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又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他是清中葉一位著名的學者,六七十歲時還能在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每過一歲,翁方綱必用西瓜子寫下四個楷字,五十歲後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後寫“天子萬年”,至七十歲後則變成“天下太平”。最後一年元旦時,寫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勞看不清東西了,他感嘆地說:“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
了。翁方綱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進士,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開設四庫全書館。翁方綱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又擔任編修一職。在四庫館任職期間,他與朱筠、錢大昕、桂馥、黃易、丁傑等人常去琉璃廠書肆訪書,所作金石拓本日漸增多。
在北京任職期間,翁方綱曾與黃景仁同游陶然亭、窯台,並為陶然亭撰寫過楹聯。“煙藏古寺無人到,榻倚深堂有月來”。現在,這副楹聯懸掛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此聯描寫的是古時陶然亭的景致。上聯“煙籠”,指煙霧籠罩。整句寫白天的清靜,古寺被煙霧籠罩,無人到此;下聯述夜晚的安謐,深堂處於樹林之中,只有明月照映進來。以“無人”與“有月”的對比描寫,顯現了庵堂幽深絕世的風貌,蘊含著超凡脫俗的韻味。作者是當時的達官顯宦,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對世俗的塵囂,也感膩味,發現城內竟有這“無人”“有月”的古寺,真像進入世外桃源。聯語表達了他嚮往隱居生活的心情。如今,這裡已闢為公園,此聯也已經不是原聯,它是由光緒的老師翁同龢重書的。就連此聯所描寫的“靜”,也被公園裡的笑語歡歌劃破了。
翁方綱散館授編修,歷官內閣學士、左鴻臚寺卿,後榮恩宴加二品銜。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又曾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翁方綱精於考據、金石、書法之學,又是清代“肌理說”詩論的倡始人。書學歐、虞,謹守法度。尤善隸書,相傳翁方綱能在瓜子仁上書寫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見一斑。《清朝書畫錄》把他和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亦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包世臣《藝舟雙楫》稱:“宛平書只是工匠之精細者耳,於碑帖無不遍搜默識,下筆必具其體勢,而筆法無聞。”馬宗霍《霋岳樓筆談》稱:“覃溪以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然其真書工整厚實,大似唐人寫經,其朴靜之境,亦非石經殘字到也。”
翁方綱著有《復初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復初齋詩集》42卷、《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焦山鼎銘考》、《廟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詩話》等大量金石學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
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書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清徐珂在其《清稗類鈔》中稱讚劉墉道:“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的風致。劉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著有《石庵詩集》刊行於世。
成親王永瑆
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是乾隆的第十一個兒子,嘉慶皇帝的哥哥,他在嘉慶年間擔任軍機處行走。
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加上得天獨厚的條件,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書名重一時。永瑆楷書學趙孟睢。對其書法的評價,有楊翰《息柯雜著》謂:“王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帖中問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禮親王昭槤《嘯亭雜錄》謂:“永瑆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時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用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廣推其語,作撥燈法。”又說:“永瑆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論者謂國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雜著》又謂:“詒晉齋書,素未究心,但知其從趙承旨上溯歐陽率更,雖偶涉諸家,終不離兩家宗旨。集卷隨手雜臨,竟有脫盡町畦,不似本家筆意者。篆、隸亦有法度,蓋書非一時,臨非一家,不甚經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渾足,此無意勝於有意也。”善收藏。著有《詒晉齋詩文集》及《續集》、《隨筆》、《倉龍集》等。《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有傳。永瑆作為皇族,其書法的成就也得益於眼界寬、收藏廣。
永瑆傳世的書跡甚多,集中收入其個人叢帖。道光三年,永瑆薨,年七十二,謚哲,為成哲親王。
鐵保
鐵保(1752-1824),字冶亭,一字鐵卿,號梅庵,舊譜為覺羅氏,後改為棟鄂氏,正黃旗滿洲人。出身於世代作武將的家庭,父親誠泰曾任甘肅鎮海營參將、陝西郭木協副總兵、直隸泰寧鎮
總業等職。鐵保10歲開始延師讀書,16歲入國子監繼續求學。少年時代,面對父親提出的日後願意習武還是習文的問題,他明確地表示了願意習文,“專攻舉業以求一當”。果然,他19中了舉人,21歲即成了進士。當年進入吏部任職,道光元年致仕,歷經近五十年宦海沉浮,最高時官居一品,退休時僅為三品銜。《清史稿·鐵保傳》中稱:鐵保居官為人慷慨論事,高宗(指乾隆皇帝)謂其有大臣風;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現,倨傲,意為愛憎。他做事敢作敢當,率意天真,每每替部下承擔責任。鐵保優於文學,長於書法,詞翰並美。文學上他主編了《白山詩介》和經嘉慶皇帝賜名的《熙朝雅頌集》,著有《惟清齋全集》;書法上先後輯有《惟清齋字帖》、《人帖》、《惟清齋法鐵保畫像[1]帖》等;他的書法作品較為豐富的時期,是他任漕運總督、兩江總督等職位的時期。《惟清齋法帖》等收錄的作品多為這一時期所作。鐵保對於書法十分深愛,這可以從他的一首詩中看出:“半生塗抹習難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兒孫搜畫篋,不留金幣但留書。”雖然久居高位,但他只想留給子孫他的書法。鐵保的書法以楷書(真書)為工,長於行草,清人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稱:“鐵公《神道碑》楷書模平原,草書法右軍,旁及懷素、孫過庭,臨池功夫,天下莫及。”其實,這僅僅說出了一部分情況,鐵保楷書取法顏真卿的厚重,又轉師多家,成就自己;他極善吸取晉唐名家中有益的書法營養,草書除了師法懷素等人,更加推崇和師法張旭,正因為他遍臨遍學晉唐名家的法帖,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