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經過?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代表作之一。故事來源於義大利的民間傳說,維洛那城兩大家族蒙太古和凱普萊特結下世代宿仇。然而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的女兒朱麗葉真心相愛,愛情的力量使這對情人敢於衝破一切封建阻力,在神父勞侖斯的幫助並主持下秘密成婚,但由於中世紀封建的桎梏,男女主人公最終放棄了生命,他們用生命的代價換來兩大家族的言歸於好。這部悲劇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無情的鞭撻了中世紀封建宗教神學思想,謳歌了人性的自由和人性的發展。這一切對處於19世紀60年代俄國廢除農奴制的前後、民主運動的高潮時期“強力集團”的巴拉基列夫和受“強力集團”影響的柴可夫斯基感到無比的震撼和特別的親切。所以柴可夫斯基欣然接受巴拉基列夫的建議,決定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初稿於1869年完成,並於1870年和1880年兩次修改定稿。?
曲式結構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採用奏鳴式結構組合中的變體曲式——雙奏鳴曲式寫成。作者採用這種結構較為龐大的雙奏鳴曲式,是由於劇情的複雜性及其深刻的悲劇性決定的。?
引子部分長達111小節,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開始在幾乎中速的行板的#f小調上出現,先由單簧管和大管奏出,色彩陰暗,與四部和聲表達方式與平穩刻板的進行,十分接近中世紀聖詠的特點,給人一種沉悶壓抑之感。這是在渲染古老的封建貴族時代的氣氛,緊接著出現的勞侖斯神父的音樂形象,在長笛和單簧管的表現下,色彩顯得柔和而明朗,此時的低音部大提琴是密集的三度進行,似戀人的竊竊私語,由一連串漸弱的琶音過渡至引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從f小調開始,幾乎重複了第一部分音樂,並經過幾次短暫的離調後進入引子的第三部分準備階段,音樂表情及速度變化較多,情緒較為激越,調性轉到b小調上,這是為了向呈示部的主部主題過渡。?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在快板的b小調(主調)上出現,這是一個具有最緊張的戲劇性主題,疾快的速度、痙攣般的切分節奏、強烈的力度、極不協調的和聲等表現手段讓人聯想到刀光劍影般激烈的械鬥和廝殺、那血海深仇的世代積怨。主部主題在經過單三部的呈示後漸漸隱去,小城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和聲上以屬七和弦作等音轉調進入副部主題的?bD大調。?
副部主題是一個溫柔而甜蜜的愛情主題,由中提琴(加弱音器)和英國管極富表情的奏出,鏇律悠長,曲折而傷感,同時也暗示了愛情的悲劇。副部在音樂的陳述上較為獨特,可看成abaca的雙三部結構。副部主題共出現了三次,當第二次出現時,木管在高音部以八度呈示,鏇律甜美如歌,溫馨而寧靜,如泣如訴,這是對美好愛情的無尚嚮往,對美好生活的無比憧憬。但完整的主題很快分解成碎片,希望似乎破滅,當第三次出現時,和聲上稍作些新的變化。中間段b段插入的是一段新的鏇律,由小提琴很弱的奏出,它是愛情主題的補充,像搖籃曲一般均勻地晃動,使人感到如同靜夜裡一對情侶在喁喁私語。?
展開部開始了強烈的戲劇性衝突,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部主題的格鬥動機在?#f小調上出現,並通過逐步移高半音調模進展開(?#f-g-?ba)。第二部分運用連線部材料在?#c小調上出現,並通過頻繁的轉調作開展,情緒越來越激昂,沖突越來越激烈,似乎要達到白熱化的境地。第三部分回到b小調,其中疊入了神父的主題音樂,在劇烈的衝突後,似乎漸漸平息下來,並以十六分音符音階式級進過渡至再現部。?
再現部(可看成第二個奏鳴曲的呈示部)從353小節開始,回到主調b小調上,副部再現是先從中間段b段作為愛情的補充主題上再現的,但這個戀人喁喁私語的主題音樂在D大調上再現(可看成調性服從,D大調為主調b小調的關係調),副部的愛情主題的再現從389小節進入,在D大調上作副部再現。?
從402小節開始直到484小節,副部主題先在C小調上作展開,然後至d小調-E大調,並綜合主部主題材料及神父的主題材料作展開,並經過一系列的轉調?#f-b-?#c-?#f-?bb-c-b,最後回到b小調上作開放性終止。由此可以看出,從402小節至484小節實際上副部主題有充分地展開,可看成副部再同的擴充,但若作為第二展開部看,似乎更為合理。?
第二個奏鳴曲的再同部省略了主部再現,因為主部材料在第一展開部中已充分展開,在第二展開部中也有一定的展開成分,可以不再贅述。coda是從副部主題再現的(可看作第二再現部的副部),一開始在b小調上,然後一下子明朗起來,到它的同主音調B大調上,並綜合引子及主部材料,從而也體現出並列、循環與再現的原則。當副部主題在篇未再次響起時,從這個愛情主題仲裁截的碎片已變成泣不成聲,淒涼慘澹的音調,男女主人公的逝去注定了愛情徹底毀滅的悲劇結局。篇未的最後四小節左手以強勁的震音,右手以強有力的主和弦結束了整個樂章。?
藝術特色?
首先,作者十分準確塑造了特定時代的藝術形象。?
作為一位富於革新和創造精神的偉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與莎士比亞具有相類似的社會感遇,自然會成功地塑造出劇中和各個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表現準確、生動、鮮明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這部幻想序曲與莎翁的原著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上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此外,莎士比亞悲劇一般具有線索交錯,多種矛盾平行發展的特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戀情同家族間的鬥爭是平行發展,互為表里的。為表現這些特點,柴科夫斯基運用多種創作手法,運用交響樂自身的表現特點,如在引子中作多種暗示,展開部中綜合多種音樂材料,使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其平行發展,這也充分顯示出作者高超的創作技巧,同時也顯示了悲劇衝突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表現出作者在認識上的廣度和批評社會的深度。?
其次,多種創作手法的綜合運用,使作品得到恰如其分地表達。
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特別長大的引子起到了預示全曲的作用,曲式上採用雙奏鳴曲式的布局,但在調性的安排上又有別於傳統奏鳴曲式的調性布局,主部主題在b小調上,副部主題是在?bD大調上(b小調的關係調,並非屬調),再現部的副部(可作為第二個奏鳴曲呈法部的副部)也沒有完全回到b小調上,而是回到D大調(b小調的關係調)上作調性附合。而第二再現部的副部(即Coda)先回到b小調上,但很快進行到它的同主音調B大調上結束,使調性得到了統一。此外,調性布局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相差半音的調性轉換頻繁,如引子、呈示部、第一、第二展開部中音樂的調性陳述。這些創作手法也是為了能夠充分表現該劇的複雜多變及深刻的悲劇性的需要。?
最後,作品在感性與理性上達到完美的統一。
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即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莎士比亞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人文主義覺醒的時代,宣揚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向封建思想和神學統治開展了最猛烈的攻擊,新興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徹底推翻封建統治。這個特定時代與柴科夫斯基所處的當時俄國的社會的黑暗、腐朽、沒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作為激進的和富於創新精神的柴科夫斯基,他對當時俄國社會動盪的感受有著切膚之痛,這足以引起他內心的共鳴。幻想序曲引子的沉悶氣氛不也正是當時俄國黑暗社會的真實寫照嗎?當我們聽到家族之爭的格鬥主題,那震撼人心的強有力的極不協和和弦,不正是對當時社會的強烈抨擊嗎?那美好愛情的主題不正是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嚮往嗎?然而,在當時黑暗的沙俄統治下,這一切只能讓人們徹底失望。再聽篇未最後幾小節那有力的和弦所發出的最強音不正是為沙俄黑暗統治敲響的警鐘的喪鳴嗎?所有這些,柴科夫斯基與莎士比亞有著多么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內心所需要表達的,不正是作品的真正內涵所在嗎??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無論在創作的思想性還是創作的藝術性上都無疑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非凡成功的範例。當我們如痴如醉地欣賞這絕美的音樂時,她會帶給我們一串串長長的理性思考,這才是音樂的本身!這也是一個永遠沒有結束的永恆主題,這將成為我們孜孜不倦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