全無誤。

田奇鐫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為人剛直不阿,性情少語寡言,待人謙和誠懇,恪盡職守,鞠躬盡瘁,卓而不凡。1975年病逝於北京,魂歸故里,骨灰撒在澧水河和老院子周圍。田奇鐫是老院子傑出的人才代表,其後輩子孫大多數從職於科教部門,其中: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學者,專家達十多人。

自老院子的創業者起瑗公上朔兩代、下列五代,“宏、間、起、榮、昌、祚、運、奇”共為八代,經考證共有男丁一百一十五人,其中獲取功名者共43人,占37%。雖無達官顯貴,但也稱得上群星閃爍。其中,文武秀才13人,舉人一名,翰林院大學士(相當中科院院士)9人,四品官員二人,四品以下官員十人,女性中皇封恭人三名(相當四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