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的原義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我認為,“解老篇”和司馬談對道家、老子“道”含義的理解和分析,也許更接近道家、老子“道”的原義。 弄清楚老子道家“道”的非“常”和“可道”的原義,不僅如上所言,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家“自然無為”的根本精神。 因此,在韓非和司馬談概括老子道家“道”的主要特點中,兩人同時都強調了這一點,如說:“柔弱隨時”、“因時為業”、“時變是守”等等。

主講人
樓宇烈
講座地點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講座時間
200564
講座時長
120 分鐘
講座類別
哲學
關鍵字
哲學 中國哲學 老子
組織單位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國家圖書館分館)
主講人簡介
樓宇烈 1934年生於浙江杭州,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生班導師,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等。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出版領導小組成員,全國高校古籍規劃整理委員會委員,全國宗教學會顧問等。主要從事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中國佛教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內容摘要
探討老子的“道”,首先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對這句話的字面意思,老子研究者們的解釋基本是一樣的,即認為這句話是說:“可以言說的道,不是恆常的道”。而對於老子在這句話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則大都認為他是要尋求一種超乎言說、超乎時空的恆常之道,並認為這就是老子“道”的根本含義,甚或認為是整個道家所說“道”的根本含義。然而老子在“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中,所表達的思想是不是如一些人理解的要尋求一個超言語、逾時空的恆常之道呢?這是一個值得再探討的問題。《韓非子》“解老篇”中對“道可道非常道”一句有詳細的解釋,其中論及“道”的特性是“無常操”,“柔弱隨時”,並明確說:“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道家“道”的特點概述為“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以及“無成勢,無常形”,“時變是守”等。我認為,“解老篇”和司馬談對道家、老子“道”含義的理解和分析,也許更接近道家、老子“道”的原義。 “自然”“無為”是道家老莊思想的核心,這是所有研究道家老莊思想研究者的共識。同時,它也是現代人闡發道家思想現代意義的重點所在。弄清楚老子道家“道”的非“常”和“可道”的原義,不僅如上所言,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家“自然無為”的根本精神。而且,也可以從中對老子道家思想中豐富的樸素辯證思維方法,得到更具體的認識。把握和運用這“無常操”、“無成勢”、“無常形”的“道”的關鍵在於一個“時”字。《老子》中嘗說:“動善時”(八章),這是老子“道”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也是中國傳統樸素辯證思維方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在韓非和司馬談概括老子道家“道”的主要特點中,兩人同時都強調了這一點,如說:“柔弱隨時”、“因時為業”、“時變是守”等等。長期以來,人們把老子道家的“道”詮釋得十分玄奧,離現實事物與生活十分遙遠。人們關注的也是它那“玄之又玄”的抽象理論,而很少能去揭示出其中強烈的實踐性格和現實意義。因此,弄清楚老子“道”的原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們對老子“道”的抽象感、神秘感和距離感,而會產生一種親切感和現實感。“道”就在每一現實事物中,就在每一個人中。儘管事物千差萬別、每一個人也都不同,然“道”“因循”不同特性的事物和個人,存在於每個事物和個人之中,展現出千差萬別的、各個事物的本然之性。並且,“道”還將隨著各事物自然而然的發展變化之趨勢而“因時”變化,隨著社會自身發展變化的趨勢而“隨時”變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