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及其形態特徵
病原是一種動脈內線蟲施氏帶油絲蟲的微絲蚴。成蟲居留於動脈腔,例如頸動脈與趾動脈。微絲蚴,寄居於皮膚和黏膜固有層的毛細血管內。成蟲偶爾引起動脈損傷,微絲蚴可引起長久的虛弱性皮炎、口膜炎、鼻炎與眼炎。生活史
雌蟲排出微絲蚴,運行到皮膚毛細血管網並定位於該處。中間宿主為虻。雌虻通過從綿羊頭部皮膚病損或帶蚴鹿的頭部皮膚採食血液而獲得感染。微絲蚴和血液一起進入虻體內,在2周內發育為感染性幼蟲。當虻採食健羊血液時候,幼蟲同唾液一起進入敏感綿羊體內,移行到確定的動脈部位並成熟。第三期幼蟲的移行與成熟需要5~6個月。成蟲能存活3~4年。病變由兩種因素所產生:①對微絲蚴的炎性反應;②血管閉塞區的局部缺血。皮膚和黏膜的變化為炎症反應,某些眼和腦的變化則可由局部缺血及壞死和萎縮引起。炎性病變可長達數年之久,但終歸癒合。
症狀
健羊受到虻叮咬而感染施氏帶油絲蟲後,綿羊的頭和蹄子發生皮炎,進而發展為口膜炎、鼻炎和眼結膜炎。大多數頭部病變是同側性的。所有病羊都有頭部皮炎,其中25~50%有口和鼻黏膜炎症,25%有後肢皮炎。病變組織發生特異性變化:感染皮膚的被毛脫落,並堆積著乾涸的血清和滲出物痂皮;出現結膜炎與角膜渾濁;口內出現齶部潰瘍;鼻甲骨變厚,呈結節狀;蹄冠變形。由於全身不適,患羊生長不良,並可能出現跛行與呼吸困難。腦的病變可引起運動紊亂。發病率通常小於0.5%,很少死亡。經3~4年的病程後發生癒合。剖檢
在屍檢時,眼觀病變是在皮膚和黏膜內,成蟲寄居於病變部的動脈內。寄生的動脈與頭部病變是同側性的;例如成蟲在右頸動脈的綿羊,則發生右側顏麵皮炎、口膜炎、鼻炎與右眼感染。在病理組織切片上,病變部位含有微絲蚴與表皮碎片,周圍聚積著酸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