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老城鎮是淅川縣老縣城所在地,位於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結合部,地處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北岸上游,距縣城23公里,X011線橫穿全境。全鎮共轄25個行政村,2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萬人,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萬畝,庫區消落地面積6萬畝,宜林荒山荒坡面積8萬餘畝,是淅川縣移民大鎮。
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全鎮涉及丹江口庫一期移民21個行政村,其中全遷村4個,分別為獅子崗、岵山鋪、安窪、新建村,總移民人口達1.6萬人,主要移民安置區為河南省新鄉市原陽、延津、獲嘉、封丘4縣和鄭州中牟縣,移民搬遷後,現轄21個行政村,2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中1.9萬人。
行政區劃
轄21個村委會:秧田村、險峰村、楊山村、下灣村、王嶺村、石溝村、武家洲村、小街村、裴嶺村、陳嶺村、葉溝村、王溝村、泉溝村、馬溝村、種子坪村、黑龍泉村、官富山村、穆山村、石門村、秧地溝村、七里村。
歷史
老城鎮山青水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舜帝時為堯子丹朱封地,丹朱陵即在今天老城鎮石門村,春秋時是楚文化主要發祥地,楚國大夫屈原登岵山憑弔寫下千古不朽詩篇《國殤》,明代史部尚書彭凌霄即為老城鎮安窪村人,春秋時的“丹陽大戰”、南北朝時的馬圈大戰、宋末的宋金之戰和明清兩代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劉鄧大軍李先念率部突圍、搶渡丹江、挺進西北以及淅川縣城解放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在此留下了刀光劍影之遺蹟。
氣候
老城鎮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屬於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水量1000㎜左右,年均日照時數2046小時,無霜期228天。
經濟
農業
以種植、畜牧養殖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紅薯、水稻、綠豆、大豆等十餘種糧食作物,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400公頃左右,糧食總產量18000噸左右,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花生、菸葉為主,油料種植面積3000公頃左右,總產量7500噸左右,菸葉種植130公頃,總產量400噸左右,小辣椒種植面積157公頃,總產量900噸左右,全鎮黃牛飼養量2.5萬頭,生豬1.8萬頭,羊1.2萬隻,家禽30餘萬隻。林果業以仁用杏、花椒、油桃、薄殼核桃為主,經濟林果面積1.8萬畝,其中仁用杏林果基地1.2萬畝,核桃、花椒、柿子林果基地0.5萬畝,油桃基地0.1萬畝。農業年產值達1.4億元左右。
工業
工業生產以機械製造、彩印包裝、食品加工、地毯加工為主,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3家,分別為淅川縣益源肉製品有限公司、淅川縣寶林彩印有限公司、昭原機電公司,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業收入達1.8億元以上,個體工業加工達550餘戶,全鎮工業年產值達6億元左右。
第三產業
三產主要以貿易零售業、餐飲、服務業為主,全鎮三產共有企業20餘家,三產個體戶300餘家,三產增加值0.5億元左右。
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地方財政預算收入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
榮譽
鎮黨委、政府先後榮獲了省移民工作先進單位、省以法治省先進單位、市移民工作二等功、市反邪教工作先進單位、市信訪工作先進鄉鎮、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人口普查先進鄉鎮、縣移民工作先進單位、縣農建工程一等獎、縣公路養護一等獎、縣勞保工作一等獎、縣蓄牧工作先進單位、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縣維穩工作先進單位、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等20餘項大獎。
移民遷安
2009年8月21日試點獅子崗村遷至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541戶145人,打響了全省試點移民第一仗。
2009年8月25日試點獅子崗村遷至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420戶105人,完成了全村250戶、961人外遷任務。
2010年7月1日,安窪村遷往新鄉市獲嘉縣史莊鎮97戶、417人,老城鎮第一批移民正式啟動。
2010年7月3日,險峰村遷往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217戶、894人。
2010年7月7日,小街村遷往新鄉市延津縣城關鎮104戶、435人。
2010年8月10日,岵山村,遷往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161戶、685人,
2010年8月12日岵山村,遷往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123戶、558人。
2010年8月15日,下灣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141戶、607人.
2010年8月18日,下灣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120戶、531人。
2010年8月21日,新建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170戶、693人,老城鎮第一批移民正式結束。
2011年5月11日,葉溝村,外遷至新鄉市延津縣良種場25戶96人,老城鎮第二批移民正式啟動。
2011年6月7日,秧田村、王溝村,遷至新鄉市獲嘉縣位莊鄉蘇章營安置點59戶259人。
2011年6月11日,石溝村、王嶺村,遷至新鄉市獲嘉縣董莊安置點73戶305人。
2011年6月13日,石門村遷至新鄉市原陽縣路寨鄉林場安置點169戶758人。
2011年6月17日,武洲村遷至新鄉市獲嘉縣太山鄉農場安置點191戶820人。
2011年6月20日,楊山村遷至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新興農場五分場151戶619人。
2011年6月23日,官富山村遷至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新興農場二分場安置點274戶1084人。
2011年6月27日,七里村遷至淅川縣厚坡鎮楊窩村161戶671人。
2011年8月8日陳嶺村遷往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縣林場272戶1222人;
2011年8月11日,穆山村外遷至鄭州市中牟縣雁鳴湖鎮小朱安置點157戶687人。
2011年,8月12日,陳嶺村遷往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縣林場外遷移民222戶824人。
2011年,8月15日裴嶺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188戶790人,標誌著老城鎮二批移民的圓滿結束。
老縣城
淅川老城 建於明代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縣時,丹江繞城西、城南向東流去,老城呈正方形,圍以土城,後又陸續改建為磚城,在1939年3月,國民黨以焦土抗戰為由下令折除城牆,1949年淅川解放後又復築城牆。城區規模,以大十字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條主街道。東西街為商業貿易區,縣城西頻丹江,上溯達陝西龍駒寨,下游達老河口、襄陽、武漢、上海。現被丹江水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