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孟郊(1092~1153年),廣東興寧寧新鎮文星村人。從小勤奮攻讀,博覽經史。北宋宣和五年(1123)中舉,翌年中進士。隨即參加殿試,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職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其時,奸臣蔡京在朝廷任太師,以恢復新法為名,加重剝削,排除異已,使朝政日非。羅孟郊疾惡如仇,主使太學生陳東上書,揭露蔡京為首六大奸臣之罪行,稱他們為“六賊”。不久,欽宗便把“六賊”中的王黼、朱勔等治罪。當金人南侵時,欽宗懾於金人的氣焰,想罷免力主抗金的尚書右丞相李綱的職務,以討好金人。羅孟郊聯絡太學生陳東等發動京都市民萬餘人上書請願,要求留用李綱,為國效力,挽救民族命運。及後,宋廷南遷臨安(杭州),奸臣秦檜當權,陰謀與金人議和,羅孟郊與葉三省等人極力反對,秦檜恨之入骨,命御史羅汝楫奏謗羅孟郊“飾非橫議”。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2),羅孟郊被貶謫到湖北興國軍(行政區名,今湖北陽新縣)。羅孟郊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誤國,外敵侵凌,山河日蹙,自己一片忠貞報國之志不得酬,徒喚奈何。到湖北後,他放懷山水,不問世事。次年,便在貶所逝世,終年62歲。
過了兩年,秦檜不知羅孟郊已逝世,陰謀使人陷害羅孟郊,以忤逆罪欲置他於死地。秦檜死後,高宗下詔復用羅孟郊,得悉羅已去世,遂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葬興國軍甘棠山。今興寧“神光山”、“墨池寺”等處,留有與羅孟郊有關的事跡和傳說 。
生平
羅孟郊任職太學博士期間,正值奸臣蔡京專權,朝政日非。羅孟郊疾惡如仇,令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稱他們為“六賊”。迫於壓力,不久,宋欽宗便把“六賊”中的王黼等治了罪。當金人南侵時,欽宗懾於金人的氣焰,欲罷免主戰派右丞相李綱的職務,來討好金人。羅孟郊再次令陳東上書,要求留用李綱為國效力。紹興十八年(1148年)羅孟郊入翰林,又值秦檜陰謀與金人和議之際,羅孟郊與龍圖學士葉三省等人力抵和議。秦檜恨之入骨,便指使御史羅汝揖上書高宗皇帝。他們在奏書中編造罪名,大肆誹謗羅孟郊等人,稱他們是“飾非橫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羅孟郊、葉三省等人含冤遭貶,羅孟郊被貶謫到當時的興國軍即現在的陽新縣。動身赴貶所時,朝廷諸大夫灑淚為其餞行。羅孟郊答謝說:“吾本豫章柏林族也,興國軍乃故鄉。天下事至此,為之奈何!吾今無意於人世矣。諸公勉力以報國,不必為吾偷生者注念。”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誤國,外敵侵凌,山河日蹙,而自己的境遇卻又如此,一片忠貞報國之志不得酬,羅孟郊很是無奈,對自己的前途已心灰意冷到了極點。然而,羅孟郊要表白的不僅僅如此,此番話語,更多的卻是表明了他置自己的前途、安危、冷暖於不顧,而且,儘管身處此境,他仍不忘勉勵諸君報國勿偷生,足見其一片忠貞為國之心!
羅孟郊到興國軍任後,他不理軍事,選擇甘棠山山谷,在山腳下朝陽的一面定居下來。他建屋數間,在正屋大門上方懸掛一橫匾,題曰“翰林堂”。他又叫人開挖了一個一畝見方的水池,名之“洗硯池”。自此,他過起了“放懷山水,屏絕人跡”的隱居生活。後來,很多人登門拜訪,他一律不予接待,統統拒之門外。即便其時的興國軍知軍薛朋龜、周紫芝等賢能之人登門造訪,羅孟郊都閉門不見。當時薛朋龜、周紫芝等人帶來了酥米等食物贈送給羅孟郊,同時還贈荷葉詩一首於羅孟郊,詩云:
湖邊老守湖是家,湖光十里皆荷花。
我來不見花如錦,但聞荷葉飛天涯。
羅孟郊答云:“仆得託身草萊,隨意耕釣,皆君惠耳。辱磁多議,何以堪之?”原來他的志向,早就是打算辭官歸隱,寄情山水之間了。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羅孟郊在貶所興國軍即現陽新這裡去世。一代忠貞愛國之人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撒手人寰,然而朝廷對此一點兒不知道。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罪大惡極的秦檜終於死去。就在秦檜死後不久,高宗不知是良心發現還是另有原因,他下詔復用羅孟郊等53人。而此時,羅孟郊去世已有兩年多了。朝廷後來得悉羅孟郊已去世,於是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葬在現陽新甘棠山,並於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丙子歲正月為其墓立《神道碑》。時為《神道碑》撰文的是賜進士、知廬州的豫章人張文舉,書寫的是宣教右侍郎中、權知興國軍事的江州人周紫芝,篆額的是奉禮部、知舞陽縣事的希壽。
羅孟郊雖未能挽宋室於沉淪,但他不畏權奸的凜然正氣和愛國精神,永遠值得世人崇敬!
作品
一自題名後,思歸何日歸。
雖然著宮錦,不及無斑衣。
故里桑榆晚,他鄉雨雪霏。
庭前停玉軫,目送雁南飛。
這是北宋時,在朝中做官的羅孟郊厭倦官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因循守舊和花天酒地,而寫下的一首詩《京中懷歸》,以此表達他想念家鄉的思歸之情。
羅孟郊墓<神道碑>碑文
這篇碑文,是清代同治年(1865)楚北興國州羅有文(孟郊後裔)錄下寄給興寧羅仲期的。隨文附一信:自公謫居興國寄籍,由寧曆元、明,以至本朝,未嘗他徙,後考《廣輿記》等書,始知公為宋循州興寧人,特詢原籍有無公裔。
《神道碑》碑文:
紹興二十三年,翰林學士羅公卒於興國軍,蓋謫地也。公諱孟郊,字耕甫,休休其別號。幼負美質。居鄉校時,值元佑禁錮諸賢,初不悅曰:“事勢如此,是可以爵祿為哉?”鄉先生韋公聞之嘆服。及聞文正公立朝風采,輒語人曰:“此正大丈夫流也。孟郊肯甘為草木,漫度春秋已耶?”與胡銓、楊時、蔣之奇數子友,慷慨激烈,博通經史,為一時名士首稱。
宣和五年,領鄉薦;明年,廷試。策語有云:“躬耕而親蠶,已喜示斯民之大端大本;遼衰而金盛,更望振天下之大紀大綱。”掌樞密院事譚正,一見而大奇之。登沈晦榜進士,始就太學博士職。是時蔡京擅權、天下側目。公令太學生陳東上書,乞斬六賊,徽廟嘉之。復令太學生留李綱、吳敏,乞用老成,以靖太學,楊時始擢國子祭酒。靖康間,因適南劍見羅從彥,從吳國華游,以同族勸就楊時講道,以承濂洛之緒。
紹興十八年入翰林,正秦檜紛紛和議之際。與龍圖學士葉三省、從政郎楊煒,各以書通趙鼎、王庶,力底和議。檜諷御史羅汝楫,奏以飾非橫議,貶葉三省於筠州,貶公於興國軍,貶煒於萬安軍,諸大夫祖餞為灑淚。公謝曰:“吾本豫章柏林族也。興國軍乃故鄉。天下事至此,為之奈何!吾今無意於人世矣。諸公勉力以報國,不必為吾偷生者注念。”蓋二十二年事也。
公抵興國,不理軍事,擇朝陽甘棠之谷而居之。結屋數間,匾曰“翰林堂”。鑿池一畝,曰“洗硯池”。放懷山水,屏絕人跡。雖知軍薛?、周紫芝之賢,求不得見。時以酥米饋之,贈以荷葉詩云:“湖邊老守湖是家,湖光十里皆荷花。我來不見花如錦,但聞荷葉飛天涯。”公答云:“仆得?身草萊,隨意耕釣,皆君惠耳。辱茲多議,何以堪之?”原其志向,既而歸籍之計矣。
明年春,霍山崩裂。至秋,公一日沐浴衣冠,北面稽首畢,命其子鈞曰:“吾氣數止矣!爾竭力事母,不必還籍,甘棠是葬地也。知我者,無如張文舉,可以銘事?之。”言未畢而氣已絕。上距元佑七年,壽六十有二。
越二年,檜謀使趙汾誣張浚、胡銓等五十三人大逆,欲置之死,公與焉。獄幾成而檜暴卒,朝野共稱天鑒。詔複列用五十三人,而公已故二載矣。有司以聞,特追贈禮部尚書職,敕葬甘棠山。喪祭如制。嗚呼!若公者,可謂屈之以位而伸之以道,枉之以生而直之以死者歟!
令子以進士吳彥夔狀公行實,乞予銘之。予忝知公,義不容辭。按羅氏,世居豫章。五代時,昌儒為循州剌史,遂家焉。歷數世,至清臣,生孝忠,孝忠生居敬,知汀州,娶謝氏,感星瑞生公於官舍,故公負美質,為忠良,承道學,豈偶然耶?公娶周氏,涉獵書史,有令儀,生二男訇、鈞。鍘室何氏。公來興國,氏卒於道。訇娶趙氏,仍原籍。鈞娶胡氏,樞密院編修銓之女也,侍公於興國,生子三:堯明、文、思,皆琳琅之器,將發公之幽光而有待者耳。
銘曰:霍山維靈,富水為清。靈不可味,清不可塵。於戲君子,邦家之珍。志動金石,心質鬼神。公今已矣,庶乎致辭身。吾其祭也,廓族有徵。
此碑立石署名除其兩子外,撰文的是豫章人張文舉(賜進士知廬川),書寫的為江州周紫芝(宣教右侍郎中權知興國軍事),篆額的是希壽(奉禮部知舞陽縣事)。立碑年代為紹興二十六年丙子歲正月。
史料記載
羅孟郊,其先祖南昌人,五代間有官興寧者,因家焉。至宋景德中,孟郊生,生而穎異,早喪父,事母孝。兒時牧牛長陂莊,坐讀書,有山人過,奇之,與語,孟郊告以父喪,貧未葬,山人指示其地,遂葬焉。弱冠結廬羅嶺以學,鄉子弟從之,孟郊指授篤焉,至邑始多學者。嘗夜讀書山上,有光燭之,又箸書,滌硯於池,池水盡黑,今志所傳墨池者是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第三人,累官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掌制誥,文詞溫雅,特承顧問。乞歸養母,茅蓽蕭然。母冬月思鱠,孟郊下池取魚以供,鄉人目其地為曾子湖。年七十而終,眾立祠於讀書處祀之。(本阮省志、施志,參用王州志及仲志。仲志改取魚為少時事,未知何據,今依諸志敘于歸養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