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累萊,又譯羅蕾萊、蘿莉萊。即Lorelei(Loreley、Lurlei ) 的音譯。
含義一
羅累萊原系歐洲萊茵河上一塊能發出回聲的懸岩的名稱,位於德國波恩以南100多千米處的峽谷東側。後在民間傳說中被喻作一個美貌的女妖。據說有一個少女因情人不忠,憤而投河,死後化為水妖,坐在這塊岩石上,一面梳頭,一面歌唱,用歌聲引誘船夫觸礁沉船。另一說她死後變成一個十分美麗的女神。每當朝陽初起、晨曦普照或夕陽西下、紅霞染映的時候,羅累萊女神便坐在這快岩石上,用一把金黃的梳子梳頭,飄逸的金髮上黃金首飾閃爍著奇光。她一邊梳,一邊柔聲唱著哀婉動人的情歌。
關於羅累萊的故事,最有名的是海涅作於1824年、並由西歇爾譜曲的詩歌。
德文原詩
Die Lore-Ley
Heinrich Heine
Ich weiß nicht was soll es bedeuten,
Dass ich so traurig bin;
Ein Märchen aus uralten Zeiten,
Das kommt mir nicht aus dem Sinn.
Die Luft ist kühl und es dunkelt,
Und ruhig fließt der Rhein;
Der Gipfel des berges funkelt
Im Abendsonnenschein.
Die schönste Jungfrau sitzet
Dort oben wunderbar;
Ihr goldnes Geschmeide blitzet,
Sie kämmt ihr goldenes Haar.
Sie kämmt es mit goldenem Kamme
Und singt ein Lied dabei;
Das hat eine wundersame,
Gewaltige Melodei.
Den Schiffer im kleinen Schiffe
Ergreift es mit wildem Weh;
Er schaut nicht auf Felsenriffe,
Er schaut nur hinauf in die Höh.
Ich glaube, die Wellen verschlingen
Am Ende Schiffer und Kahn;
Und das hat mit ihrem Singen
Die Lore-Ley getan.
--------------------------------------------------------------------------------
羅累萊
馮至 譯
不知道什麼緣故,
我是這樣的悲哀;
一個古代的童話,
我總是不能忘懷。
天色晚,空氣清冷,
萊茵河靜靜地流;
落日的光輝
照耀著山頭。
那最美麗的少女
坐在上邊,神采煥發,
金黃的首飾閃爍,
她梳理金黃的頭髮
她用金黃的梳子梳,
還唱著一支歌曲;
這歌曲的聲調,
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裡的暗礁,
卻只是仰望高處。
我知道,最後波浪
吞沒了船夫和小船;
羅累萊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這場災難。
這首詩作於1823年,是海涅最優美、最著名的詩作之一。李斯特、西爾歇爾等人都曾為它譜曲,一百五十多年來廣為傳唱,經久不衰,已經成為民歌。即使在希特勒時期,海涅的作品被焚被禁,但納粹分子仍不得不以“無名詩人”的字樣取代海涅的名字,允許它在歌本中存在下去。在七十年代震撼世界的美國電視劇“大屠殺”中,猶太人魏斯一家在災難來臨前,曾合家幸福地唱這首歌,與後來的災難形成對比。可見這首詩已成了德國美好的和平生活的象徵。由於海涅的如椽巨筆,羅累萊也已成為“德國之父”—— 萊茵河的象徵。
含義二
羅累萊為萊茵河上一岩石名,是在聖哥阿斯豪森市附近岸邊一幾乎垂直的片岩陡壁。順萊茵河而下,在地處聖·哥阿和聖·哥阿斯豪森之間有個地勢十分險惡的狹窄地段,右邊有巨石赫然突起,直刺雲天,這就是“羅累萊山崖”。崖高132米、寬90米,陡峭的岩壁像一個美麗的少女亭亭屹立於萊茵河的彎角處。每當河水下降時,人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險的“七少女”暗礁,傳說它是由鐵石心腸的美女變成的。這些奇特的暗礁在落日餘輝的照耀下就像少女在梳妝打扮,姿態嫵媚迷人。自古已來,這裡暗礁林立、漩渦四起,給無數的船夫帶來了災難,並由此產生了船夫被妖女羅累萊的美姿及動人的歌聲所迷惑而喪身江水的動人傳說。這是萊茵河浪漫色彩的象徵,每當遊船在此經過,羅累萊之歌就會響起,美妙的歌聲把人們帶進了童話般的夢境之中。
中西文化比較——羅累萊與巫山
德國有條萊茵河,一如中國之有長江;萊茵河有羅累萊,長江有巫山;羅累萊上有“妖女”,巫山上有神女。真是太巧了。如果把海涅的“羅累萊”與孟郊的“巫山曲”加以對照,我們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
“巴江上峽重複重,陽台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喜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這兩首詩都寫得極美。而且都寫的是傳說,只不過“羅累萊”是民間傳說,“巫山曲”是根據宋玉的(一般認為系後人假託,這且不去管它)“高唐賦”中楚王夢遇神女的故事寫的,因而應算文人傳說。“羅累萊”已成為女性魔力的象徵,而由楚王夢遇神女的故事而來的“巫山雲雨”也早就成了男女情歡的代稱。兩首詩的結尾都是悲劇,一是船夫之死,一是楚王的夢覺魂斷,但悲劇都不是目的,兩首詩實際上都表達的是男性對女性的強烈嚮往之情。兩首詩都寫的是“故事”,但與此同時,都有意無意地“附帶”地成了風景詩。凡此種種 ,說明海涅 的“羅累萊”和孟郊的“巫山曲”有許多相同之處,也說明中德文化有著許多出人意外的吻合之處。
然而恰恰在最相近的事物中可以看到其大相逕庭之處。從藝術風格上看,“羅累萊”代表了小巧玲瓏、秀美輝煌的德國風格,而“巫山曲”代表了宏大悠遠、清幽淒迷的中國風格。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地域因素是影響藝術風格的重大原因之一。從人物描寫上看,羅累萊“妖女”是明摹實繪,而巫山神女是暗點虛描。“羅累萊”的形象明朗,而“巫山曲”的形象更多是以景象來點出帶過的。兩首詩都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但“巫山曲”表現得更含蓄飄逸,體現了中國詩歌中典型的對“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追求。從思想觀念上看,“羅累萊”表達的是“可望而不可及”,實際上是一種追求,而“巫山曲”表達的是“可及而不可追”,實際上是一種失落的迷惘。這種迷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了士大夫們在佛教、道家思想影響下的一種消極心態,與以“羅累萊”為代表的德國文學中的積極心態適成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