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圪壋村

羅圪壋村

羅圪壋村位於洛陽市伊濱區佃莊鎮,鎮域中部(東漢刑徒墓地遺址邊沿)。南接黃莊村,北接佃莊村,西接碑樓村,東接倪莊村。屬於碑樓村下轄的自然村,村內人口八百餘人。

村莊由來

羅圪壋村與偃師市翟鎮東羅凹村(也有羅姓二三百人),這兩處羅姓系同宗,是明朝萬曆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的,先遷至洛陽東35里的東羅凹村,繁衍了許多子孫,1932年伊洛河決口,一部分羅姓被迫遷到一高岡居住,從此才有了羅圪壋的村名。

行政區劃

從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圖上看,圜丘緊鄰伊河。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洛水》記載:“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匯入伊”。(羅圪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與西大郊、西大郊寨、朱圪壋、倪莊為一個行政村,後來獨立出來與碑樓村為一個行政村)。

羅性來源

第一,羅氏的祖先是“火神”。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羅姓是顓頊帝之孫祝融氏的後裔,以國為氏。

第二,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以後有羅國(羅子國,在湖北),後來被楚國滅掉,其國人以國名為氏。

第三,隋、唐等朝代,不斷有人被賜姓羅,其子孫遂姓羅。

第四,出自他族或他姓。據《魏書·官氏志》、《賴氏族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賴氏族人改羅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把鮮卑族複姓破多羅氏、叱羅氏改為羅姓;唐朝時,西突厥人的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稱羅姓;清代,愛新覺羅氏改姓羅。

羅氏早期在河南羅山,西周時到湖北宜城,東周末到長沙定居,唐代遷居廣東,元代遷居福建,同時有一部分融入傣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初,清政府為解決明末戰亂造成的四川地廣人稀問題,就近從湖北強征移民,大批羅姓被遷到四川營山,形成營山羅氏。在清朝,還有一些羅姓進入台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在長沙、南昌、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其最大繁衍地是長沙和南昌。

羅姓的彰顯過程是:春秋戰國時無地位,秦漢之際嶄露頭角,東漢之後,羅姓名人始多,他們大多來自襄陽、長沙、南昌三地。譬如三國時在蜀漢為太子舍人的羅憲是襄陽人,晉朝時武陵太守羅企生是豫章(今南昌)人,晉室東遷以後,深受桓溫器重的襄陽太守羅友也是襄陽人。這說明羅姓主要繁衍於長江南北兩岸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帶。

隋唐時期,羅姓有了大的發展,人才輩出,人口擴張,四處移動,從湖北、江西、湖南向全國各地播遷,成為立足於中華的一大姓氏。宋、元、明這三朝,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了羅姓。元末之際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祖籍山西太原,卻生在杭州,足見羅姓以遷徙為常事,是流動中壯大的氏族。

社會事業

2015年新建活動廣場1處,固定電話、有線電視用戶100餘戶,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

歷史文化

羅圪壋遺址(新石器至周)文化遺址在羅圪壋村南200米處,現在是一片農田,屬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遺物有尖底瓶殘件、刮削器、石斧、石錛、石鑿等。遺蹟有灰坑、白灰面,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有不少村民都在那裡撿到過磨製的石器。面對地上歷經幾千年的新石器,我們心中總萌動著一種莫名的情愫,千年的滄桑,千年的沉寂,這個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遠古的呼喚。另外古文化遺址還有我鎮的金鐘寺古文化遺址。

著名人物

羅姓名人還有:羅珠,西漢大臣,豫章羅氏的始祖。羅遵生,晉代名人,羅企生的弟弟,與其兄被稱為“忠孝一門”,是最早為羅氏贏得聲譽的人。羅藝,隋朝鎮守邊境的名將。羅士信,隋唐名將。羅通,唐朝軍事家,為抗擊外敵立下赫赫戰功,留下了“羅通掃北”的佳話。羅隱,唐代文學家。羅鄴,唐代詩人。羅從彥,宋代理學家,號“豫章先生”,是“閩學四賢”之一。羅欽順,明代哲學家。羅洪先,明代理學家,嘉靖八年狀元。羅汝芳,明代學者。羅聘,清代著名畫家,人物、佛像、山水、花果等無所不工。羅大綱,太平天國名將。羅澤南,湘軍名將。羅振玉,近代金石學家。羅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江西人。羅榮桓,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羅瑞卿,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大將。羅盛教,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為救朝鮮落水兒童而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