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地理區域
“三線”是指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省烏峭嶺以東的廣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陝、甘、寧、青、晉、豫、鄂、湘、粵、桂等30個省、市、自治區以全部或部分地區。但實際上,三線建設的重點是九省一市,即: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青海, 甘肅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區。 這些地區,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後方。
起因
60年代初,國際政治風雲突變,,中蘇交惡,東南有蔣介石,西南美帝擾事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鑒此,毛澤東主席在1964年中央會議上指出:為了抵禦外敵,首次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 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次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第一線能搬遷的項目要搬,明後年不能見效的項目一律縮小規模。於是,調整後的“吃穿用+三線”的“三五”計畫指導思想再度發生變化,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終於確立。
建設成果
三線工程從一九六四年開始,持續到七十年代末期,歷時三個五年計畫,投資高達二千億元。 長達16年,幾百萬工人、農民 , 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和民工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召喚下,爬山涉水,來到祖國西部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用青春、心血和艱辛建立起了1100餘個星羅棋布的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從微觀上看,在鐵路建設方面,從1964年8月中央決定修建成昆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等6條鐵路線算起,到1980年,三線建設共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焦柳鐵路、襄渝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在使整個西北、西南地區自身連成交通網路之外,還使西南地區與華中地區、西北地區和華北華中華南地區的交通網路連為一體,同時還配合鐵路建設,建成許多公路網路,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西部地區交通運輸落後的狀況,為西部地區的礦產開發、產品流轉、工業建設、國防建設創造了交通條件。在國防工業建設方面,通過三線建設,我國在重慶地區建成了常規兵器工業生產基地,在四川和貴州建成了電子工業生產基地,在四川和陝西建成了戰略武器科研、生產基地,在貴州和陝西、鄂西地區建成了航空和航天工業生產基地,在長江上、中游地區建成了船舶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在西昌建成了衛星試驗、發射中心。通過三線建設,將東北、華北地區老軍事工業企業的一部分搬遷到西部地區建新廠,基本上達到了將重要軍工企業“一分為二”的目的。電子工業形成了生產門類齊全、元器件與整機配套、軍民兼容、生產和科研相結合的體系。航天工業實現了地區配套,建成了完整的戰略和戰術飛彈研製基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射中心;航空工業生產體系也在西部地區形成,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幾個殲擊機、運輸機生產中心,生產能力占全國航空工業的三分之二。船舶工業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完整的生產系統。較高水平的核工業科研生產系統幾乎全部放在西部地區。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機械工業方面,通過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的原材料工業體系,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基地、重慶鋼鐵基地、成都地區鋼鐵工廠、貴州水城鋼鐵廠等大型企業,新建了西北銅加工廠、蘭州連城鋁廠、蘭州鋁廠、冥河鋁鎂冶煉加工廠、西北鋁加工廠和重慶西南鋁加工廠。為了與國防工業配套,還建設了重水、炸藥、樹脂、橡膠、醫藥企業。建成了西南煉焦煤基地、西北煤炭基地、平頂山、焦作、鶴壁等礦區;新建10萬千瓦以上電站68座。241個機械工業工廠、研究所、設計院搬遷到西部地區後,又新建、擴建大中型項目124個,累計投資94.72億元,占全國機械工業同期投資的53%。新建了第二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四川汽車製造廠,同時新建了一批配套工廠,使西部地區形成了軍民結合的輕、重型汽車批量生產的能力。新建了12個重型機械工業製造廠,使西部地區形成了很強的重型機械製造能力。電機電器工業發展起來了,建成了四川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東風電機廠,形成了年產80萬千瓦成套發電機組的能力。輕紡工業方面,通過三線建設,造紙、製糖、製鹽、腳踏車、縫紉機、手錶、合成洗滌劑、塑膠製品、皮革製品、棉紡織、毛紡織、絲綢、印染、針織、化纖、紡織機械等生產企業在西部地區全面鋪開。其中,新建5萬錠以上的棉紡織廠有7個,大中型維尼綸廠有5個。此外,通過三線建設,還在西部地區建成了100多個部屬儲備性倉庫,15個大型廣播電視項目,新建了一些高等院校。 毛澤東搞三線建設為我國留下的物質遺產,至今仍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