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優勢
練城鄉 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開太公路縱貫南北,四邸公路橫貫東西,公路網四通八達,建有快遞物流園區,內有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速遞、韻達快遞、匯通快遞、創新物流,貨運十分方便,村村通有柏油路,通訊、郵電網路健全,水電充足。增內有因歐陽修而得名的“歐陽崗”,有因劉知遠舉旗練兵場“練城”等歷史文化古蹟。
行政轄區
轄練城、常莊、趙樓、張百匡、大於莊、彪崗、翟崗、小青崗、李莊、拐王、西朱莊、歐陽崗、李觀化、楊莊、張道營、宋莊、黑王、東朱莊、羅窪、陳朱、厲大樓、前閻台、後閻台、辛莊24個行政村。
名勝古蹟
練城晚照
練城,原名煉城。據《河南通志》卷四古蹟條載:“練城在通許縣東南善化鄉,北魏高歡所築,牧馬於此,因火焚其屋並其城,土堅赤,妒煉人,遂以名。”五代時劉知遠和清未在通杞一帶起義的黃道軍都在這裡操練過隊伍。練城作為古時練兵之地,城池突兀,旗幟耀目,夕陽晚照,尤為動人。
歐陽崗
通許縣東南的歐陽崗為什麼也有歐陽修墓、歐陽修祠呢?
問題很可能就在“逝世後3年安葬……”上。歐陽修逝世後既不能歸葬於祖籍,又不能安葬於逝地。那就只好運回京師,在京師周遭500里以內尋找墓地。宋時極重風水,世俗信葬師之說,既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貴賤、賢愚壽夭,盡繫於此。很可能歐陽修之棺,因不可能長時期擱置,暫葬於開封附近之通許縣東南一處風景秀麗的大崗上——歐陽崗(百姓在此落戶,形成了今天的歐陽崗村)。三年後方移葬新鄭。
民國版《通許縣誌》收錄《歐陽文忠公墓田碑記》有記載:“崗以墓名,村以崗名……邑志僅載公祠及崗而未詳公墓及何以葬於此……昔者,宋都大梁,去茲百里,許意公卒於京師,遂葬之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31年)黎士華(廣西人)任通許邑令,著有《歐陽文忠公墓田記》。並刻石立碑於歐陽修祠前。清嘉慶年間,江西廬陵歐陽修之後代曾來通許縣歐陽崗掃祭。1960年前後,歐陽修墓南北長70米,東西寬80米。1968年,歐陽修墓被扒毀,有長墓道、墓室,墓室已被盜空,僅餘一小瓦罐。
歐陽修與通許人王拱辰是姻親關係(歐妻、王妻是姐妹倆),王拱辰的父親去逝了,歐陽修還寫了《贈尚書員外郎王公墓志銘》(見本書碑記墓誌篇)。
清雍正九年(1731年),歐陽修墓前立有一碑,碑高3.3米,寬0.90米,厚0.25米,碑頭為二龍戲珠,上書”六一居士”,周圍是人物刻畫。碑中有一行十字楷書:“宋儒歐陽文忠公先生□”。此碑已在1968年被砸斷成三節。通許縣歐陽修祠、歐陽修墓皆已無存。
歷史沿革
1975年建練城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0035 |
男 | 20552 |
女 | 19483 |
家庭戶戶數 | 962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0031 |
家庭戶男 | 20548 |
家庭戶女 | 19483 |
0-14歲(總) | 11117 |
0-14歲男 | 6099 |
0-14歲女 | 5018 |
15-64歲(總) | 26168 |
15-64歲男 | 13223 |
15-64歲女 | 12945 |
65歲及以上(總) | 2750 |
65歲及以上男 | 1230 |
65歲及以上女 | 152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9468 |
經濟發展
農業
高效農業發展迅猛。現有耕地3410公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適宜,適合多種農作物生產。主要農作物有優質小麥、棉花、玉米、花生、蔬菜等。“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已具規模,1200多座日光溫室年創效益1300多萬元,700座香菇棚年創產值140多萬元,以“蔬菜開發服務公司”為龍頭,建有占地60畝並融收購、批發、運輸、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大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客商去集、交易紅火,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區。無公害蔬菜基地和產品已通過省主管部門認準和檢驗,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畜牧業發展呈現強勁勢頭,已形成雞、豬、羊、鵝等生產基地。
私營企業
私營企業異軍突起。依據資源優勢,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重獎有功人員。圍繞烘繭、腰鼓、橡膠、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建城2個工業園區,發展各類企業70餘家,工業體系完善,有些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到韓國、日本。
商業
商業繁榮。城鎮框架迅猛拉大,布局井然,基礎設施完備,樓房林立,環境優美,商貿雲集。已開闢“商貿一條街”和針棉批發小區、蔬菜批發專營小區、農副產品購銷小區、畜牧類交易小區及2個大型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練城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綜合性交易大市場建設,採取成立領導組、搞好協調、加強督導、確保質量的有效措施,加強綜合性交易大市場建設,交易市場投資4000萬元,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預計2012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市場的建設可帶動300多人實現就業,對擴大商貿流通、增強市場功能、提升城鎮品位、拉動經濟發展都起到有力促進作用。
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喜結碩果。深入貫徹“以德治國”指示,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道德、新風尚,不斷完善社會各類事業。全鄉23箇中國小,全部達到花園式學校標準,24個行政村,村村建有規範衛生所,鄉政府建有文化站和圖書館。全鄉社會大局穩定,治安狀況良好,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