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通高52厘米,面徑77.5厘米,底徑90厘米
時代:西漢
來源:1972年出土於廣西西林縣普合大隊普馱糧站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文物。此銅鼓被人鋸成上下兩截。鼓面中心太陽紋十六芒,芒間飾斜線三角紋;十三暈,第二、三、四暈飾勾連點紋帶,第五暈飾勾連雲紋,第六暈素麵,第七暈為主紋飾二十隻翔鷺,第八至第十三暈飾勾連點紋、鋸齒紋和勾連圓圈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每船各有羽人九或十一人,多帶長羽冠,其中一人跨坐船頭,一人在船尾掌舵,一人高坐於靠背台上,二人執“羽儀”舞於台前,船間飾鸕鶿和魚紋。胸上部與腰下部飾點紋、鋸齒紋和勾連圓圈紋。腰部分為十二組,每組又分上、下兩層,上層飾鹿紋,其中二鹿的九組,三鹿的三組;下層飾羽人紋十二組,每組皆二人,戴長羽冠,著羽吊巾產,翩翩起舞。皆陰紋。銅鼓是一種平面曲腰、中空無底的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滇、黔、川、粵、桂、湘、瓊等省區,使用於民族生活的不同領域。銅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組成。鼓面圓而平,是敲擊發音的部分,下接鼓身,連線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狀弧度為胸。腰部略細,內收如束腰。往下鼓身又擴大,呈喇叭口部分為足。鼓身兩側各有兩個半環形的耳。鼓面主體為太陽紋,周圍有許多層稱為“弦”的同心線條,弦數多少不等,弦與弦之間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稱為暈圈。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數平行的暈圈,暈圈中鑄出的紋飾圖案絢麗多彩,有蟲魚、鳥獸、花卉、舟船和人物等。銅鼓製作工藝考究,用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銅、錫、鋁合金等鑄造而成。按不同形制和花紋,銅鼓可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
該銅鼓屬於石寨山型。用作葬具為目前首見,反映了少數民族獨特的喪葬風俗。
相關詞條
-
翔鷺銜魚紋銅鼓
翔鷺銜魚紋銅鼓,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文物,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高36.5厘米,面徑56.5厘米。...
基本資料 簡介 起源 設計特點 功用 -
西漢翔鷺紋銅鼓
西漢翔鷺紋銅鼓,此展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
外形參數 銅鼓文化 -
銅鼓
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也是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
簡介 民族樂器 演奏方法 分類 銅鼓花紋 -
壯族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據裴淵《廣州記》和劉...
外形 鑄造者 類型 鑄造法 蛙飾銅鼓 -
壯族銅鼓鑄造技藝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作為一...
遺產信息 簡介 歷史 鑄造工藝 工序 -
銅鼓[少數民族打擊樂器]
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
主要特徵 民族樂器 演奏方法 分類 花紋及寓意 -
壯鄉銅鼓
壯鄉銅鼓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充分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銅鼓當作權利和財富的象徵,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
銅鼓價值 分布範圍 有關記載 銅鼓類型 共存遺物 -
翔鷺紋
翔鷺紋,銅鼓紋飾之一。長嘴、長尾、伸頸,頭有羽冠,雙翅作飛翔狀。在石寨山型銅鼓面上,多裝飾有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