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托長波理論

羅斯托長波理論

羅斯托長波理論:一種以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的相對價格分析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

羅斯托長波理論概述

羅斯托長波理論:一種以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的相對價格分析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
羅斯托長波理論於20世紀70-80年代內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華·惠·羅斯托提出。
在1953年出版的《經濟成長進程》一書中,他指出:“現代經濟史的進程不僅以周期性波動,而且以包括實際收入和就業的幾個周期的較長階段為標誌。在這種較長的階段中,世界經濟顯示出部門之間相對價格運動的趨勢,部門之間收入分配的趨勢,重新投資所獲收益的主要特徵的趨勢,以及一般價格的趨勢。”他認為1951年以後的20年間,由於農產品與原料價格相對低廉,形成了一個局部通貨膨脹的經濟下降時期。1972年,價格上升,世界經濟進入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第五個周期的上升階段。在1978年《世界經濟:歷史和前景》一書中,羅斯托識別了三種長波周期:
一是“強調農產品和原料稀缺或豐裕階段”的長周期;
二是“價格”利率和其它價值序列的長周期;
三是“核心是總的增長率波動的周期,增長伴隨著國際與國內移民速度的變化,轉而加速了對運輸、住宅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
羅斯托認為,造成這類“長波周期”的原因,一個是經濟的“領先部門”,另一個是黃金產量不穩定,它對貨幣、裝飾品和工業用途的供給產生了不穩定影響,從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均衡的影響。最後,戰爭也在經濟成長中留下了強有力的印記。80年代,他進一步指出,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的相對價格高低是制動世界經濟長期波動的槓桿。形成長期波動的基本原因是由於糧食和原料等初級產品的相對豐裕和匱乏。初級產品相對價格高,經濟就高漲,相對價格低,經濟就衰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