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礦務局

羅城礦務局位於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城東門鎮境內。公路距縣城4公里,至宜山縣城55公里。鐵路有準軌專用線三(岔)羅(城)鐵路與黔桂鐵路的三岔站接軌,正線長64.70公里;另有枝(城)柳(州)鐵路經過羅城礦區東翼外側。交通便利。

歷史沿革

羅城煤田煤層露頭沿低緩山丘廣泛分布。明代記載有“仫佬其俗,掘地為爐”。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開始採煤“煎煉”白鉛,在羅城冷峒山、長安官山等地挖煤窿達32處。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先有寺門礦業公司、宏豐公司在寺門鄉一帶試行開採,繼後日多。民國29年有鳳翔公司(法人代表盧暄)等5家公司(礦莊)在寺門鄉一帶開採,面積10836畝,集股資本3萬元。民國30年至民國34年登記小礦業權公司(礦莊)共13家,其中小長安鄉的安樂公司(吳漢初),面積1530畝,集股資本3萬元,土法開採,年產煤約40多噸;在寺門鄉一帶有地利公司(王景紹),面積30454畝,集股資本200萬元;在橋頭鄉一帶有勇益煤硫礦莊等2家,面積1142畝,集股資本6萬元;在四把鄉一帶有康樂公司(李軒謀)等3家,面積9429畝,集股資本300多萬元;在榕木鄉一帶有大地公司(李壽昌)、太平礦莊(黃啟元)等6家,面積6684畝,集股資本41萬元。民國35年(1946年)至民國37年,在四把鄉一帶有富民公司(吳聖祥)、強國公司(賴竟時)、群益礦莊(李直忠)等6家,面積25062畝,集股資本22.35億元(時為法幣貶值);在榕木鄉一帶有新城礦莊(銀光彥)等9家,面積6000畝,集股資本819500元;在橋頭鄉一帶有地達公司(王鐵雄)等3家,面積45000畝:集股資本3億元。公司(礦莊)挖掘煤炭,皆為土法,所產煤炭,就地“煎煉”白鉛及冶煉硫磺燃料,同時也作燒石灰及家居烹飪之用,還經由船運往柳州等地出售,可獲微利。開採情形,寺門礦業公司歷史最長,民國初進行探煤,民國25年(1936年)呈請領探,28年改探為采,一直經營至民國38年。公司礦區在寺門鄉一帶,靠人工打井,煤斧掘進,唧筒吸水,油燈照明,產煤用人畜力運至武陽江寺門碼頭轉由截重二三噸之水文船運往柳州、梧州及至廣州、香港等地。全礦工人50人,日產煤20噸,民國33年產2400噸、盈利1200元,民國34年產2320噸、盈利1500元,民國35年產2420噸、民國36年產2500噸、盈利4500元。羅城煤田,沿煤層露頭小窯很多。從四把到橋頭至冷峒連綿數十里的公路兩側,隨處可見當年煉鉛遺留下來的煤灰和礦碴,還可發掘到土法煉鉛煉硫用的殘存陶罐。解放後,1954年8月,廣西省工業廳、宜山專署決定,成立宜山專區九龍硫磺礦籌備處和宜山專區羅城煤礦辦事處,1955年10月合併成立國營宜山專區羅城煤硫礦。1956年8月試煉出一批純硫塊,含硫量達98%以上。1958年產原煤51202噸、硫磺273噸,1959年產原煤19289噸、硫磺143.7噸。廣西地質局四二七隊亦於1957年6月起開始對羅城煤田開展全面勘探,到1962年結束,探明儲量73513噸。1960年5月塘底斜井動工興建,1961年緩建,隨之國民經濟進行調整,1962年羅城煤硫礦停建留守。

1966年5月成立建井指揮部(李居仁任指揮長)開始組織了塘底斜井復工,10月北貫斜井開工。同時為配合礦區建井需要,廣西一五○煤田地質勘探隊進入羅城礦區進行補充勘探及外圍找煤,勘探結果,羅城煤田累計探明儲量為1.07億噸。隨後礦區建井工作遇到“文化大革命”衝擊,領導被批鬥,組織癱瘓,塘底、北貫兩礦井處於半停工狀態。

1968年8月,自治區派劉國元到羅城建井指揮部主管黨政工作。1969年1月自治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發出通知1969年四項任務首先保證羅城煤硫礦建設的完成;2月7日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決定成立6927工程指揮部負責修建三岔到羅城鐵路專用線;4月10日鐵路專用線開工。1970年5月,自治區成立河池地區鋼鐵煤會戰指揮部(高啟富、李魁林分任正副指揮長),負責組織羅城煤礦等建設大會戰;1970年1月19日6927工程指揮部承建三(岔)羅(城)鐵路線通車到羅城,接著修建羅城到橋頭礦支線,為加快羅城煤田開發提供了運輸保證。自治區重工業公司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馬自福率工作組蹲點指導建設。1969、1970年礦井建設新開工9對、設計年產能力96萬噸。羅城礦務局在建礦井達10對、總規模年產能力108萬噸。至1976年底,先後建成投產塘底斜井(12萬噸/年)、北貫斜井(6萬噸/年)、藕塘斜井(9萬噸/年)、四把1號、2號、3號斜井(分別為6、12、9萬噸/年)、插花2號斜井(9萬噸/年)、呼略斜井(21萬噸/年)、橋頭1號斜井(15萬噸/年)共9對井,設計年產能力99萬噸。分別設立塘北礦、藕塘礦、四把礦、插花礦、呼略礦和橋頭礦。1979年建成投產橋頭2號斜井(9萬噸/年),歸橋頭礦管理。1979年四把1號2號斜井停產,實際擁有生產礦井8對,設計年產能力90萬噸。

羅城煤層薄,回採工作面采高絕大多數在1.1米以下,多數為0.6—0.8米,採煤方法為單一長壁炮采落煤;掘進巷道大多為全岩及煤—岩巷道。70年代在採掘隊上“綱要”競賽活動中,單產單進都創造廣西煤礦同等條件下新紀錄,1973年,塘底井七三三掘進隊全岩平巷單孔最高月進103.4米、斜巷100.7米,年進尺1002.8米,月均83.5米;插花礦七三五掘進隊煤—岩單孔最高月進351.4米,年進尺2222.7米,月均185.2米;藕塘礦七三二快速掘井隊1972、1973年曾3次全岩單孔月進超100米;橋頭礦重點掘進隊全岩單孔最高月進92.1米;礦務局全局平均全岩月進84.6米,最高月進103.4米。採煤隊單產,1973年北貫井采一隊創煤厚0.6米月單產3275噸紀錄。1974年四把三號采二隊煤厚0.6米月均單產2299噸,最高月單產3053噸。1975年,四把三號井採煤隊煤厚0.6米月均單產2065噸,最高月單產3011噸;四把二號井采三隊煤厚0.8米月均單產3325噸。1978年呼略礦采二隊煤厚0.8米月單產達6679噸。均為廣西煤礦同等條件採掘隊單產單進的前列。1978年產煤42.67萬噸,為建礦以來最高水平,但能力利用率僅43%。由於在礦區建設中井型設計偏大,又執行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的“四邊”做法,先生產、後生活,礦井遺留工程多,簡易投產,強化出煤,加上可採煤層薄,萬噸掘進率需700多米,實際只到400米左右,掘進落後回採,採掘接替困難,造成礦井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投產以來沒有一對礦井達到設計能力。1979年,四把一號井和二號井強化採煤,開拓掘進落後,造成無採區無工作面可采,提前停產;當年全局產煤36.03萬噸,比上年下降15.5%。1980年,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礦井經過核定能力為:塘底斜井6萬噸、北貫斜井3萬噸、藕塘斜井3萬噸、四把三號斜井3萬噸、插花二號斜井3萬噸、呼略斜井9萬噸、橋頭一號斜井6萬噸、橋頭二號斜井6萬噸。總計生產礦井8對、設計年產能力39萬噸,後又逢煤炭滯銷,礦務局8對生產礦井有5對先後被迫停產60天至103天,全年產煤僅19.2萬噸,比上年又下降47%。1983年自治區決定,羅城礦務局增加改造成新人的任務,從1984年1月1日起羅城礦務局隸屬由自治區煤炭工業廳改為自治區司法廳管轄。

部門設定

截至1985年末,羅城礦務局設有塘北礦、四把礦、插花礦、呼略礦、橋一礦、橋二礦、還有機械廠、綜合廠及醫院、中學等。職工人數3972人,礦區人口10448人。有大中專畢業生274人,占職工總數6.9%。有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衛生等8個系列專業人員382名,占職工總數9.6%,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58名。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1.07億噸。保有儲量0.97億噸;累計完成基建投資7855.03萬元,擁有固定資產原值6010萬元、淨值2006.8萬元,設備2574台(件);生產礦井6對、核定年產能力33萬噸;累計生產原煤416萬多噸,上繳稅金289萬元。

截至1990年末,羅城礦務局設有塘北礦、呼略礦、插花礦、四把礦、橋一礦、橋二礦,還有水泥廠、機械廠、紙袋廠、綜合廠、水廠及醫院、中學。職工人數3506人,礦區人口12062人。有大中專畢業生344人,占職工總數9.8%。有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衛生等8個系列專業人員587名,占職工總數16.7%,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86名。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0.98億噸,保有儲量0.87億噸;累計完成基建投資12619.8萬元,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0767萬元、淨值5651萬元,設備2132台(件);生產礦井5對、設計年產能力27萬噸;累計生產原煤540萬噸,上繳稅金432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