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乾燥花
性 味:
辛,溫。
歸 經
歸肝經。
功 能
有祛風除濕,散瘀定痛的作用。
主 治
用於風濕痹痛,偏正頭痛,跌扑腫痛,頑癬。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身體手足收攝不遂,肢節疼痛,言語蹇澀:躑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曬乾,搗羅為末。用牛乳一合,暖令熱,調下一錢 (《太平聖惠方》) 。
2、治婦人血風走注,隨所留止疼痛:躑躅花、乾蠍(全者,炒)、烏頭(炮炙,去皮臍)各半兩,地龍(陰乾)二十條。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荊芥酒下,日二 (《聖濟總錄》躑躅丸) 。
3、治左癱右瘓:生乾地黃、蔓荊子(去白)、白僵蠶(炒,去絲)各一兩,五靈脂(去皮)半兩,躑躅花(炒)、天南星、白膠香、草烏頭(炮)各一兩。上為細末,酒煮半夏末為糊,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進二服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伏虎丹) 。
用法用量
0.6~1.5g,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禁 忌
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炮製方法
陰乾或曬乾。
生理特性
本品數朵花簇生於一總柄上,多脫落為單朵,灰黃色至黃褐色,皺縮。萼片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有較長的細毛;花冠鍾狀,筒部較長,約至62.5px,頂端卷折,5裂,花瓣寬卵形,先端鈍或微凹;雄蕊5,花絲捲曲,等長或略長於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葯紅棕色,頂孔裂;雌蕊1,柱頭頭狀;花梗長1~70px,棕褐色,有短茸毛。氣微,味微麻。
產 地
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相關論述
1、《本經疏證》:羊躑躅,毒藥也。然性能祛風寒濕,故可以治惡痹。痹者,風寒濕所成也。然非元氣未虛、脾胃尚實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藥,亦須雜以安胃和氣血藥同用。
2、《本草新編》:羊躑躅,必須外邪難於外越者,始可偶爾一用以出奇,斷不可頻用以炫異也。止可用至三分,重傷者斷不可越出一錢之外耳。
3、《植物名實圖考》:搜山虎即羊躑躅,古方多用,今湯頭中無之。按羅思舉《草藥圖》:搜山虎能治跌打損傷,(為)內傷要藥,重者一錢半,輕者一錢,不可多用。霜後落葉,但存枯根。湖南之醫以為發表入陽明經之藥,是此藥俗方中仍用之。
4、《神農本草經》: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
5、《本草拾遺》:主一切風血。煮之,亦浸酒。
6、《本草蒙筌》:主風濕藏肌肉里,漸漸麻痹。
7、《本草新編》:主折傷。
8、《本草求原》:劫頑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