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用途的朱古力
當作關懷包裹或提升士氣用途的軍用朱古力,其味道與成份通常無異於一般市售朱古力,包裝或鑄型卻往往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K-口糧包含一條好時甜朱古力,不過它並非尋常的薄板狀,而是兩端為正方形的長方形厚條。
當作緊急野戰口糧的軍用朱古力與一般朱古力迥異。因為其角色為快速緊急食物,官方起初指出部隊不應該在不必要時便先行食用。然而,即使後來有嘗試改良口味,抗熱朱古力棒從未獲得讚譽。
緊急口糧中的朱古力棒被製成高熱量、易攜帶並能抗高溫,抗高溫這點特別重要,因為步兵在戶外行動,有時居於熱帶或沙漠中,而朱古力條就置於貼身的口袋裡;一般朱古力條在此條件下將在幾分鐘內融化。
戰時
美軍委制的第一種緊急朱古力口糧是 D Bar 口糧。軍需官 Paul Logan 上校在1937年4月接洽好時公司,並與總裁 William Murrie 與首席化學家 Sam Hinkle 見面。Milton Hershey 對此計畫及感興趣,這次面談遂開啟了 D Bar 口糧的試驗性生產。
Logan 上校對 D Bar 口糧提出四項要求:
重4盎司
高熱量
抗高溫
“不比煮熟的馬鈴薯好吃多少”
Logan 相信:如果朱古力條好吃,部隊在緊急狀況來臨之前便會隨意食用。
首席化學家 Hinkle 因此必須發展一套嶄新的生產方法。此前,朱古力生產設備的設計是讓液態朱古力流入鑄模中。然而,抗高溫朱古力會凝成膠狀,在任何溫度下都無法流動。為了製造這些朱古力條,每4盎司的朱古力必須以手工捏造、秤重並壓入鑄模。結果是得到一條暗棕色的朱古力硬塊,須費些力氣才能弄碎。
Logan 上校對首批樣品感到滿意。在1937年6月,美軍訂購9萬條“Logan 條”,並在菲律賓、巴拿馬、德州邊界與其他美國基地試用。一些朱古力條甚至成為 Byrd 少將第三次南極探險的補給品之一。這些測試是成功的,軍方開始不定期訂購這些朱古力。
隨著美國在珍珠港事變後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朱古力條被要求有抗毒氣的包裝。包裝上做了許多改變,反應了1941年至1945年間的物資欠缺與軍方要求。
在1943年,軍方採購部門與好時公司洽談一種糖果式的朱古力,須改進口味並能抗高溫。在短暫的試驗後,好時公司開始生產 Tropical Bar。這種朱古力更像一般的朱古力,其產量超過好時在戰時生產的任一其它產品。雖然保持甜味的嘗試獲得部份成功,許多士兵仍然覺得這種朱古力太硬,而且引不起食慾。雖然如此,這在戰場上是完美的快速點心,或可作為以物易物的材料。
據估計,在1940年至1945年間,共有約30億條 D Bar 與 Tropical Bar 被生產並配發世界各地的軍人。在1939年時,好時的工廠能夠每天生產10萬條朱古力口糧;在大戰末期,好時工廠可以每周生產2千4百萬條。由於該公司在戰時的服務,好時朱古力公司被授予五個陸軍-海軍 E 生產獎章,以表彰該公司在生產 D Bar 與 Tropical Bar 方面的卓越品質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