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從政

羅從政,男,80年代出生於陝南安康農村。現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


百科名片
.
羅從政:男,80年代出生於陝南安康農村。
校園作家,現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紀實報導通訊員兼任中國紀實報導東北師範大學通聯站站長,中國大學生文學聯合會理事,青少年作家網通訊員。
.
.
【照片為大學時】
中文名 羅從政 就讀院校 東北師範大學政法系
國籍 中國 主要成就 有作品發表 獲獎
民族 漢族 代表作品 《腹有詩書氣自華》《聽秋》《離別在物業的歌聲中》
出生地 陝西省安康市 職業 學生 準教師
出生日期 1989年9月20日 信箱 luocz328#163


新浪部落格 東師學子羅從政

人物簡介

男,80年代出生於陝南安康農村,出身寒門。現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紀實報導通訊員兼任中國紀實報導東北師範大學通聯站站長,中國大學生文學聯合會理事,青少年作家網通訊員。
大學以來,愛好上文學,散文、小說、詩歌作品見《中國散文家》《梨花》《現代教育報》《吐魯番》《北京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對外發表文字數萬。有作品被《青年文摘》《小品文選刊》等選刊選載。
作品以散文為主,鄉村風味濃厚。自稱“走出鄉村卻走不進城市的遊子”。

人物經歷

1989年出生於陝西安康旬陽縣一鄉村,深受淳樸的民風影響,孤獨的童年在他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1996年,入鄉村國小學習,性格內向,多沉默。後入沙陽九年制中學上完國小和國中,並以優異成績考入神河中學,就讀高中。
2008年參與第一次高考,悲慘落榜。無奈之下,無形之中,到安康江北高級中學補習一年。
2009年,以較好的成績達到省一本線。一不小心,被提前批東北師範大學免費師範錄取,是年秋入學,就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奠定了一生做一名教師的命運。
上大學後,由於性格偏內向,在大學裡找不到內心的充實與自信,愛好上曾經甚至有些討厭的語文,開始了文學之旅,由於文學、文化基礎薄弱,下了很大功夫,進步緩慢,但是對於文學的執著卻絲毫未減。
寫作以來,多有發表,獲獎。

作品風格

早期多寫篇幅較小的散文,嘗試寫過小小說、詩歌等,終於由於底子太薄,基本放棄。
至於風格,完全可以說還沒有形成風格,只是在早期寫作中多寫自己童年生活的那片土地,呈現出鄉村風味,然而,稚嫩地的文筆並沒有呈現出其異樣的特色。
自己的願望是在早些年描述一個完整的童年,用童年的點滴反映承載自己童年的村莊和土地。

社會經歷及獲獎

1 .參加2010年度暑期長春市新興國小支教 ,並獲得“優秀扶蕾教師”榮譽稱號。
2.獲校2009學年度學有專長獎學金。
3.在中國散文家協會主辦“中國散文家網”網站任原創記事版散文版主。
4.曾獲傳媒學院黨委網事徵文優秀獎,獲2011年《東師青年》四月徵文優秀獎等諸多校級徵文獎。
5.大學期間,在《中國散文家》《中國教育報》《漢江文藝》等各級報刊、雜誌發表過散文、詩歌、小說等八萬多字 ,有作品被《小品文選刊》《青年文摘》等轉載。
6.現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紀實報導網網路通訊員兼中國紀實報導東北師範大學聯絡站站長,北京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約作家。
7.獲2010、2011年度全國散文論壇大賽一等獎,貴州黔南教育局“李慶豐見義勇為”徵文大學組一等獎,湖北孝感孝文化徵文三等獎,首屆“和諧校園杯”校園文化成果大賽特等獎,河北日報社“虎山杯”建黨90周年徵文優秀獎等十多項社會獎項。
8.2011年暑期作為志願者到北川支教,並初步考察了北川災後重建、羌文化等。

人物專訪

2011年年初,羅從政接受了校《東師青年》報社記者的採訪。那即是以為記者人生的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採訪,也是被採訪者接受到的第一次被採訪。以下是採訪後的全文。
你還會拾起黃土地上的秋葉嗎?
“秋光,剔透得如同窗台上的玻璃,落葉,是窗台前守望的遊子,這裡成了陽光的戰場,灼熱的征服,枯萎,不堪入目的枯萎,原來也是另一番莊偉的美麗。”如果你走在鋪滿秋葉的校道,或望著她們簌簌而落時,是否會念起曾有那么一片枯萎的美麗在你的心裡繾綣,然後輕輕把它拾起?
羅從政,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大二學生,中國紀實報導的網路特約通訊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曾獲首屆“銅鑼灣杯中華孝文化傳承發展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徵文大賽大學組三等獎;貴定雲霧貢茶杯李慶豐見義勇為有感網路徵文大賽大學組一等獎;2010年全國散文論壇大賽一等獎,其作品多次刊登在各地報刊。
他是一個從陝南大山中走出來的東師才子,連綿巍峨的大巴山區孕育了他深深的鄉土情結——在山的這頭,秋天只屬於山裡的人,金黃是永恆的色彩,喜悅便是沉甸甸的豐收!這份記憶,恰如一片掛在樹上的葉子,被歲月的蕭瑟秋風染黃,然後在成長的催促下緩緩飄落,落在黃土地上,靜靜地躺著······
一年多以前,他背著夢想和家裡人的期盼邁進了大學校園,可是大學沒有給予他想像中的充實和自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了散文,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名家筆下的行雲流水總能讓他如痴如醉。那段時間,他一個月可以看上百本雜誌,這些成了它的精神食糧,而寫作已是生活的一種習慣,習慣了將情感融進一字一語間,習慣了為一個小小的推敲徹夜未眠,習慣了從偶然的一瞥勾出深深的思索。他說,書本讓他的心靜如水,能夠如品一茗茶般品味人生,也能彌補生活閱歷不足的缺陷。可是真正讓他的文字在筆頭噴涌的是內心熾熱翻騰的情感:對家鄉的翹盼,對親人的思念,對往事的追隨,這些交織在一塊,漂浮在西伯利亞的上空,散在風裡,秋天一到,便一個勁兒往心口吹。
他喜歡秋天,他的文風一如秋葉般純淨、淡然,時刻拂來一股股鄉土之情。在他眼中,“枯萎的美麗,是種莊嚴地回歸”。
走過校園,他望著滿地靜謐的秋葉,彎下身子輕輕拾起,思緒早已從白雪曼舞的春城,飛躍重山,在漢江之源,在散發蔗香的黃土地上飄蕩。黃土地,黃土地,黃土地啊——那是他童年的秋天,“伴隨著收穫而來”。“人和背簍都淹沒在玉米地,‘喳喳、喳喳’,掰玉米的聲音有規律地重複著,迴響在寬廣的田野上,還有摘棉花,挖花生,割小米的聲音,節奏歡快,有萬馬奔騰的豪壯,也有敲鑼打鼓的喜氣,更有行雲流水的舒暢”;童年的秋天,是平淡中的一縷蔗香,是父母在清貧中無言熬成的蜜,“父親總會在最後一批甘蔗中挑出很多粗的、汁水好的留著”,“後來在家日子少了,父親還不好吃這給我留甘蔗的習慣,過年回家時發現屋子拐角放著幾根已經乾癟的甘蔗······”這是他捧在手心的秋葉,承載了他對家鄉那種質樸的情懷,深深的依戀;秋葉上清晰的脈絡,是記憶的鐫刻,每一條都那么深刻;秋葉的沉靜與溫潤隨季節滑落枝頭,然後藏在歲月翻過的書頁里。
“若是再給我一個秋天,我一定堅持不枯萎,一定不讓葉子離開我。”在他看來,秋天的曲是最美妙的,但他只能在他鄉枕著拾起的一片秋葉聆聽遠方的秋曲,睜開眼,又是忙忙碌碌的生活。
有人說,城市那么精彩,綠樹繁花無處不在,為什麼不多用筆墨和心思呢?像當代一些名家,他們用自己犀利尖銳的筆鋒描繪了激情洋溢的青春,為自己聚攏了大批冬粉。你終歸要回那些落後的地方駐守,消磨青春,何必執著於遠方的一片秋葉,還是趁現在利用筆桿子攢點錢吧。可是他認為屬於農村的傳統需要人去繼承,屬於鄉土的文化應該有生長的土壤,所以他還會一如既往地表達鄉土情懷。
作為免費師範生,城市的高樓大廈永遠只是心中嚮往和追隨不及的夢,但他不在乎,他的心已在那片黃土地上紮根。他曾說過,國家讓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農村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扎在那兒,無法拔出。現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了,如果讓我回去,我會覺得那是種責任吧,我毫無怨言的。
每一片秋葉都是遊子的一份愁思和依戀,離家那刻,故鄉情結擱下了,就好比秋葉的飄零。作為一個學子,你可曾守望遠方的那片天空?屬於自己的本真和質樸是否漸漸被物慾彌蓋?它遺失了,還有人願意回首拾起嗎?面對巨變的家鄉和祖國,,你該何去何從?遠方的秋葉,沾滿了黃土,雖沒落花般如故香氣,卻沉靜如初,你還能將它拾起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