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一小

羅城一小創建於1908年,占地19畝,學校位於秀麗的西門河畔,坐落在羅城縣城雄偉壯觀的鳳凰山腳下。校園風光旖旎,環境幽雅。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羅城一小,全校有26個教學班,其中國小班19個,學前班5個,特教班2個,全校學生總數1400多人,教職工70人。學校小考成績常年穩居全縣第一名。學校地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公園路4號。TEL:(0778)8212429

羅城一小羅城一小

校史概述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隨著西風東漸,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被廢除。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羅城縣知事傅作霖勸民捐資,在鳳山書院舊址(即現在縣民政局新建的敬老院內)開辦了官員辦的兩等國小堂(初等國小和高等國小)。首招學生100人。因當時封建舊俗尚濃,只招男生,不收女童,直至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成功後,才在昭忠祠(舊址在東西街)另設女子初等國小,招2個班女生50人。
民國十年(1921年)兩廣聯合反蔣,史稱“民十政變”,由於時局動盪,匪患頻仍,學款挪作團防費用,學校被迫停辦。
民國十四年(1925年),縣國民政府成立,教育局,首任局長鄭紹康(東門街人,此前曾任兩等國小堂校長,恢復辦學,全縣五個區分設五所國小,縣城兩等國小堂改名縣立第一國小,龍岸、黃金、三防、小長安分別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國小業,下轄鄉村初等國小50餘所,全縣在校學生約3000人,採用部頒新學制課本,科目設:國語、算術、自然、歷史、地理、衛生等。縣立一小從鳳山書院遷至文廟(即孔廟,位於縣武裝部西北面)並將女子初等國小併入,首開了男女生同校的先河。全校有6個班,學生約250人,教師9人,首任校長唐永豐(黃金寺門唐家村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羅城行政區劃由原來的五個區改為三個區,鳳山區轄清端(即東門,前清康熙皇帝封給於成龍諡號為“清瑞”,羅城為紀念于成龍,改東門鄉為清端鄉),安寧、四把、小長安、地門、橋頭、榕木7個鄉。武陽區轄龍岸、黃金、寺門、四堡四個鄉。三防區轄公義、懷寶、吉羊、桿洞 4個鄉。縣長廖鼎新將縣立第一國小改名為鳳山區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時任校長陳森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西行政當局欲將廣西建設成全國的“模範省”,推行政、軍、學“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撤區拼鄉,由鄉長兼任民團後備隊長和國小校長,鳳山區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改名為清端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當時的鄉長覃昌仁、唐相於、李乾謀都先後兼任清端國小校長。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縣長黃人超飭令在縣城辦一所重點國小,即將清端國小擴充班級,由縣直接管理,更名為羅城縣立表證中心學校(“表證”即“表率”、“示範”之意)。此時的表證校學制為6年,即初小4年,高小2年,全校有11個班,學生約650人,教職員20人,首任校長銀毅忠。學生除招收附近鄉村的少年兒童之外,尚有融縣、和睦等地的慕名而來。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羅城臨近解放,國民黨政權不穩,物資匱乏,物價飛漲,教師生活難以為繼,學校再次停辦。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仫佬山鄉獲得解放。1950年複課時改名為羅城縣東門國小。1955年上學期羅城一中從城隍廟(武廟)舊址搬遷到五里牌新校址,東門國小於下半年搬遷到此直至現在。五、六十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縣人民政府逐年撥款將原來廟宇、祠堂改建的校舍拆除,新建了磚木結構的教室,學校面貌有了較大改善。
1972年由於縣城規模擴大,人口增加,縣城新辦了第二所國小,東門國小改名為東門鎮第一國小。八十年代以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列為國家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東門鎮一小除了承擔普通國小的教學任務外,還開辦了兩年制的學前班,九十年代又開辦了特殊教學班,招收盲、聾、啞和弱智兒童入學,成了全縣唯一一所功能齊全,覆蓋所有適齡兒童的學校。
2008年3月,為了適應我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和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縣人民政府決定將縣城三所國小收歸縣教育局直接管理,東門鎮一小改名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第一國小。

羅城一小百年慶典羅城一小百年慶典

校名沿革

羅城縣立兩等國小堂 1908―1921
羅城縣立第一國小 1926―1933
鳳山區中心國民基礎學校 1934
清端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 1935―1942
羅城縣立表證中心學校 1943―1949
羅城縣東門國小 1950―1972.8
羅城縣東門鎮第一國小 1972.9―1983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第一國小 1983―2008.2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第一國小 2008.3至今

學校三風

辦學理念:以師為本 以生為榮
辦學目標:提高素質 培養能力 注重特長 全面發展
校 訓:誠實做人 踏實做事
校 風:高尚 勤奮 求實 創新
教 風:敬業 愛生 開拓 奉獻
學 風:尊師 守紀 勤學 善思

學校榮譽

由於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師政治、業務水平的進步,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據1985年以來的統計,羅城一小曾獲得國家、省、市、縣級授予的各種榮譽稱號二百多項。先後獲得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書信文化活動組織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明單位,河池市中國小常規管理優秀學校,河池市普法依法治理合格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安全學校,河池市國小畢業班教學質量評估測試超標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小常規管理優秀學校 ,河池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單位,河池市教學常規管理達標學校,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學校,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優秀學校,,河池市十佳學校,並順利通過普九普實評估驗收

發展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和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縣一小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使這所百年老校面貌煥然一新。1980年縣人民政府將毗鄰的原公安局部分房舍劃撥給縣一小,使學校占地面積擴大到12666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積9951平方米。1984年國家撥款、社會集資、民眾捐款新建了一幢三屋15個教室的教學樓。進入九十年代又將一小列為“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學校”,再建一幢4層教學樓和一幢3層的特教班教學樓,並按縣級一類學校標準配備課桌椅、圖書、教學儀器和體育器材。2008年上級撥款70萬元新建了一幢4層綜合樓。現在全校的教學用房建築面積達到8700平方米,除教室外還有專用的圖書室、閱覽室、儀器室、實驗室、少先隊活動室、電化教學用的階梯教室和教師辦公室,學校藏書達16036冊,圖書總價值136171元,教學儀器和體育器材價值總365032元,校園的綠化、美化也達到了新的水平。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也緊跟時代的步伐,在69名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2人,專科38人,中師19人,其中獲得國小高級教師46人,一級教師17人,二級教師6人。教師學歷和教師合格率達100%,教師國語水平全部符合國家要求。

羅城一小羅城一小

展望未來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一小人將以不屈的精神,豪邁的氣度,創新的勇氣,承前啟後,全校上下同心協力,積極拼搏,求實自信,團結進取,紮實開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實驗教育工作,努力創造羅城中學更美好的明天!放眼未來,求創新,謀發展。將一小建設成培養英才的搖籃,譜寫出一曲曲和諧優美的經典華章。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力的增強,她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