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頸槽蛇

緬甸頸槽蛇

緬甸頸槽蛇(學名:Rhabdophis leonardi)為游蛇科頸槽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緬甸游蛇。分布於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西藏、四川等地,一般棲息於中山帶農耕區附近的草叢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250至285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上緬甸。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圖)緬甸頸槽蛇緬甸頸槽蛇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 蛇亞目 Serpentes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屬: 頸槽蛇屬 Rhabdophis

種: 緬甸頸槽蛇

簡介

緬甸頸槽蛇緬甸頸槽蛇

緬甸頸槽蛇小形棲蛇,全長1米左右,尾長占全長的五分之一左右,身體圓柱形,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鼻間鱗前端窄,鼻孔背側位;眼小,背側位;前額鱗單枚,甚寬,其兩外側擴展至頭側;頰長,後端人眶;無眶前鱗,眶後鱗2;顳鱗1+2(1);上唇鱗8(3-2-3)為主;下唇鱗10,前4或5枚接前頷片;頷片2對,前對約為後對長的2倍。背鱗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餘微棱,腹鱗159~167.肛鱗二分,尾下鱗55~59對。背面暗橄欖褐色,體側具多數淡黃色橫斑,左右橫斑彼此交錯或在背中線相連;腹面色白或偶有灰點斑。雄性頭腹前端鱗片(如頦鱗、頷片和前4~5對下唇鱗)上有多數疣粒,雌性則無。

基本資料

緬甸頸槽蛇緬甸頸槽蛇

中文名;緬甸頸槽蛇

英文名:Burmese Keelback

中文目名 蛇目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中文科名 游蛇科

拉丁屬名 Rhabdophis

拉丁種名 tigrinus

體形特徵

緬甸頸槽蛇小型無毒蛇,體長約70公分,體色大致呈橄褐色,有黑色、黃褐色和白色斑紋,夾雜有黑色與白色斑點。頭相對小,呈狹橢圓形,眼下方和嘴角上各有一塊大型黑斑。頸部有一條粗而明顯的黑色V型斑,且黑帶前面帶有橘色區塊;體鱗15列,尾細長。

生活習性

緬甸頸槽蛇,本種為緬甸特有種,屬日行性蛇類,通常出現在闊葉林邊緣地帶,也會出現在人煙較為稀少的開墾地,本種性情溫和,但受刺激時頸部會變得上下扁平以威嚇敵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性

主要以小型類或蚯蚓等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