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座T

羅盤座T

羅盤座 T是位於羅盤座的一個聯星系統,距離地球大約3,260光年,由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和白矮星組成。由於白矮星強大的引力作用,它將伴星的物質牽引過來,導致表面發生周期性的熱核爆炸因而成為新星。

命名

羅盤座T是顆新星,16世紀被發現,當初認為是顆變星,因此得名。18世紀時爆發,最亮時4等。現在,它變得十分暗淡,有8等,不過,在較好的觀測條件下,用雙筒鏡就能看見。

歷史爆發

通常這個系統的視星等是15.5等,但是在1890年、1902年、1920年、1944年、和1966年發生爆炸時的最大視星等大約是7.0等。證據顯示儘管羅盤座 T經歷了數次的新星爆發,但質量持續的在增加中,並且已經接近錢卓極限。當一顆白矮星達到這個質量限制時,它將塌陷成為Ia超新星。但是,在與科學美國人的Sion博士聯繫後,他說天文學上在新聞發布中所謂的“很快(soon)”,意味著“我們推導出羅盤座 T的白矮星,還要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年才會達到錢卓極限”,介時他已遠離太陽系,因此對太陽系的影響很小。

由於相對的距離較近,有些言論認為羅盤座 T成為超新星時對地球會有很大的影響。接收到的伽馬射線將相當於太陽耀斑在所有波長輻射的1,000倍,並且會嚴重的破壞奏氧層;X射線也會抵達地球,並不會低於單一太陽耀斑的平均值。但是,Sion博士的計算受到Alex Fillipenko教授的挑戰,他說Sion博士對羅盤座 T成為超新星時可能造成的損害計算是錯的。他使用更為致命的伽馬射線暴(GRB)在距離地球1,000秒差距的距離上來計算,而不是一顆超新星,但羅盤座 T不會成為GRB。另一位專家的計算認為,"一顆超新星要再接近地球到原來十分之一的距離上才會造成前述的災害"

最新爆發

2011.4.14.2931日(UT,國際標準時,下同),夏威夷的M. Linnolt觀測到羅盤座 T(T Pyxidis,T Pyx)爆發,視星等(visual magnitude,m(vis))由原本的15.5等上升至13.0等。澳洲A. Plummer於4月14.3847日確認爆發,判別視星等為12.2等;澳洲S. Kerr於4月14.4410日確認爆發,判定視星等為11.3等;在短短2天之內,4月15.6271日澳洲A. Pearce報告的觀測結果已達8.3等,顯示這顆新星正在快速變亮中。由於希望取得連續不間斷的亮度變化資料,國際變星組織(AAVSO)呼籲全球有興趣的觀測者參與相關觀測,並將觀測資料匯整至AAVSO,以供全球研究學者利用;這種亮度的變星,以一般業餘天文望遠鏡就可以觀察,所以這也是同好們參與專業天文研究的好機會。按照以往的爆發記錄,天文學家預測羅盤T約在5.20達最亮的6.4等,之後就會逐漸變暗,到8月中旬時約降到10等左右,之後的20天會再下降2個星等,一般約從爆發後的9個月左右就會回復到原本的15.5等亮度。羅盤座屬於冬春交接的南天星座,以中國觀測條件而言,目前可見於傍晚的西南方天空,大約到7月底左右,就完全隱沒在太陽光輝中而不可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