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萬神殿

羅馬萬神殿

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簡介

羅馬萬神殿PantheoninRome

羅馬萬神殿羅馬萬神殿

所在地:義大利羅馬
建造時間:公元118年—126年
建築類型:神殿
建造方法:承重石造建築
氣候:地中海氣候
原境:城市
風格:古羅馬,古典,科林斯式
描述:有眼狀孔的圓屋頂大堂

建築歷史

'Pantheon”是個希臘詞,其意為'所有的神”。它是供奉宇宙主要神祗的神殿。起初是根據阿格里帕的意願於公元前27年至25年建造的。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羅馬萬神殿羅馬萬神殿

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築是亞德里亞諾大帝於公元120-124年所建,為43.4米高的圓形堂,其內仍供奉羅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萬神殿被贈予教皇,隨即改為天主教堂,將多尊聖骸保存於內,更名為聖瑪麗亞教堂,後拉特朗協約將其定位義大利國立教堂。也正是因此,萬神殿才在後來倖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 萬神殿(Pantheon):戰場地區最重要的古蹟是萬神殿,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

這座建築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是,拜占廷皇帝福卡於公元609年將它作為禮物贈給教皇博尼法喬四世,後者將它改為教堂,用以供奉殉難聖母。這座結構強固和諧的建築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臘殿宇和羅馬古典圓形大廳。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

在萬神殿里埋葬著一些偉大的義大利藝術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爾。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倫澤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聖母。在義大利統一後,萬神殿成為國王的陵墓。維托里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就埋葬在萬神殿左右兩邊的後殿里。

建築特色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繫。從園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門廊門廊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2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艷,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後排各4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萬神殿(Pantheon):戰場地區最重要的古蹟是萬神殿,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

這座結構強固和諧的建築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臘殿宇和羅馬古典圓形大廳。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

萬神殿里埋葬著一些偉大的義大利藝術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爾。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倫澤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聖母。在義大利統一後,萬神殿成為國王的陵墓。維托里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就埋葬在萬神殿左右兩邊的後殿里。

穹頂

穹頂穹頂

早在古代,萬神殿就因其完美的比例而被譽為"羅馬奇觀"。時至今日,它仍是一個奇觀:屹立不倒,就如同1,900年前哈德良皇帝下令建造它時一樣。這座神殿堪稱圓屋頂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圓屋頂正是羅馬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萬神殿的圓屋頂直徑143英尺,相當於自由女神像從鞋子到火炬的距離。在15世紀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屋頂,其高度和直徑相等,構成一個完美的半球。這種建築只有用羅馬人發明的混凝土才能建成,但他們並沒有鋼筋來加固混凝土。羅馬人是如何建造這個圓屋頂的呢?他們用浮石摻入混凝土,製成一種非常輕質耐用的建築材料。這種特製的混凝土被澆注入殼體,自下而上漸漸變薄,圓屋頂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頂部僅有2英尺厚。萬神殿既是一座廟宇,又是一座皇家紀念物,始建於公元118年,與大角斗場和卡拉卡拉浴場共同代表了光輝燦爛的羅馬建築。它的主體呈圓形,頂上覆有直徑達43.3米的巨大穹頂,這個跨度直到19世紀還無可匹敵。支撐穹頂的牆垣高度與穹頂半徑大體相同,這種簡單明確的幾何關係使萬神殿的單一空間顯得格外完整,暗含宇宙的意味。穹頂正中有一個圓形大洞,直徑8.9米,這是神殿惟一的採光來源,好像上天的眼睛發出的神聖光芒,營造出殿堂與神靈相通的神韻。神殿的圓頂和混凝土外殼結構在後來的基督教時代仍然被不斷使用,這種穹頂成為歐美城市建築藝術的基本形式,甚至改變了城市的輪廓線,影響極為深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