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窯

義窯

義窯 閩清縣東橋鎮義由村古地名,也泛指閩清縣東橋鎮義由村至青由村一帶的宋元青瓷窯,古瓷窯群遺址連綿約10公里,其年代上限在南宋晚期,下限為元代。在近20座山頭發現有大量的匣缽和瓷片堆積,100多個古龍窯遺址,義由下崗窯址有2座保存完整的宋元窯。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義窯青白瓷窯群,是福建宋元時期規模最大的青白瓷產地,位於閩清縣東橋鎮義由村和青由村沿安仁溪一帶,連綿約10公里。其年代上限在南宋晚期,下限為元代。在近20座山頭發現窯爐基址及大量的匣缽和瓷片堆積。窯爐為龍窯,長度約70米,坡度約35度。該窯群對研究福建青白瓷系的形成、發展以及與其他窯系的關係,瓷器的外銷等,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窯址分布

義窯窯址 義窯窯址

閩清縣素有“瓷都”之稱,現境內的池園、白樟一帶是中國著名的電瓷、建築瓷生產基地。閩清義窯是我省宋元時期青白瓷的最大窯址,分布於東橋鄉義窯村和青窯村沿安仁溪一帶 。在東橋鎮的義窯、青窯、大安、安仁溪一帶挖出古窯的山頭有20多座,綿延10多公里,100多個古龍窯遺址,義窯下崗窯址有2座保存完整的宋元窯。

2007年9月,央視播出《走進福州義窯之迷》的紀錄片後,有全國各地不少盜挖者聞風而來,把古窯盜挖破壞十分嚴重。當地政府採取了嚴格舉措保護古窯。

發展之謎

東橋義窯的制瓷時期大約從北床12世紀下半葉到14世紀下半葉,南宋時瓷器生產就具相當規模,這可以從龍窯生產人員推算出,以每條龍窯10—20人算,也有一兩千人。而通過各地發現的以及東南海域出水文物的研究可以肯定,當時義窯生產的日用粗瓷除銷往全國,並遠銷東南亞等地,鼎盛一時。至於義窯是何時衰落,至今沒有很明確的研究結果,只是根據考古發現,專家推測在,清朝乾隆、嘉慶間,閩清瓷器生產已從義窯移至池園麗山頭。
讓人不解的是,如此生產規模巨大的窯址群,卻不為外人所知。在閩清縣誌和其它相關文獻上,找不到一絲有關的文字記載。相反,在乾隆版的《閩清縣誌》(1742)中,卻有“閩清不產瓷器。”的記載。民國十年版的《閩清縣誌》因襲前朝所述,也說“邑舊不產瓷器。”而事實上閩清境內有豐富的制瓷礦藏——高嶺土,在東橋及鄰近的下祝鄉也時有挖掘高嶺土運到外地出售,甚至閩清南部的池園、白樟一帶,是現如今中國極為重要的瓷器生產基地,所產的電瓷與建築瓷在中國市場占有極大份額。

為何兩本縣誌對義窯的窯址隻字未提,沒有任何記載,學者也無法解釋是怎么回事。也使得義窯的發展脈絡至今沒能呈現清晰。

瓷窯結構

義窯為龍窯結構,在閩清龍窯又稱蛇窯,因窯爐呈長條龍形而得名,是閩清縣燒制瓷器產品最古老的窯種。龍窯多依山而建,傾斜在30—40度左右,一般長50—60米,最長達百餘米。構造有拱頂、窯節、窯門、窯壁、窯底、燒火孔、窯坪等,除燒火間外,各窯節內成梯層空腹。龍窯裝容量根據坯體大小,一般一次可裝3—6萬件。燃料用松柴,每次耗柴量120擔左右,時間20—24小時,最高燒成溫度達1200多度。

義窯下崗窯址發現的兩座龍窯,一座窯爐長達104米,一座爐身保存完好的還有40多米,呈階梯形向上延伸。因年代久遠,窯內的瓷器多以破碎,龍窯窯壁是以窯磚與廢匣缽砌成,拱頂是以契形窯磚拱砌而成,它高出山坡地面,並在窯身兩旁間斷地以石壘成窯堆。據了解,這是典型的宋元時期的砌窯工藝,這種行制在窯業上稱作“分室龍窯”。

品類特色

義窯為青白瓷,產品器類豐富,尤以日用粗瓷為代表,品類繁多:如碗、洗、熱壺、碟、罐、盅、爐等,而碗又細分有敞口碗、斂口碗、花口碗、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淺腹矮足碗;洗有圈足洗、平底洗、凹底洗;壺有圈足壺、平底壺、瓜形壺,及瓜形盒、扇形盒、水丞、研缽、蓮瓣蓋盅、花瓣口盅等式樣繁多。胎體有厚薄,製作有粗細,優劣並存。釉色基本為青白釉,也有少量黑褐釉和兔毫斑紋(似建窯兔毫盞),但胎色較灰白。另有部分小件動物雕塑品,如獅、豬、狗等。部分出土的宋瓷也已有彩繪工藝,上有兔毫斑紋。

青白瓷的裝飾手法採用刻劃、壓印、堆貼和捏塑等。主要紋飾有與“珠光青瓷”相似的卷草篾劃紋、蓮瓣紋、葵花紋、菊花紋,以及“壽”、“福”、“滿”等文字。燒造方法採用漏斗狀和桶狀匣缽燒成。(在日本博多的中世紀遺址中,有類似的標本)

在出水文物中,閩清義窯的釉層不是很厚,但工藝手法特別的地方是——出筋,制胎時故意在某些地方作條狀突起,使該處的釉比器身其他地方要薄,燒制時,細線上的釉色慢慢地比周圍白,凸顯立體感。其中不乏珍品,釉厚而均勻,外表光潤,造型精美,線條十分流暢,顯得典雅而風韻。

考古成果

50年代末,南平專區文物普查隊對義窯古窯群作過調查。80年代初,廈門大學歷史系與閩清縣文化局又作進一步調查。文物考古專家在義窯下崗窯址發現的2座保存完整的宋元龍窯,不但填補了福建省古龍窯完整性的空白,在全國也屬罕見。同時從實物上印證了閩清義窯是我省宋元時期青白瓷的最大窯址這一說法。從1958年文物普查,1983年、1987年複查至今,先後有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我國著名的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葉文程教授到實地考察,挖出古窯的山頭達20多座,綿延10多公里,100多個古龍窯遺址。古義窯遺址於1991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中國水下考古隊早先年在南海海域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對一些出水的瓷器無法判別其窯口。有專家對照閩清義窯瓷器標本,認為那些無法判別窯口的瓷器產於義窯。近年在澎湖列島海域也出水了類似義窯的瓷器。2006年,在福州連江縣的東洛島海域發現了元代沉船,出水了數量可觀的元代青瓷器,經專家鑑定是閩清義窯的產品。在日本也發現閩清義窯的青瓷產品。近年在連江截獲的一艘走私船,發現許多古瓷器,專家確認是閩清義窯的產品,現該批瓷器珍藏在連江。歷年來從“南海Ⅰ號”打撈出水的文物,數量最多的便是陶瓷器,其中也有出自閩清義窯。

但關於義窯,為何找不到任何史料文字記載,仍是不解之謎,仍待專家學者來研究解開迷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