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卡爾·羅傑斯(Carl.Ranson.Rogers1902-1987)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心理學史學家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CarlRogers:羅傑斯(1902-1987),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902年1月8日羅傑斯生於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是家中的六個子女中的第四個,父親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母親主持家務,同時也是位虔誠基督教徒。卡爾·羅傑斯12歲的時候,全家遷至一個離芝加哥30英里的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年期,由於嚴格的家教和繁瑣的家務,卡爾變得孤僻、獨立和自我約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學,選讀農業,後轉修宗教,於1924年獲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作為“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被選派到北京學習六個月,他說,他的新的經歷擴展了他的思考,於是他對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礎觀念開始質疑。大學畢業後,卡爾不顧父親的反對,與海倫·埃莉雅特(HelenElliot)結婚,並在紐約安家。考上紐約聯合神學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機構,二年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讀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1928年獲文科碩士學位,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出任紐約羅切斯特“禁止虐待兒童協會”兒童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羅切斯特兒童指導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為俄亥俄洲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1942年,他的《諮詢與心理治療:實踐中的新概念》一書問世。1945年,他供職於芝加哥大學,出任諮詢中心執行秘書。離開芝加哥後,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學,任心理學教授。1962年-1963年,人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後又到佳利福尼亞西部行為科學研究所和哈佛大學任職。曾任1946年-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49年-1950年美國臨床和變態心理學會主席,還擔任過美國套用心理學會第一任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療:它目前的實施、含義和理論》一書,十年後《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的心理治療觀點》問世。
在1927年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中,羅傑斯主要從事諮詢和心理治療的時間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療而馳名。他還在心理治療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人格的"自我理論",並把這個理論推廣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際關係的一般領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療客觀化的新方法,並因此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的卓越科學貢獻獎。1972年,又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專業貢獻獎。
研究起源
最初在1942年,羅傑斯稱他的治療為“非指令性治療”,1951年定名為“以病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與傳統的心理治療相反,羅傑斯治療的醫生不以權威或專家自居,而像一個有專業知識的夥伴或朋友,與病人建立融洽的醫患關係,使病人感到溫暖並產生信任感。治療者不對病人發出指令,也不進行調查、解釋或分析。因而治療中既不採集病史,也不下診斷。治療者不控制治療的程式及內容,只決定治療的時間和長短。治療過程集中在患者的思維和情感上。治療者耐心傾聽病人的陳述,抱著充分理解和寬容的態度,通過重複病人所說的話,對病人陳述中的情感作出反響,以便讓病人儘量表達和暴露自己,充分體驗到他的情感和自我概念的不協調,將此揭露出來加以改變,就能使病人有所進步。
羅傑斯治療的理論根據,是認為人類有自我實現的潛力,能夠了解自身,使生活態度和行為產生建設性的改變。病人的這種潛力,在與治療者建立起融洽的關係後,就能得到釋放和發揮,羅傑斯治療的關鍵乃是醫患關係。
主要特點
(1)以病人為中心羅傑斯治療與精神分析和行為治療不同,不是靠探究無意識領域或改變反應形式來糾正不正常的行為,而是動員患者內在的自我實現潛力,使病人有能力進行合理的選擇和治療他們自己。羅傑斯強調,整個醫患關係應以病人為中心。治療是非指令性的,所有的情況都由病人提供,治療者必須暫時放棄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對病人不作評價,對其意圖不作探究和分析。治療者的責任是創造一種良好的氣氛,使病人感到溫暖,不受壓抑,受到寬容和充分的理解。治療者這種真誠和接納的態度,會促使病人重新評價自己和周圍事物,並按照新的認識來調整自己和適應生活。例如一名口吃的女孩,對許多事恐懼,感到自己無能,當她發現治療者對她的態度完全不同於父母和老師時,她想:“這個醫生能夠接受我,即使我有明顯的缺點,那么為什麼我不能接受自己呢?”這往往是轉變的第一步。當她逐步理解到自己的價值,放棄了那些歪曲的、不真實的自我概念時,她就會認識到,她所不能接受的是母親要求她說話字字正確,給人留下好印象,以致每當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時總感到不舒服。“即使在別人面前顯得笨拙,那又有什麼要緊呢?我是一個害羞的人,但至少我對人是真誠的,從不虛偽。”最終使病人更準確地接受她真正的情感和態度,並相應地校正她理想中的自我。這一轉變過程,是真誠的醫患關係所導致的。
(2)把心理治療看成是一個轉變過程
羅傑斯認為,心理治療主要是調整自我的結構和功能的—個過程。一個人有許多體驗是自我所不敢正視和不能清楚感知的,因為面對或接受這些體驗,與自我目前的結構不協調,並使其感到受威脅。治療者如同一個夥伴,就像是可以接受的改變了的自我,幫助病人消除不理解和困惑,產生一種新的體驗方式,而放棄舊的自我形象。心理治療實質上是自我的學習過程。如果不建立適當的醫患關係,這種學習過程就不會產生。從外部可以把心理治療看作是:“通過人際關係來改變人的行為。”羅傑斯指出,這種關係的主要成分是態度,而不是理論,教科書並不能傳授心理治療。研究證實,治療成效取決於治療者的態度,而不是他的知識、理論和技巧。只有以病人為中心治療所建立起的人際關係,才能使病人成為他應有的樣子,實現治療的真正目標。
病人是一名輟學青年,工作紀錄不佳,沒有明確的生活目的,在女人中廝混,曾因流氓行為被拘留過。最近由於酒後開車被吊銷了駕駛證。他原以為治療者會以權威者的口吻對他說教。當然,事實並非如此。藉助於容忍的氣氛,他愈來愈多地談到自己,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治療者給予鼓勵和支持,使他逐步認識到行為的愚蠢,生活的漫無目的,但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以往遇到麻煩他總是歸罪於別人,治療深入後他才知道,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只能責怪自己。他一直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譏笑那些安分守己的人。由於他內心不協凋,支持這種玩世不恭的輕率態度,而事實上他還是羨慕生活充實的人。治療者對他接納的態度,使他也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同時激發出自我實現的潛力,使他的自我概念趨於完整,與情感體驗更協調一致。不再乾傻事,接受現實的價值觀,對未來的生活具有責任感和信心。
(3)非指令性治療的技巧
與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療比較,羅傑斯治療反對操縱和支配病人,很少提問題,避免代替病人作出決定,從來不給什麼回答,在任何時候都讓病人確定討論的問題,不提出需要矯正的問題,也不要求病人執行推薦的活動。
羅傑斯治療採用的治療技術,從最常用的開始,依次為:
①認識病人方才以某些方式表達的感情和態度;
②對病人從一般舉止、特殊行為和以往談話中表達出來的感情和態度進行解釋或認識;
③提出交談的話題,但是讓病人發表意見和展開來談;
④確認方才病人談話的中心意思;
⑤提出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答案只限於“是”或“不是”,或提供具體情況;
⑥解釋、討論或提供與問題或治療有關的情況;
⑦用病人對治療的反應來說明和解釋交談的情況。
羅傑斯為了避免操縱病人,在交談時往往只是簡單地點點頭或嘴裡“嗯”“啊”應著,似乎是在說:“好,請繼續說下去,我正在聽著。”因而他曾被稱為“嗯啊治療先生。”有人經過言語操作性條件試驗,證實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它能強化病人的言語表達,激發病人的情感,使病人進一步暴露自己,並隨之產生批判性的自我知覺。
不同於其他心理治療的特點:
(1)治療者應採取一定的態度,這是治療取得效果必需的條件;
(2)治療心理障礙時,是根據治療能使心理進一步成長的事實,而摒棄醫學模式;
(3)治療者的作用,僅限於根據病人當前的感受和體驗,與之建立關係;
(4)注意的中心放在病人的現象學世界上;
(5)治療成功的標誌,是病人的態度發生轉變,更直接地體驗到自己的情感,隨著治療的進展,病人的生活能力日益提高;
(6)治療的動力是人們普遍具有的自我實現趨勢;
(7)治療所關心的是人格改變的進程,而並非人格的結構;
(8)強調必須繼續研究,以便獲得有關心理治療的實質性知識;
(9)同樣的治療原則,適用於各種人,不論他們被診斷為“精神病人”、“神經症患者”或“正常人”;
(10)把心理治療看成各種建設性人際關係的特殊例子,廣泛接受心理治療領域內的各種知識;
(11)從實踐經驗中建立理論,並不斷豐富其內容,而不是把經驗加以歪曲,以符合既定的理論假說;
(12)關注心理治療實踐中產生的哲學問題。羅傑斯治療與其他心理治療最主要的一個區別,是認為現有的醫學模式,包括診斷系統和專門治療,完全不適合於心理障礙的人。
理論基礎
羅傑斯治療的理論是通過臨床實踐,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從空想或實驗室公式中推導出來的。1942年羅傑斯提出一個簡單的理論,後來經過幾次充實,有時作了根本性的修正。它是有關治療過程的理論,而不是人格結構的理論;是一個對影響人類行為因素的綜合理論,而不是弗洛伊德學說那樣的起源學理論。羅傑斯治療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四個方面:
(1)實現的趨勢
這是對人類基本特性進行多年觀察後得出的結論。它假定人類和所有的生物,不論是植物或動物,與生俱來就有一種不斷發展、增長和延續其機體的趨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嬰兒在正常環境中的生長過程,他將逐步學會行走,儘管跌倒、失敗和受挫,最終將學會各種動作。在心理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有生長發育的條件,有機體的這種自我實現趨勢會克服各種障礙和痛苦。
許多學者也持同樣觀點。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生物學家阿爾貝特·森特—喬蓋依從一生的工作中得出結論:生物體內肯定存在著一種動力,推動它不斷完善自身。在細胞水平上和整個生物體中,他都以實例證明了這種動力的存在,為生物體的實現功能這一概念提供了堅實的論據。
無數的環境因素可能妨礙人類機體的實現趨勢。被這些生理上和心理上有害因素包圍,實現趨勢可能受阻或完全停頓下來,產生一些歪曲的、奇特的、不正常的表現,對社會形成具有破壞性而不是建設性的力量。在這方面,人類與其他生物體沒有根本區別,只是更加複雜一些。人類正常的實現趨勢被歪曲或受阻時,可能形成多種多樣的反應形式
(2)自我概念
羅傑斯認為,自我乃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概念。這個自我形象是通過與環境,特別是與其他人對他的評價相互作用後逐步建立起來的。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方式取決於這一自我概念。對任何一個新的體驗都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反應:①與自我概念相結合,融為一體;②對其不加理;③產生歪曲的反應。
當新的體驗與個人的自我概念不一致,或被視為對自我概念的威脅時,就容易產生後兩種反應。自我概念非常刻板的人,在適應新環境方面容易遇到困難。羅傑斯認為,以病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過程,是通過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減輕病人內心的壓力,使其不致於歪曲或拒絕與自我概念(理想化的自我)不一致的體驗。
(3)體驗
它是對客觀事物和可以意識到的機體內部過程的態度。但在治療方面有其特殊的含義,通常稱為“充分體驗”。吉德林(1962,1978)曾詳細說明了這一概念,並發展了一種“集中注意法”來幫助病人,使其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向下向內,直至產生可以覺察到的生理和內臟的感覺變化。這是治療過程的關鍵。當注意力集中於以往被否認的體驗,用接納的態度對它進行充分體驗時,就會給治療帶來轉機。
內臟變化的體驗並非出於想像;Don(1977—78)提出,當一個人精神內守,用容忍和非批判的態度專心體察自身的感覺,就可以產生感覺上的變化。病人可以指出它在記錄帶上的位置,它是一種軀體可以感受到的釋放,在這一時刻有獨特的腦電波型,而在此之前腦電圖上出現穩定的a節律,證實這種體驗伴有生理上的改變。
可以和病人談論他的體驗。例如在一次交談時,發現病人對他父親顯然有否定的情感,當治療者說:“你大概正在生他的氣吧?”,病人回答:“不是”;“感到痛苦嗎?”,“這也不確切”;“那么,是輕蔑他吧?”,“是的,正是這樣!”病人接著說下去,打算探索這種情感。顯然,也曾同時感受到某些內部的生理改變。這種形式的體驗,是治療過程中發生改變的主要成分之一。
(4)不協調
它是指機體的體驗和自我概念之間的不一致。當它消失時就可以證明在治療中確實存在。例如,一個人的自我對別人(配偶、母親或其他人)並無敵意,但當他與自己的機體體驗接觸時,卻發現自己充滿了怒氣。“我對他感到生氣,.我是一個有這種感情的人。”此時他的自我概念已明顯改變。
當存在高度不協調時,實現的趨勢就會混亂或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自我概念受實現趨勢的支持,使這個人努力奮鬥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另一方面,機體力求滿足本身的需要,它與自我概念和意識中的願望可能大相逕庭。這時,自我向一個方向活動,而機體卻朝向另一個方向,造成情感和理智的脫節。不協調是產生焦慮的根源,這種衝突在治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相關背景
歷史羅傑斯是一位心理學家。他很早就從自身的業務中認識到,如果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愛護,兒童和成人都有能力自主地改變他們的生活。羅傑斯對道德教育和宗教失去信心,對心理學的測驗方法和精神病學的診斷和解釋方法也不滿意。他利用直觀、經驗和研究,發展了這種獨特的治療。30年代,羅傑斯在紐約的Rochester指導中心,觀察了治療者行為對病人的影響。40年代初,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對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作了系統研究,撰寫了《諮詢與心理治療》一書,書中列舉了病人與治療者談話的實例。1945年至1957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繼續作治療、研究和教學工作。1951年出版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書中包括羅傑斯治療的理論以及在個別心理治療以外的套用。1957年至1964年,他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從事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嘗試,結果不夠理想。後來在加利福尼亞州建立了一個中心,訓練治療者和機構領導人。目前他正積極套用這一原則,來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技術羅傑斯治療時,給予病人充分的時間和注意,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來探索其處境。治療者必須以真誠、耐心和理解的態度,與病人建立融洽的關係。治療者如能敏銳地覺察到病人陳述中的情感,對病人不做個人判斷,抱接納的態度,就能夠幫助病人體驗到他的怒氣或其他情感,而這些情感是使他產生緊張、軀體反應或人際關係問題的根源,以往被自我概念排斥而未覺察到。如果病人對治療者產生移情,應將它反響回去並不作解釋。這樣就能創造一種獨特的氣氛,使病人感到他是獨立自主的,而不像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受到他人的評價、拒絕或勸說的影響。這樣就可以幫助病人從消極防禦的情感中解脫出來,隨之產生健康的和自我實現的態度。
學習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需藉助錄像和視聽裝置,經過若干年專門訓練,學會對情感進行反響的技術。這一技術曾幫助過眾多教育家、企業經理、政府官員和父母。本療法可以套用於人與人相互影響的任何場合。主要適用於有主動性和能交往的病人,而不適於精神病人,患軀體病者、沉默和有抵抗的病人,以及需要做出診斷和評價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