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陽:舊事蒼茫

《老南陽:舊事蒼茫》內容簡介: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一桌香噴噴的大餐,吃了它,人就變得成熟了。《老南陽:舊事蒼茫》是作者為這桌大餐盡心盡力又勉為其難做成的一道小菜,用的原料是挑選的一些南陽的舊聞軼事,和有關這些舊聞軼事的圖片。就像一小碟指頭肚大小的豆腐塊拌了小磨香油,又摻了些綠瑩瑩的香萊葉,也許不能填飽肚子,但歷史的微量元素還是有的,色香味也誘人,您不妨嘗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老南陽:舊事蒼茫》:河南老城系列叢書

作者簡介

殷德傑,1947年9月生,河南省南陽市七里園常莊村人。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人民文學》、《汾水》、《萌芽》、《莽原》、《芙蓉》、《清明》等刊物上發表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並有零星散文發表。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南陽市委副主委兼秘書長、南陽作家協會副主席。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悠久與輝煌1
南陽是個碗2
白河夢影11
古道西風22
凝望古城牆21
中原敦煌31
王府山:遺忘的插曲43
第二章 名人如花49
荒墓偉人50
名人如花55
東大寺傳奇68
哲人馮友蘭74
解讀天書的董作賓82
建築學家楊廷寶92
南陽辛亥100
第三章 巷陌風情107
南陽顏色1D8
八十一巷詩意119
七十二坑風情125
一城村味129
鄉俗城雅曲不同139
悠悠鬼神台148
第四章 異化的宗教151
諸葛武侯祠:兵與匪的歌唱152
東方梵蒂岡:罪與贖的鐘聲166
玄妙觀:道與非道181
望鄉台:人與非人191
第五章 商聖遺風197
商聖遺風198
察院閒八絕2D6
三皇廟裡唱大戲214
南陽禍福221
後記

文摘

插圖:
南陽人有句順口溜:“南陽有個王府山,巴巴差差挨著天;鄧州有個春秋樓,半截還在天裡頭。”都是誇張其高。其實王府山不過23米,8層樓高。但那時南陽最高的建築也就是城門樓,相當於現在的三層樓,其他都是匍匐的平房。在城之一隅突兀一個20多米的傢伙,確實是危乎高哉了。
王府山是座太湖石假山。太湖石假山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在我所見的全國所有假山中,王府山是最高的,它險峻秀拔,玲瓏怪奇,遠觀近玩,皆有情趣。
王府山建於明初,距今已有600年歷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檉為唐王,藩南陽。當時朱桎只有5歲。在他還沒有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陽大興土木,營造唐王府。《明嘉靖南陽府志》載:“唐王府後有石山,名日王府山。”它是王府花園中的主要建築。據民間傳說,這些石頭都是從2000里外的江蘇太湖運來的,人抬牛拉,歷時數年。山呈圓錐形,除主峰外,另有四個支峰,取“五峰並峙”和“四峰拱朝”之意。支峰下邊有奇巧的洞窟,洞窟之間,崎嶇貫通,一步一景。穿洞走穴,爬60道台階,螺旋而上,可達主峰山頂。山頂有亭,憑欄可鳥瞰全城,也可遠眺九架孤山,紫、塔、獨、蒲(皆山名),皆歷歷在目。
我們上中學時,星期日常到王府山玩兒。山底部有一個小門,進去後伸手不見五指,心裡嚇得撲撲通通直跳,不知前後左右會冒出什麼妖怪來。摸著石壁往前慢慢挪,拐一個彎,一線亮光就出現了,人的膽一下子就回來了。這就是王府山有名的黑洞,小孩們越害怕越往裡鑽。後來聽說有個女學生在裡邊被人強姦了,就把洞口堵死了。
明末清初以後,王府山屢遭破壞。康熙年問《重修臥龍崗諸葛廬記》載:“城之西北隅,為前唐藩舊址,有石山尚存,荒煙蔓草中,拆取什一,駕牛車而適其所。”
按此記載,現臥龍崗武侯祠寧遠樓前的假山樑父岩和抱膝石,即是王府山之遺物了。到了民國年間,更沒人把王府山當做全民的財富,而把它視為無主之山,許多豪富和雅士都去扒取山上的太湖石,運回去裝點自己的宅院。至今南陽一些舊官署、老學校及民間大宅之中,仍可發現玲瓏剔透的太湖石,都是那時從王府山扒來的。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破壞更加嚴重。1941年春,日本數十架飛機轟炸南陽,許多居民跑到王府山,鑽進山洞裡躲藏。中午時分,一顆炸彈落到山上,東側山體垮塌,洞中居民均被炸死。“文革”中又一次遭到破壞,洞中神像被砸,登山石階、山頂亭子皆損壞。80年代初我去游王府山,山門全部堵死。西南角滑塌,山腳下到處是荒草和糞便。唐藩共歷9世11王。歷代唐王生活都很腐化。由於站在王府山上能俯瞰全城,所以王府山就成了歷代唐王的嘹望台。他們看到城中誰家娶親,就把新娘搶來,先睡三晚再放還。南陽人為了奪回初夜權,就改在夜裡娶親,而且不放鞭炮,不吹嗩吶,像偷的一般。此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南陽夜間娶親之俗怎樣形成,無正史可考,僅傳於民間口碑。但這口碑比正史厲害,它掛在千千萬萬人的嘴上,遠播久揚,而正史卻大部分都深埋在故紙堆里,不為人知。有此口碑,歷代唐王在老百姓心裡便只留下“仇恨”二字。明末農民大起義中,規模宏大的唐王府和九座郡王府被燒得片瓦無存,僅餘這座燒不掉的王府山,作為唐藩的恥辱柱聳立在那裡。11個唐王都埋葬在城北35里的紫山南麓,陵園占地上千畝,享殿、神廚、奉祠、祭亭,金碧輝煌,但在起義之後也被全部破壞,墓寢被掘開,高貴的王侯屍骨與狗骨頭一起白花花地扔得到處都是。1948年,國民黨第十三綏靖區司令王凌云為阻擋解放軍進城,徵調南陽、新野、方城三縣牛車,將扒出的青磚、石條運往南陽修築工事,三縣牛車整整拉了一個月。
但這11個唐王並不都是平庸的。他們在南陽生活了230多年,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規定,沒有朝廷宣詔,嚴禁進京,也不得在朝中做官。他們已成為地地道道的南陽人,身上既稟有朱元璋的血脈基因,同時也飽含了南陽精神與性格。終於,在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之後,一個姓朱的南陽人大吼一聲,要扶大廈之既倒,要挽已泄之狂瀾,他悲壯地接過大明續統,又做了一年半的大明皇帝。
這個人叫朱聿鍵。他躺在正史的故紙堆里,不為人知。
朱聿鍵生於1602年,是唐端王的長孫。父朱器牆,被封為世子後為其弟所忌,惑於端王,端王囚器牆於承奉司。可憐朱聿鍵時年3歲,也被勒令隨父囚。在囚所里,器牆被其弟毒死。端王欲傳位於次子,被明廷右參政陳奇瑜(明史有傳)勸阻,遂立聿鍵為世孫。崇禎五年(1632年)端王薨,朱聿鍵襲王位。明史載,朱聿鍵“稍讀書即能明大義,處患難而志氣終不挫”(《隆武紀年》)。在數十個明藩王中,他是惟一一個有雄才大略、敢說敢做的人。崇禎是一個不賴的皇帝,但群臣腐敗,朝綱崩壞,難免做亡國之君。朱聿鍵看清了這一點,上書陳時弊,申斥權臣,遭群臣忌恨,“王亦浸驕薄公卿”。明末農民大起義中,各地藩王均驚慌失措,無所作為,獨南陽“日陳兵自衛,得材武稱然”(《南陽府志》)。崇禎九年(1636年)八月,北京危急戒嚴,朱聿鍵聞報率兵勤王,“疏發遂行,已過裕州,詔切責勒還國”。群臣藉此鼓譟,說朱聿鍵違太祖聖訓,不經宣詔,即帶兵越關出城,居心叵測。崇禎帝遂下旨降聿鍵為庶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這位當年的3歲之囚,到了35歲時,又回到了牢籠里。他當了4年唐王,坐了8年牢。8年後一個刮著黃風的冬日裡,崇禎帝在一棵委瑣的小樹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福王在南京即帝位,史稱南明。福王朱由崧立即赦聿鍵出獄,但對這位桀驁不馴的宗親仍存戒心,不許他回南陽老家,也不許他人南京,而是令他遠居廣西平樂府。在赴廣西的途中,過杭州遇靖虜伯鄭鴻逵。時值福王降清,鄭鴻逵遂聯絡戶部侍郎何楷、戶部郎中蘇觀生等人,奉聿鍵人閩。1645年6月27日,明禮部尚書黃道周、南安伯鄭芝龍奉聿鍵即帝位於福州,改元“隆武”,史稱思文帝。“帝英才大略,不能鬱郁安於無事,在藩服之時已思撥亂而反之正。”(清初大學者黃宗羲語)朱聿鍵即位後“兩京既覆,枕戈泣血,敕斷葷酒,後宮不滿三十人,半系老嫗……所至訪求書籍,親征亦載書數十乘”(黃宗羲)。鄭芝龍成了朱聿鍵股肱之臣,為褒其功,特賜其子鄭森國姓,更名成功,掌管御營。南方人都叫鄭成功為國姓爺,說是明朝皇帝賜的姓,究竟是哪個皇帝卻很少有人知道。
朱聿鍵雄心勃勃,即位5個月後即下詔親征。但歷史一旦打了死結,是無人解得開的。隆武二年八月(1646年)二十七日,朱聿鍵駐蹕汀州,清兵追至,被執,殺於福京(即福建福州)。他當了一年半的皇帝,一改崇禎的懦弱、福王的無能,這個姓朱的南陽人終於為曾經輝煌過的大明朝畫上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句號。乃祖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會輕輕點一下頭說:尚可。
知道了這段歷史小插曲之後,游王府山時,可能就會是另外一種心情。

序言

人類的偉大創造,在很大程度上,集中體現在城市建設上。
在文化的意義上,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載體。
在人類學的意義上,城市是人類活動的縮影。
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起落興衰的歷史經驗,形成和變化中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精神性格,乃至人類的較量爭鬥,功過善惡等信息,都層層疊疊地或顯或隱地寫在城市的宮闕、樓台、廣場、城牆、寺廟、道觀、勾欄瓦肆乃至旮旮旯旯的遺蹟中。
早在900多年前,歷史學家、詩人司馬光就說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司馬光說這話的時候,洛陽城建的歷史已有2000餘年。
但在河南,也包括在中國,洛陽還不算最古老的城市。就都城而言,在洛陽之前,還有鄭州、安陽等。
在司馬光說這話的時候,洛陽被稱作西京,當時的首都是東京,也就是春秋時的魏都大梁,後來的開封。東京是當時世界頂尖級大都市。
在當時的河南境內,千年以上的都城還有商丘、南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