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重慶老舍舊居位於北碚區天生新村63號附32號。著名作家老舍 1943年6月至 1946年2月寓此。房舍系磚木結構,面積約80平方米,桐蔭扶疏,環境靜謐。文學家林語堂 1940年購置後即被日機炸毀一角,旋即修復。 8月林氏赴美,將房贈與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北碚分會。該處現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老舍舊居房舍系磚木結構,面積約80平方米,桐蔭扶疏,環境靜謐。此屋系 1940年6月,林語堂回國定居時購買的,7月被日本飛機轟炸,剛修復又奉命出國,臨行前林語堂將其贈送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辦公用。後來老舍先生定居其間,因當時屋內老鼠很多,成群結隊,不僅啃爛家具,偷吃食品,還經常拖走書稿、朴克等物,故取名“ 多鼠齋”。老舍先後在這裡寓居6年,創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抗戰小說、戲劇、散文、雜文、曲藝、詩詞和回憶錄各種作品數百篇,近兩百萬字。同時,還以“多鼠齋”為題,連續在《新民報晚刊·西方夜談》上發表有《多鼠齋雜文》12篇。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抗戰時期他曾在重慶生活、工作和寫作。這一時期的經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938年8月老舍抵渝, 1946年離渝赴美講學。期間,先生先後居於大梁子青年會、白象街88號《新蜀報》報社、南泉,並於 1943年定居今北碚天生新村61號“老舍舊居”,這也是老舍先生居住時間最久、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八年間,老舍在這裡留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包括《四世同堂》前兩部、話劇《張自忠》、《面子問題》、《桃李春風》、雜文《多鼠齋雜談》和抗戰小說《火葬》等。
老舍在重慶
老舍先生1938年8月來重慶,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協會的日常工作。
1939年4月下旬至5月4日,老舍為給“文協”籌款,寫出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這部四幕話劇揭露與鞭撻了大後方的貪官污吏勾通漢奸,大發國難財的卑劣行徑。1939年11月,由中國電影製片廠怒潮劇社首演。
1940年1月,老舍與宋之的合寫了四幕話劇《國家至上》,講述了回漢兩族同胞團結抗日的故事。這部話劇於1940年4月由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抗建堂隆重公演。
1940年6月至8月,老舍應軍界朋友之約創作完成了話劇《張自忠》,劇中描寫了張自忠將軍堅持抗敵、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1941年1月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公演此劇。
老舍在青年會的住房被日軍飛機炸毀後,老舍搬至白象街《新蜀報》社裡。1943年11月,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到達重慶,與老舍團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鍔路24號的小樓里。胡絜青向大家講述了北平淪陷和北平人民的痛苦生活,老舍以這些真實的材料為背景,於1944年1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在重慶寫完了前兩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饑荒》於1948年在美國寫完。
1944年4月17日重慶文化界在百齡餐廳舉辦紀念老舍創作二十周年茶會,邵力子、黃炎培、梅貽琦、鄧初民、茅盾、顧一樵、孫繩武、張道藩、沈鈞儒、董必武、楊雲竹等相繼發言。北碚、成都、昆明等地的“文協”分會也舉行了紀念會。
抗戰的八年間,老舍還先後到萬縣、成都、青城山、灌縣、昆明等地了解各地抗日宣傳工作和“文協”活動情況,並發表演講。創作了戲劇、散文、雜文、曲藝、詩詞等各種作品數百篇,計一百多萬字。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錄了他的八年抗戰生活。老舍為抗戰文藝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作品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成為了鼓舞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有力武器。
現北碚的“老舍故居暨北碚文協舊址”已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實踐基地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