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口、斜腹、圈足、施青釉、腹身有五條拉線,灰胎,口沿處釉面有細碎的牛毛紋。過去不少玩家都把這類的碗盤當作是越窯的粗瓷,其實差矣!
唐時中國陶瓷生產格局呈"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窯為代表,到晚唐五代時達到頂峰。青瓷的興盛也帶動了周邊地區一些地方性的窯口,他們紛紛學習越窯的工藝技術甚至連造型也大至相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越窯系”。當時皖南的一些窯口也屬於這個範疇,績溪霞澗窯就是其中之一。
名稱:五代績溪霞澗窯青釉五菱口盞(一對)尺寸:高4.5cm、口徑12.2cm、底徑4.8cm。 年代:五代器型:杯盞釉彩紋飾:色釉陶瓷紋飾明細:青釉窯口:績溪霞澗窯斂口、斜腹、圈足、施青釉、腹身有五條拉線,灰胎,口沿處釉面有細碎的牛毛紋。 當時皖南的一些窯口也屬於這個範疇,績溪霞澗窯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