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丸

基本信息

簡介

【別名】罌子粟(《本草拾遺》),御米、象谷、米囊、囊子(《開寶本草》),鶯粟(《滇南本草》)。【藥用部位】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種子。【成份】種子含少量罌粟鹼、嗎啡及痕跡那可汀,發芽種子含相當多的那可汀;據另一報導還含有嗎啡,可待因及蒂巴因。種子尚含11-氧卅酸。【功能主治】治反胃,腹痛,瀉痢,脫肛。
①《本草圖經》:"主行風氣,驅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
罌粟丸罌粟丸

②《綱目》:"治瀉痢,潤燥。"
③《醫林纂要》:"除胃熱。"【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劑。【選方】①治反胃不下飲食:白罌粟米二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南唐食醫方》罌粟粥法)
②治赤白痢:罌粟殼(去穰、蒂令淨,炙黃),罌粟子(炒令微黑)。上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雞頭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瀉,米飲下。小兒,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宜忌】《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同名方劑匯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