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考察了政治科學的意識形態起源及其實踐,其結論挑戰了傳統意義上政治科學所聲稱的客觀性,而是認為“政治體系被附屬於其祖國而非所宣稱的民主”。
作者在書中揭露了美國政治學家和國家安全部門長期親密的關係。奧倫系統地陳述了美國在和其首要敵人,從威廉德國,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者統治下的義大利,到史達林的俄國發生衝突時,美國在衝突前表現出的意識形態的“妥協主義 ”到衝突後的“民族主義”。政治和政治學攪混在一起的現象也一再出現。本書不僅是回顧史實,作者還敦促學術單位以比較敏感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工作上的道德分歧,以政治學的本質來思考問題的根本。當代美國語言學大師,以反體制立場著稱的諾姆·喬姆斯基評價說:“伊多·奧倫挑戰美國政治學自我標榜的‘脫離政治而純粹建立在民主理念之上的科學形象’。”
本書將有助於我國政治學界批判揭示美國政治科學的意識形態本質,而不是盲目崇拜和不假思索地引進,從而反思中國政治科學的發展之路,進而也推進對西方社會科學的全面反思,對中國社會科學建設和科學研究具有革命性的啟示意義。
奧勒恩在書中挑戰了傳統上保持清高形象的的美國政治學,他的研究挖出來很多讓學術界不舒服的“學術界政治化”或“意識形態化”的事實。
這包括於1913-1921擔任美國總統的伍德魯.威爾遜傾慕普魯士王朝的高效率官僚;其二,《美國政治學評論》的書評對阿道夫.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奮鬥(英文名:Mein Kampf)》頗為青睞;還有政治科學家在越戰期間介入“和平村”,即1965-1973在越南發展的計畫)和對越共囚犯的拷問審訊。奧勒恩在書中揭露出美國政治學家和國家安全部門長期親密的關係。
奧勒恩還暴露出政治學科領域的一個頗有影響的人物,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和政治學教授約翰.伯吉斯(英文名:John W. Burgess,)。伯吉斯嚴重親德國,他還闡明其觀點,認為日耳曼民族在政治上優越於其他的民族,在1890年發表的宣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論文《政治科學和比較憲法》中,伯吉斯說,對於處於野蠻狀態的民族來說,無人權可言,世界上只有日爾曼民族,包括盎格魯撒克遜人,才有永存的政治能力,他們應當組織起來教育世界上的落後民族。
奧勒恩系統化地陳述了美國在和其首要敵人,從皇家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者統治下的義大利,到史達林的俄國衝突時,美國在衝突前表現出意識形態的“妥協主義(accommodationism)”到衝突後的“民族主(nationalism)”。政治和政治學攪混在一起的現象也一再出現。《美國和美國敵人》不僅僅是回顧史實,奧勒恩還敦促學術單位以比較敏感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工作上的道德分歧,以政治學的本質來思考問題的根本。
作者介紹
奧倫:猶太裔美國政治學家,現任佛羅里達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國際研究協會南部分會主席。1992年獲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92-1999年間曾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系。
作品目錄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導論 作為意識形態的美國政治學
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學
知識關聯:建構主義、社會科學歷史、科學的社會學
第一章 德意志帝國
約翰·伯吉斯的民族主義理論
伍德羅·威爾遜的中央集權理論
德美衝突的後果
第二章 納粹德國
猶太種族的最惡劣代表
德國政府的訴求
對希特勒最開明的評論
與納粹主義碰撞的影響
第三章 史達林時期的蘇聯
極權主義和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政治學
兩次在戰期間的妥協主義者形象
程式式民主的勝利
第四章 冷戰政治
公共行政與開發中國家
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的雙重生涯
白魯恂和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
艾弗隆·柯克派屈克的政治學和美國政治學會
越戰的影響
結論 走向沉思的政治學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